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49355400000015

第15章 论坛:气候变化中的中国经济(1)

论坛时间与地点:2010年3月28日 北京金帝雅宾馆

论坛主持人: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边慧敏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教授

论坛特邀嘉宾

夏光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郭克莎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

孙桢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

吕学都 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

曾绍金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任以峰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史育龙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欧阳晓明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

甘犁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

刘方健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

李晓西:欢迎大家来参加第三次金帝雅论坛。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气候变化中的中国经济”。题目具体有三个: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和环保,在座的很多专家对这些方面颇有研究。现在请大家发言。

夏光:这个题目大家非常关注。所谓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经济,实际上气候变化在这里是一个代名词,讲的是自然环境的变化。经济活动都是有边界条件的,受各种条件约束。过去自然环境基本上不是一个约束条件,至少不是很强的约束条件,大家觉得自然资源无限供给,很容易采得,可以大量使用,所以不作为一个边界条件来约束经济活动。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人类也面临着自然环境的约束,生态系统不够用了,土地也不够用了,连气候也不够用了,气候异常了,反过来调整经济,这是常用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按照边界条件来调整人类的行为。

我今天讲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气候变化只是代表大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方面,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在约束条件下调整我们的思维。今天借这个机会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讲一下哥本哈根会议的意义,然后介绍绿色经济时代,再次是厘清绿色经济的概念,最后是谈如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低碳经济实际上都包含在绿色经济大的概念里面。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是研究气候变化真正的专家,我在这里班门弄斧,说一下个人的体会。哥本哈根大会,大家对会议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很失望,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协议。这样一个结果,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确实有一些改变人类的模式或者思维的方式。它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呢?

第一,它是一个大规模的全球和平博弈过程。全球人口这么多,地球其实容纳不了那么多人生存,所以自然会稀缺,会打仗,过去采取军事行动、来动武,付出很大的代价。哥本哈根虽然没有取得成果,但是和平对话的方式,可以使大家来争吵,争吵本身就是合作的前提,是人类和谐的一个手段,所以这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贡献,哥本哈根也算是一个好的平台;

第二,为人类解决囚徒困境寻找政治出路。气候变化是最大的囚徒难题,大家都不愿意付出代价,但是公共利益又危及到每一个人,和其他方面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哥本哈根大会通过谈判,多多少少还是为寻求政治出路找到一些方向,这是今年继续在墨西哥谈判、有可能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没有哥本哈根就没有墨西哥后面的结果;

第三,有利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最实在的,不要只看到大家不愿意减排或者承诺,实际上这是两面的,你抓住机遇及时改变发展方向的国家,最后有利于你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这里面有一个气候红利;

第四,经济学常说的,促进了环境的真实价格显示。环境气候不容易在市场用价格交易的,只有通过谈判、甚至争吵才能把价格谈出来,所以哥本哈根大会后,国际碳交易市场也发生了变化,交易量是下降了,价格有所跌,但是相互合作的项目有上升的趋势,大家预计未来碳的排放权是有限的,是稀缺资源,大家早点购买;

第五是有利于强化发展中国家的权利意识和国际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中是处于弱势地位,只有在哥本哈根谈判当中才能有自己的地位,所以对其是有积极意义的。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中国怎样推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话题。正如刚才所说的,气候变化也好,自然环境变化也好,实际上环境边界越来越紧,环境约束凸显。这是新的国际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基于此,我们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整,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要搞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的概念是由1989年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并且写了一系列的书。在我们今天来理解,它是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以低碳排放的建筑、工业、交通体系。联合国环境署专门以“全球化与环境:迈向绿色经济”为题召开了讨论会,讨论的主题就是低碳、节能等话题,而且它呼吁全球要实施绿色新政,意思是说要大家在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有利于环保的方面去投资,要求用三分之一来发展绿色经济,而且推算出,若将7500亿美元用于发展绿色经济的话,就会产生多重收益,缓解经济危机,提高就业,也能缓解自然资源匮乏、气候变化等危机。所以这份报告讲了很多方面,兼顾就业、气候、环境和增长等等这方面。报告敦促各国积极实施绿色新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还对中国4万亿人民币中的绿色投资做了充分的肯定,美国国会也不含糊,批出了7000多亿美元的方案,用1千多亿美元来发展绿色经济。环保部李部长指出,在全球多重危机下,绿色经济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最近美国、韩国、欧盟等这些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来刺激经济向绿色转型,所谓的绿色投资是搞智能电网、绿色交通体系、清洁环境,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日本也是向绿色转型,日本有十来年的停滞时期、缓慢时期,现在提出来低碳社会这一类概念。印度为了追赶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把风能、太阳能等这些东西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日本是最为典型的,明确提出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提了很多的政策。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官方的语言。国务院的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等。这些概念有重叠和互相包含的内容。我们辨析一下绿色经济概念。一个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宽泛的使用它,随着认识深化而逐渐提升它。一旦变为政策开始做了,就要把它细化和具体化、可操作化,绿色经济也是一样。从名词来看,绿色是指有利于环保和环境的活动,而且是盈利活动,,也就是说第一种含义指的经济要环保,这是首先要调整的。我们过去发展经济不够环保,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种方式一段时间内是可以搞的,中国大概搞了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靠牺牲资源环境来增长,所以中国人基本过上好日子。但是好日子再过四十年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多健康的代价来付出,所以经济要环保,这是绿色经济的第一层含义,改变过去那种靠透支健康赚钱的方式,把原有的经济体系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这是我们所说的绿色经济的第一个含义,也可以叫做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说,绿色经济不单独指某种特色产业,如果用循环清洁发展的话就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强调的是环保的目的。

绿色经济的第二层含义是要从保护环境中间来赚钱,从保护气候、维护生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来赚钱,这才是绿色经济最重要的意思。世界上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美国教授写的一本书,名为《从绿到金》,从绿色当中获得金融和经济,讲了通用和索尼这些公司为什么是最讲环保的公司,因为最讲环保的公司在当今世界才最有竞争力,才最能赚钱,这是它的理念。越来越多企业发现通过绿色浪潮来获得潜在收益的可能性。我们跟政府也这样建议,跟企业家也强调,如果还认为搞环保工业削弱竞争力,那是老观念,是落后的,只有真正符合环保形象的和要求的才是有竞争力的。绿色经济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经济效益这个方面。我们把两个概念合起来就达到了这个定义,绿色经济是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活动。

既然如此,按照这两个内涵来确定它两个外延。第一是你发展绿色经济是干什么呢?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者叫生态化改造。所谓碳交易,说来说去它的本质是对原有的经济系统在改造过程中有经济效益,谁去搞这个事谁就赚钱。所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利用原材料等都是新的商机和经济效益的来源,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改造。现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的经济系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现在的工业不搞清洁生产是进行不下去的,所以设备进行改造,引进新技术来搞,所以钢铁、化工都改变了新的面貌,是新兴的经济。最近世博会我们也去看了,到上海外围参观了一下,这次世博强调的是低碳、绿色为主的理念,所有建筑都贯彻这个,这是它的潮流。

第二个外延就是要发展对环境影响小的一些产业,就是新的绿色产业,叫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再生能源、服务业等,这一类产业天生对环境友好,不用清洁生产。绿色经济并不一定都是新兴的产业,也可以由传统产业改造过来。联合国环境署倡导绿色投资,把钱放在环境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废物和化学品的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和我们的概念略微有点区别,它是比较窄的,主要搞绿色投资。我们主要强调原有经济系统的绿色改造。所以,未来制定政策就要在这两个方面制定,一是促进经济系统的绿色化,二是发展绿色产业。

在这方面澄清一下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这几个概念的关系。政府的文件也是平行使用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有梯级层次的。绿色经济的概念是最大的,等同于我们所说的生态经济的概念,里面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部分,循环经济又是一个角度,讲的是产生的废物排放掉再治理,把废物重新循环使用又是一种路数。

总体来说,绿色经济还属于经济的范畴,我们只是把它加上环境的约束而已,对中国来讲是重大的变化,我们再也不可能利用消耗资源、消耗环境、消耗气候这样一种方式搞我们的经济,那样持续不下去,现在是重大的转型时刻。谢谢大家。

郭克莎:对于气候变化,我是外行,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下面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第一,中国在应对气候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据我们所知,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斗争是很激烈的,我们是受到围攻的。这次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把一些内容也说出来了。实际上中国面临太大的压力,要我们承担过多的责任,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这几年已经非常积极了,总理以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都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都很强调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除了我们国内本身发展面临这个压力之外,更大的压力来自外部。有一个思想要明确,这是一个发展权之争,主要是压发展中国家,你不能发展太快。我们最好不要多提低碳经济,但可提低碳技术。实际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利益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二,从今年开始一直到“十二五”,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主要包括:一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二是加快节能减排。关于节能减排,“十一五”设定的目标能不能完成是一个问题,今年是最后一年,也许差不多能完成,也许差一点,今年肯定会加大力度。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快速增长快要走到尽头了。过去30年里面,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还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工业还能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连续几年出口高增长,支撑了制造业过剩产能的释放。李院长出了一本书《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我认为下一步还要研究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从需求、从产业到投资格局都要发生变化,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来接替。领导人提得很多的比如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教育、医疗等,这些产业都要加快发展。这些行业本身是低碳的,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未来应该加大这些方面发展力度,政策框架和方向是明确的。

第三,我们要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应该说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开拓低碳技术等等,是我们中长期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不但是应对国际的压力,也是国内发展的一个很大压力。这个大家都能达成共识。但也要注意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包括发展低碳都要脚踏实地。我们的经济决定增长速度如果低于8%,各方面的矛盾就会很突出,包括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我们提应对气候、提节能减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基础是发展问题。这些方面的矛盾在短期是突出的,但从长期看是一致的,要把两者协调起来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