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当前位置。通过即时位置的查询,可以看出车辆当前准确的位置所在、运行的方向和运行速度。如有报警信息发生需进行求援、急于查看车辆的具体位置进行实时调度等。
④连续监控。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对车辆进行监控的时间段和位置点上发生的条件。如在车辆出发前先预计设置行驶的时间对车辆进行监控的上发条件及时间。这样可达到对车辆进行全程的监控目的,以便有据可查。
⑤区域看车。可根据车辆预计行驶的范围或路线在电子地图上定一个或多个报警区域,当车辆驶出和驶入该区域时终端就会向系统发出报警信息,报警信息会以手机中文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指定的手机上,告诉手机的持有者是何时、何地、何车,因何原因发生了报警。设置车辆行驶路线和定点上报功能,既可用于公司又可开放给客户。
通过对GPS这些功能的应用,在物流中可及时进行调度和配载,降低车辆空驶率,可对承运货物的车辆进行全程跟踪以保证其安全性,也可实时掌握车货的所在位置提前完成对相应工作的安排,加强对司机的管理,彻底解决私拉乱运问题。
(2)GPS在物流中的三方应用。
GPS在物流中普及应用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三方应用,即车辆使用方、运输公司、接货方对物流中的车货位置及运行情况等都能了如指掌,透明准确,利于三方协调好商务关系,从而获得最佳的物流流程方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①车辆使用方(货运代理、生产厂家等用车单位)。运输公司将自己的车辆信息指定开放给合作客户,让客户自己能实时查看车与货的相关信息,能较为直观地在网上看到车辆分布和运行情况,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车辆,从而省去不必要的交涉环节,加快车辆的使用频率,缩短运输配货的时间,减少相应的工作量。
在货物发出之后,发货方可随时通过互联网或是手机来查询车辆在运输中的运行情况和所到达的位置,实时掌握货物在途的信息,确保货物运输时效。
②运输公司。运输公司通过互联网实现对车辆的动态监控式管理和货物的及时合理配载,以便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减少费用开销。同时将有关车辆的信息开放给客户后,既方便了客户的使用,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与可信度,拓展了公司业务面,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③接货方。接货方只需通过发货方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与权限,就可在互联网实时查看到货物信息,掌握货物在途的情况和大概的运输时间,以此来提前安排货物的接收、停放及销售等环节,使货物的销售链可提前完成。
4.3.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1.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综合评价、定量分析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计算机应用系统。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应用工具,GIS 把地图的视觉和空间地理分析功能与数据库功能集成在一起,提供了一种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和查询的智能化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地理数据库系统以及应用人员与组织机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系统由核心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地理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地理数据库主要用于数据库维护、操作和查询检索。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技术和经验,需要投入高强度的人力与开发资金,所以应用人员和一定的组织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
2.GIS 的基本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分为:
(1)数据采集、校验和编辑。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GIS 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据的正确性等。
(2)数据的格式化、转换、概化,也称为数据的操作,包括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数据比例尺的变换等。
(3)数据的储存与组织。这是一个数据集成的过程,涉及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组织。
(4)查询、检索、统计、计算功能。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分析功能。
(5)空间分析功能。这是GIS 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区别所在,它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
(6)显示功能。GIS 为用户提供了许多显示地理数据的工具,例如图形、报告、报表、地图等。
3.GIS 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中,利用G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功能,可以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降低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1)辅助决策分析。在物流管理中,GIS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如历史的、现在的、空间的、属性的,并在空间数据上集成各种信息,进行销售分析、市场分析、选址分析以及潜在客户分析等空间分析,获得客户资料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综合数据,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生产和销售计划,提高决策分析的能力以及决策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2)优化货物运输路径。在物流网络中,货物总是在流动,如从供应商到各分销中心,从配送中心到商场或消费者等。货物运输路线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多少。物流网络中从起点出发到终点可能有多条路径,选择最优路径就是确定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等效长度。借助GIS 技术来选择网络中的最优路径,首先要确定影响最优路径选择的因素,如经验时间、几何距离、道路质量、拥挤程度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条道路的权值,求得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现有车辆运行情况确定车辆调配计划。
(3)选择机构设施地理位置。在物流领域,供应商、第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销售商等不仅存在着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而且它们的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因此这些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和确定要科学合理,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发展,是现代物流管理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包括位置的评价和优化,评价是对于现有设施的空间位置分布模式的评价,而优化是对于最佳位置的搜寻。例如,假定一个企业要在某市设立n 个供货点,要求能够完全覆盖这个城市且每个供货点的顾客数量大致相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在城市交通图上标出居民地的空间分布位置,分析已有的供应点和潜在的供应点,按照给定的条件列出需求点和供应点的二元矩阵;根据矩阵约简方法,排除多余供应点,求得满足条件的最少量的供货点。可见,设施地理位置的合理布局实质上就是在距离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用尽量低的成本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实时监控车辆与货物。GIS 能接收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来的数据,并将它们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帮助企业动态地进行物流管理。首先,可以实时监控运输车辆,实现对车辆的定位、跟踪与优化调度,以达到配送成本最低,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货物送到目的地,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迟送或错送现象;其次,根据电子商务网站的订单信息、供货点信息和调度等信息,货主可以对货物随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位管理,掌握运输中货物的动态信息,可以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4.4其他技术
4.4.1电子数据交换(EDI)
1.EDI的产生与发展
EDI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应用于美国航运业。1968年,美国运输业许多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运输业数据协调委员会,研究开发电子通信标准的可行性。早期EDI是点对点,靠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通信完成的。
20世纪70年代,数字通信网的出现使得EDI技术加速成熟,加快了EDI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一些行业性数据传输标准并建立了行业性EDI,如银行业开发的电子资金汇兑系统。英国简化贸易程序委员会出版了第一部用于国际贸易的数据元目录和应用语法规则,即EDIFACT 标准体系。20世纪70年代EDI应用集中于银行业、运输业和零售业。
20世纪80年代,EDI应用迅速发展,欧洲和北美20多个国家开发了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及运输业的EDI国际标准(EDIFACT)。增值网的出现和行业性标准逐步发展成通用标准,加快了EDI的应用和跨行业EDI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互联网EDI,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因特网,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
EDI的推广和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商贸和报关、商检、税务等相关行业的运作效率。同时,EDI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2.基本概念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即EDI用户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编制报文,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将结构化的信息,例如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按照协议将标准化的文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送。报文接收方按国际统一规定的语法规则,对报文进行处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和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完成信息自动交换和处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于1994年确认了EDI的技术定义:“根据商定的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标准实施商业或行政交易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以上定义均表明EDI应用有它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条件,即:
(1)EDI是交易双方之间的文件传递。
(2)交易双方传递的文件是特定的格式,采用的是报文标准。
(3)双方均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4)双方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能发送、接收并处理符合约定标准的交易电文的数据信息。
(5)双方计算机之间有网络通信系统,信息传输是通过该网络通信系统实现的,信息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须人工干预和人为介入。
3.EDI的工作流程EDI强调在其系统上传输的报文遵守一定的标准,因此,在发送之前,系统需要使用翻译程序将报文翻译成标准格式的报文。
(1)发送方计算机应用系统生成原始的用户数据。
(2)发送报文的数据映射与翻译。
(3)发送标准的EDI报文。通信软件将已转换成标准EDI格式的文件,经计算机网络传送到EDI网络中心。
(4)贸易伙伴获取标准的EDI文件。根据EDI网络软件的不同,EDI网络中心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通知发送方的贸易伙伴,也可以被动地等待贸易伙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查询和下载。
(5)接收文件的数据映射和翻译。
(6)接收方应用系统处理翻译后的文件。EDI交换平台除提供用户之间的通信平台外,还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提供格式转换和翻译软件的同时,提供密码管理、权限管理、通信管理、记账管理、数据存档、第三方认证等功能。
4.EDI软件
要实现EDI的数据传输功能,需要设计和开发相关的EDI软件。EDI软件的作用是将组织内部的非结构化格式的信息(数据)翻译成结构化的EDI格式,然后传送EDI报文。这是针对“信息发送方”而言的。对“信息接收方”来说,则需要把所接受到的标准EDI报文,翻译成在该部门内部使用的非结构化格式的信息。因此,EDI软件应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功能:数据转换、数据格式化和报文通信。这些功能由EDI相关软件(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通信软件)实现。
(1)转换软件(mapper):
可以帮助用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flat file),或是将从翻译软件接收来的平面文件转换成原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2)翻译软件(translator):
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的EDI标准格式翻译成平面文件。
(3)通信软件:
具有管理和维护贸易伙伴的电话号码系统、自动执行拨号等功能。
EDI的实现过程如图42所示,发送方使用转换软件将信息转换成平面文件,然后使用翻译软件将平面软件翻译成标准格式,通过通信软件将标准格式的数据文件传输到接收方,接收方则经过相反的过程获得原信息。
5.EDI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在零库存作业中使用EDI,使运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零售供应链中使用EDI,减少交易费用并降低存货;海关单据使用EDI,使承运人、货运代理和跨国的产品流受益。
EDI可以为市场设计一些附加超值服务。例如,通过监控客户存货而自动追加订货、收集即时市场信息为决策提供灵活性和反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