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49355400000028

第28章 论坛:中国科技:战略导向与体制改革(4)

科技发展要按规律办事。利益调整涉及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要按科技规律办事。创新管理要按创新规律进行管理。我听到一些同志反复讲科技要按规律办事,这非常好;但是我听他讲话的内容,好像与科技规律并不一致,有时是背道而驰的。看来,我们需要学习科技规律,研究科技规律,把科技规律搞得比较明白。刚才有专家谈到科技规律有很多,不同人认识不一样。确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规律不一样,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创新有不同特点,比如生物学和数学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刚才听科协的同志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达到5800万。目前,英国人口约6千万,法国是6千万,德国是8千万。如果我们科技人力资源是5800万的话,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了。我们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占有多少份额?我们的重大创新有多少?听说我们的论文和专利总量是不少的。

我归纳一下我的观点,中国科技管理改革可以从第二步走向第三步,就是要走向改革和建设并重,走向创新体系建设,走向系统管理,走向创新管理。谢谢大家。

赵志耘:目前国内外来讲,思想不统一,特别是“科”字口不同的层面思想都不统一,源于我们自己应该承认错误。从科技部角度来讲,我们有些东西已经做了,但宣传得不够,对科技成果宣传不够,对科技改革宣传不够。我们已经出台的办法和出台的东西没有说,结果大家说的问题其实都已经不是问题了,比如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已经是政策,而且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地步了。但是我们科字口和科研院所的主管者都不知道科研计划管理,包括863、973,我们出来很多东西。再说一个别人都不知道,我们马上做的科技管理计划,用视频的办法,改革是最彻底的,根本不见面,谁来都不知道,通过视频的方式,这些东西应该说已经做到位了,没有人知道,我们宣传不够,造成整个科字口思想不统一。科技部和中科院之间意见也是很分歧的,我们也是不统一的。所以科字口的问题,大家把板子打到科技部,我们占国家整个研发经费七分之一的比例,这么小的一个比例,我们能有什么东西。

接下来我想要说的是,目前国家意志强调得还不够。国家意志在后发的阶段,特别是所谓的战略机遇期阶段,应该是特殊要强调国家意志的。对于主体的问题、经费的问题以及新产业的问题,都要体现国家意志。韩国人不仅从国家的技术层面来体现,在产业发展也体现国家意志。但是韩国人都知道民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人家一刀切,可以不买外国车,没有人去非议和谩骂,中国现在国家意志,刚才有专家说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完全实现,还没有突出的情况下,现在大家开始在说这些东西,我们目前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等问题,不外乎是人、钱、政策环境,所谓的人就是主体的问题,包括机构的主体,包括人的归属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科技部搞工业类的科研院所的改革,成效非常显著。我认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那一块,科学和技术都不能完全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自由探索必须有,只有有兴趣的东西,有自由探索的东西,才有基础研究的那些布局,才有未来发展上升的空间。奥巴马一上台,做几个重大方案,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做理工方面的研究,因为它可以培养它的思想想象力,可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对产业发展有间接的影响。现在很多人讲科学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说管理方法很好,能否采取科学家自由探索。试想如果都采取百八十万的小课题做科学家自由探索的话,那么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战略性,或者你们说的前沿性的、高端性的共性技术,关乎到国家意志的,包括高铁、新能源、核能等这些东西,谁为我们做这种基础性技术的研发?以企业为主体,我也赞同,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需求只是一个层面,它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是它并不能满足国家的整体需求,所以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除人这块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经费这块还要分为两块,一块叫顶层设计也好,我不太喜欢顶层设计和举国体制的说法了,我倾向国家有战略性导向,有共性的技术,这些共性的技术完全可以不面向市场,不面向应用的。因为它面向的不是某一个市场、某一个企业,而是这一个行业的关键的、核心的、共性的问题。这样的技术不能由企业自身研发,应该由我们国家战略性导向的技术,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大专项和863、973支撑计划所做的重大布局,这是体制的问题。

再说一下成果转化问题。现在所说的成果转化低,第一我不承认,我们做了一个新的研究,中国的成果转化率按照国外的技术转移那样的概念界定的话,我们现在成果转化率可以达到87%,并不是教育部官方刚刚公布的10%,1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是非常荒谬的,这么多年,科技没有转化的话,试想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是这样的地步吗?不可能,说明考核的指标不对,特别是绩效考核指标不对。我们呼吁科字口研究一下相关的考核指标,用什么样的东西考核是合理的。国外大部分用的是技术转移,欧盟的标准、美国的标准,和我们有很大差异的。

杨仁全: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首先跟各位专家通报一个情况,一是按照去年科委新的“三定”职能,新设并强化了几个处室:第一是重大专项办公室,主要是和科技部进行对接,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本市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办法,审核实施计划,承担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相关协调工作。第二是把原来的软科学处改为科技宣传与软科学处,在负责软科学研究工作和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科技宣传和新闻发布工作职责;今年9月份和北京电视台合作推出“科技北京在行动”八集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科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技创新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讲科技部门做的事儿,进一步拉近了科技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第三,我们这个处叫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原来是机构处与法规处合并成立的,原机构处是管市属科研院所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自从2000年启动以来,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今年总书记对北京工作有三点指示,科技创新就是其中之一。相关部门都在高度认真的分析、研讨和思考总书记交给的命题。

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六个大有作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两个率先”也把创新驱动格局放在第一,北京市对科技创新驱动的认识应该说提到非常高的高度,而且取得非常高的共识。同时,面临着在“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如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格局,科技主管部门的压力非常大。

有两个典型案例,专家们可以关注一下。今年市科委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纳米材料绿色制版,市科委提供了全链条的个性化服务,推动中科院项目落地北京,即支持中科院化学所研发团队开展制版耗材关键技术研发和中试线建设,组织北大方正、北人印刷、印刷学院等17家北京地区的印刷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北京日报》社印刷厂、北京中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等印刷企业开展绿色制版技术的示范应用,培育和完善绿色制版产业链。在去年年底市委领导到江浙和广东考察时,发现好些技术都是北京成果转移过来的,去年1236个亿的技术交易额,40%以上辐射到外地,充分表明了首都的辐射功能。但同时必须要思考如此丰厚的资源在京转化和利用的有多少。这次回顾在“十一五”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首都如此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如何转变为经济竞争优势和社会发展优势。这是我们科技口重点要破解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这次成立了首都科技发展发展战略研究院有好些课题都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

第二个案例,就是我们跟踪十年的即将通过政府采购使用的门头沟S1线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项目,这个项目是从研发起步科委就开始扶持,如同娃娃一样,一直跟踪支持长达十年,从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到最后启动由北控集团牵头做工程化转化的实体。这个案例就是把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理念整合串了起来。这两个案例体现了科技在新时期如何实现与经济结合,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科技部门的履职效能、效率和服务效果。

第二,关于这次论坛的三个命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在过去10年间,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科研院所改制和历史遗留院所稳定。如今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发展。今年我们对市属科研院所启动了一个“双十计划”,就是在地方层面考虑如何深化市属科研院所改革,推进院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科技创新中我们重点思考四个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作用、企业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科技人员创新的能动作用。为了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引导作用如何发挥,怎样引导,比如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评价等等。第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发挥。第三,前面专家反复强调的是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其实企业不光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还应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收益的主体,同时还是科技创新风险承担的主体。最后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把握好政府该干什么,企业干什么,市场干什么,人的积极性如何发挥,我以为这就是科技改革当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有一个好消息,这周星期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条例》刚刚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本月23日即将通过市人大的审议。去年国家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允许我们搞先行先试的政策试点,要搭建首都创新资源服务平台。目前,我们已有两个命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科技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纳入议事日程重点考虑,相关部门正在破题。

第三通报一个情况,就是李老师刚才强调的,我们北京市要成立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由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和北京市政府等四家单位发起共同成立,目的在于集成整合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凝聚和建设高端化、国际化科技战略研究人才队伍,搭建一个首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平台,建设一个服务于首都科技发展的“智库”,为进一步统筹首都科技资源,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展方式、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战略决策支撑,共同为首都的科学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包括统筹首都科技资源、科技创新促进世界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共分了六个研究组。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希望能够借这个战略研究院的成立重点解决科技战略导向和体制改革,希望北京市有一个好的突破。比如S1线问题就是通过政府采购推动起来的,在全国率先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有力的推动了自主创新。北京市截止目前自主创新产品采购累计将突破84.5亿,这些好的措施和政策希望通过专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上来,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北京市的科技体制改革能够在有些方面破题,也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做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张翼:非常感谢李老师以及各位专家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报告一下成都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情况。

近来,成都市科技顾问团组成专题调研组做了一次较为深入在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调研,得到一些阶段性的认识。为什么做这个事呢?因为我们感觉在蓉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比较多,211的高校有4所,还有一批在蓉科研机构,比如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成都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但在蓉高校院所转化成果的情况并不太理想的。我简要汇报一下现状和转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