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训教程
49350600000036

第36章 模拟景点导游(26)

正是这一偶然的盗掘行为,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小口径盐井的先河。历史证明,卓筒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钻井制盐本身。其实,中国凿井采盐的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李冰在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发现了盐卤,开凿了中国第一口大口径浅井-广都盐井,开始了最早的盐业生产。但这种盐井采盐量有限。直到公元1041年--1048年,也就是北宋庆历年间,大英卓筒井镇老百姓发明了开凿小口径深井的方法。至此,地下盐卤开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打井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这种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是现代石油、天然气开采的钻井之父。

我们今天看到的卓筒井遗址,目前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卓筒井镇向东十公里处),是仅存的还在用卓筒井工艺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2006年,“大英卓筒井深钻汲制技艺”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卓筒井的运作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共五个步骤。

钻井: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打大眼,二是打小眼。卓筒井的构成即大眼小眼。上层是大眼,口径15~20厘米,深约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衔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不许淡水进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绝淡水,是打井成功的关键。同时,大眼钻至50米深,竹筒相应下50米,不能隔绝洞壁渗透的淡水,这叫漏井,不能再钻,只有报废。

隔绝了淡水就打(钻)小眼,将大杆(钻杆)顶端的“大令牌头换成小令牌头”继续往下钻,直钻至100米深左右,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就成了盐井。如果无卤就是选址不准,那叫干窟窿,也只有报废。

卓筒井大眼在上、置楠竹筒套管隔淡水,小眼在下用以产卤。产卤的小眼经过岁月的流逝被卤水腐蚀,地层变迁有时洞壁也要垮塌,这叫“垮匡”。岩石填塞了产卤眼,就无法汲卤。有时,一些汲卤工具掉在井里或其它人为造成的障碍这叫“屙堆”,也无法汲卤,要汲卤必须排除故障。因此,产生了修治盐井的工艺和工具。如果故障大,难度大的要修好一口井需时间一月或数月才能完成。

汲卤:筒匠用盐车和汲卤筒,将卤水从井里汲出。刚取出的卤水浑浊,一般浓度在7~10度,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到18~20度,就必须晒卤。

晒卤:盐井旁须有一个晒坝,长60米,宽20米。晒坝上立晒盐架,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放置“天船”(木槽)。在支架的一侧建有筒车,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筒车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众多小眼沿支架坡面散流,在金竹桠枝上,使水分逐渐蒸发。如此工序后,卤水浓度可达18~20度。这就叫晒卤,目的在于蒸发水分、提高浓度,让晒过的卤水流入滤缸。

滤卤:对流入滤缸的卤水进行过滤。滤缸将卤水中的泥砂、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中煎盐。

煎盐:熬制食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火”。灶房一般长25米,宽15米,结构为木质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有煎盐的大盐锅(解放前是生铁圆锅,现在是钢板焊成的方锅,大小根据盐灶产卤多少而定)。

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在煎盐中加皂角、豆浆,同时还要提胆(胆是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并将盐中水分过滤掉,等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盐。

卓筒井不仅是古代大英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造福了大英的千秋万代,直到今天它仍是大英子孙的福音。大英人结合“卓筒井”取水文化内涵进行精心设计酿造出浓香型的“卓筒老井”及系列曲酒又成为今天大英的名优特产之一。

谁是真正的人类钻井技术的始祖?世界各国为此曾经争论不休。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写到:“自庆历、皇佑以来,蜀始创‘卓筒’”。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世界钻井技术研讨会上,俄国人称钻井技术是他们发明的,有200年历史;美国人也说他们的钻井术有300年历史。当中国代表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宣告钻井技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时,与会者瞠目结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证实了这一事实。他写到:“今天在钻探油、气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深井或凿洞技术,最早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凿井技术是近代石油钻井之父,它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可见,我国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比美国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的下一站就是闻名全国的大英死海——“中国死海”,它位于大英县蓬莱镇,是北纬30度线上的又一神奇的景观。中国死海的海水(盐卤水)来源于3000米的地下,出口温度高达87摄氏度,含盐量超过了22%,以氯化盐为主,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轻松的漂浮不沉。海水中富含钠、钾、钙、溴、碘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国家有关权威机构验证,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具有显著的理疗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人在死海中漂浮一小时,可以达到八个小时睡眠的功效。

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水而建,规划用地5000亩,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再现了一亿五千万年以前古盐湖盆地地下死海的独特丰姿,旅游度假区以“死海漂浮”为主,结合了保健、疗养、休闲、现代水上运动等要素,建设形成的一个集健康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内陆海滨恒温浴场,在这里,大家在春、夏、秋、冬四季均可漂浮畅游,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室内“死海漂浮”浴场及水上世界。它的建筑跨度114米,是目前亚洲最大跨度的民用建筑。室外死海漂浮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万人在水中漂浮。好了,现在给大家留下两小时的时间,请各位到浴场自由活动,下午18:00我们在中国死海出口处的停车场集合,希望大家玩得尽兴!(作者熊梅)

17.射洪金华山

各位女士、先生:

您们好!欢迎大家游览射洪金华山,我是XX旅行社导游XX,很高兴为大家担任本次游览的解说员。由于景区面积较大,希望大家紧跟我的脚步以免掉队,如果和团队失去联络,请拨打我的手机XXXXXXXXX,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分忧解难。今天,我们将依次游览金华山的前山金华道观、祖师殿、玉虚阁和后山陈子昂读书台等多个景点。

金华山位于遂宁市射洪县城以北20公里的金华古镇,面积约50平方公里,因"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斯长于斯,加之她水秀山灵,故名闻遐迩,享誉中外。

金华山的来历,根据清光绪年间《射洪县志》记载,取"其山贵重而华美"之意。金华山道观系四川省"四大名观"之一(四大名观,即都江堰的青城山道观、大邑的鹤鸣山道观,三台的云台观、射洪的金华山道观),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被誉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物换星移,岁月沧桑,金华山虽历经近1500年的盛衰变化,但殿宇楼阁鳞次栉比,古风犹存,游人、香客往来不绝。

大家请看,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脚下这座桥名虹飞桥?(又名百尺桥),因陈子昂《登金华》诗有"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诗句而得名。穿过虹飞桥,我们现在的位置即是金华山前山门。从前山门上行的石阶共有365级,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990年修复。据说,只要你心诚意专地登完365级石阶到达南山门,就能使你在今后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在登阶中,我们将依次会看到灵祖殿、东岳殿、祖师殿。这些宫观殿宇大部分系明清建筑,殿内供奉的塑像仪态万千,栩栩如生,颇具匠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将主要游览祖师殿,之后会给大家安排时间自由参观。

祖师殿殿前的铁灯杆,灯杆的高度是一组非常有趣的数字,灯杆地面高度为三丈三尺,地面以下的长度是一丈八尺,意思是:当灯杆上的天灯亮时,可上达三十三层天庭,下照十八层地狱。相传陈子昂小时候读书贪玩,"坐不住",他的父亲陈元曾借这灯杆数百年来"坚守岗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守恒精神教育他。此外,铁灯杆一侧还有一个小孔,传说用手触摸小孔里的白银,再擦自己的眼睛,会有神清目爽的感觉,不信,你试试看!

祖师殿内供奉的是真武祖师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师是金华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飞升的日子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华山庙会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三”,朝山拜佛的香客,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天达5一7万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殿后的这座三层重檐的六角亭楼,叫做玉虚阁,这便是盛唐伟大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陈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出生在射洪县武东乡一个世代富有的读书人家,因家境富裕,年至十五、六岁还是一个任侠放纵的“公子哥儿”,十八岁时慨然发愤,在这里闭户读书三年。他学成出仕,因一篇《谏灵驾入京书》为武则天所赞赏,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曾两次随军出征,因与主帅意见不合,38岁时辞职还乡,后被县官段简害死,时年41岁。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内容和理想,提倡雄健质朴的表现形式,坚决反对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专讲辞藻格律的诗作,后人评价他开创了唐诗的一代新风。"读书台"?遗址,也成为后人凭吊他的地方。清康熙年间,射洪乡贤杨甲仁在此处讲学20年,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87年春,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故事片《野店》。

大家请看,玉虚阁右侧的这座两米多高的回文诗碑,在它的背面刻有清嘉庆四年(1799年)射洪县令胡魁撰写的《增栽金华山林木碑记》正面是清代盐亭人杨太虚在金华山道观作住持时所作的回文诗。回文诗的书法为一种怪异的龙蛇字体,它是在草书的基础上,融人传统的隶书和道家的符书,三种书法互相渗透,错落有致,形成一种龙飞凤舞的字形,不太好辨认,我为大家朗诵一下:

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天绿树笼。

封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映乔松。

浓情尚吐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

淙夜澈泉流韵雅,茸红剪处妙罗胸。

如将每两句诗倒读,则为:

笼树绿天铺古洞,峰高见卧倒头龙。

松乔映水烟波卷,柏老撑天满郭封。

钟晓听声惊梦觉,桂香飘吐尚情浓。

胸罗妙处剪红茸,雅韵流泉澈夜淙。

作者以诗人的笔触,描写了金华山“倒头石龙”,“蔚蓝洞天”,“撑天古柏”,“卷波乔松”,“飘香金桂”、“梦觉晓钟”,“清泉雅韵”等景观。情景交融,十分贴切。

前行30米就是纯阳阁,大家请看,阁内供奉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此处原为“读书台”旧址,清道光十年(公元?1884年)迁读书台于后山梧南岭,但阁前平台右侧仍留下这一座巨大石碑,碑的前后分别刊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亲笔书写的《冬到金华山》和《金华山野望》两首诗。杜甫晚年居蜀,拄杖前来凭吊子昂,看到冬日的金华山一派冷清,不禁发出“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的感慨。该石碑书法秀丽遒劲,笔意满洒。杜甫墨迹,世所罕见。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多方征集,才得到此书法碑刻拓本,置于所著的《中国通史》中,此碑就是根据拓本复制而成。

穿过纯阳阁,我们现在的位置是金华山的后山梧南岭,这里是清代迁建的陈子昂读书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请看,读书台大门为赭红色高大墙垣,门额蓝色框内用碎瓷镶嵌着清康熙年间射洪县令唐麟翔所书的"古读书台"四个大字,两边石门枋上有晚清射洪举人马天衢撰的楹联: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上联的意思是此台足与诗仙李白少年时在江油读书的匡山媲美,下联记述诗圣杜甫拄着手杖前来凭吊陈子昂的史实。用李白和杜甫来赞述读书台,足见后人对陈子昂评价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