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标准]排除躯体化障碍、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惊恐障碍或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四)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somatoform autonomic dysfunction)的主要特征为具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病人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发生了身体疾病。最常见最突出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神经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相信上述器官或系统可能患严重疾病的优势观念而求助于综合医院各科,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附四CCMD‐3对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1.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至少有下列2项器官系统(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胃肠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兴奋体征:
①心悸;
②出汗;
③口干;
④脸发烧或潮红。
3.至少有下列1项病人主诉的症状:
①胸痛或心前区不适;
②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
③轻微用力即感过度疲劳;
④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等;
⑤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
⑥大便次数增加;
⑦尿频或排尿困难;
⑧肿胀感、膨胀感或沉重感。
4.没有证据表明病人所忧虑的器官系统存在结构或功能的紊乱。
5.并非仅见于恐惧障碍或惊恐障碍发作时。
(五)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又称心因性疼痛(psychogenicpain),主要特征是突出申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通常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附五CCMD‐3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1.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持续、严重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疾病作出合理解释。
3.情感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疼痛的发生。
4.经检查未发现与主诉相应的躯体病变。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因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而主动求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1.排除检查出的相关躯体疾病与疼痛。
2.排除精神分裂症或相关障碍、心境障碍、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四、诊断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1)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严重性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但不是妄想。
(2)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2.符合社会功能受损的严重标准。
3.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4.排除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疑病症、焦虑、惊恐障碍或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原则
1.对躯体形式障碍病人进行全面评估
对躯体化病人的全面评估是适宜治疗的基础,评估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全面细致的医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以防疏漏了严重躯体疾病。然后进行深入的精神医学检查。
2.特别注意医患关系
由于躯体形式的病人反复陈诉躯体症状,坚持将这些症状归咎于并不存在的躯体疾病,因此,他们的态度和目标常与医生的期待不一致。医生模棱两可的说明,无效的治疗与手术,常引起患者的失望与不满。这种情况要求综合医院各科医生对这类病人的医患关系给予特别注意。通常对这类病人应申请精神科会诊。
3.心身同治
躯体形式障碍的出现与心理社会应激有密切关系,病人对其症状的解释和采取的应对行为方式,都表明他们需要认知行为治疗。由于这类患者常伴抑郁和焦虑,又有躯体化的申诉,使用SSRIs(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或副作用少、抗焦虑作用显着的其他抗抑郁药也是有价值的。认知行为治疗和SSRIs类抗抑郁药联用被认为比单用药物或单用认知行为治疗更有效。
(二)心理治疗
对躯体形式障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其治疗要点如下:
1.治疗目标是帮助病人认识问题的性质。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性质是以评估、询问方式进行的。切记治疗会谈决不可变成争论。
2.医生首先应表明对病人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完全接受,并表达对病人的关心,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然后一起对其论据进行审视,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3.同病人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焦虑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对身体感知方面注意聚焦,增强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医生在全面评估基础上,提议病人考虑和检验其对健康的焦虑同身体症状的关联。在取得治疗协议时并不要求病人放弃其观点。
4.盘诘和检验病人的威胁性负性信念。医生要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疑虑和想法,盘诘时要强调躯体检查结果的正面信息,或医患协作设计行为实验以检查其信念的不真实性。
5.改变回避性行为模式。医生要说明对心理社会应激可有不同的应对行为。澄清问题,面对现实,勇敢接受现实挑战,是积极的应对行为。过度的医学检查、重复的寻求保证,只会强化躯体化倾向,因此,医生要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放松、生物反馈等技术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三)药物治疗
如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焦虑症状突出者可辅以抗焦虑药物;心悸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安慰剂有时也同样有效,但如果一旦被识破,则会影响今后的各种治疗。
个案9‐5
疑病症
某男,26岁,突发左侧头颈痛、左半身不适,伴心慌、失眠、烦躁。7个月后来就诊。患者因其兄精神病复发外出不归,感到精神压力大,一天晚上,突然感到“一股气从胸部往上冲,直达左侧头顶部”,当时头痛,左侧活动受限,左侧手足麻,认为是“脑充血”或“心脏病”,后去医院就诊,未见异常,回家不放心,查阅医书,一无所获;后来自感头颈痛和胸痛加重,多次反复去各家医院就诊,做了透视、脑电图、心电图、超声波、纤维胃镜等十几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检查中患者忧心忡忡。患者求治心切,希望早日确诊。
(资料来源:郑晓边编着.心理变态与健康,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