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49

第49章 精神分裂症(3)

患者在发病的前两年,曾经人介绍交过几个女朋友,每次都不成功,而且全是女方提出分手,其原因是该男士“待人冷淡”、“感情上无法沟通”、“思想上无法交流”、“想法怪怪的”。在他发病前所“谈”的最后一位女士其实跟他只见过一面。当时正值七月酷暑,他俩由大街到公园整整转了半天,口干舌燥的,可他只掏钱买了一支冰棍自己吃,全然不顾伴他散步的女士。试想,像他这种人谁还能跟他交往下去?他跟女方根本就没有“恋”,又何从谈到“失恋”。

该患者住院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究其病史,其实在“失恋”之前就有许多不正常的行为举止,只不过还不太明显,没到能被一般人识别的程度。即使这些古怪的举动被人察觉,人们通常只认为他有些“怪”,有些“小气”,有些“不近人情”,有些“不懂事”,而不往是否患了精神病上去考虑。由此看来,是发病在先,失恋在后。也就是说,疾病为因,失恋为果。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有急性起病的,但绝大多数是缓慢起病,很难确切地说出具体的发病时间,往往以性格改变和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最为常见。一些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与人疏远,他们孤僻离群,寡言少语。生活上表现懒散,不修边幅,不讲究个人卫生;工作上不负责任,不遵守劳动纪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对旁人的劝告不予理睬。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会明显地下降。

对这类情况,即使病人不打不闹,没有明显的古怪言行,也要带到专家那里咨询一下。假如病人变得日益孤僻多疑、无端发脾气,有时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语,或者没有原因地发笑,则更应怀疑是否患有精神病。

正常人的脑部新陈代谢活动会在大脑左右半球分别产生相对对称的区域。相比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区域更为活跃,这可能是由妄想引起的一、诊断

根据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学标准

下述症状中至少存在2项:①联想障碍,②妄想,③情感障碍,④幻听,⑤行为障碍,⑥意志减退,⑦被动体验,⑧思维被插入。

2.严重程度标准

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并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谈。

3.病程标准

特征性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单纯型病程至少2年。

4.排除标准

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

二、鉴别诊断

1.器质性精神障碍

这类需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的精神障碍主要指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分裂症和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散发性脑炎。前者为躯体因素消失后,患者神志清晰而精神病性症状仍存在。后者依据病史及详细的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CT、脑脊液检查有阳性结果,可助于诊断。

2.躁狂抑郁症

起病较急,表现兴奋话多。行为紊乱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与躁狂发作相鉴别。躁狂抑郁症患者接触被动,情感与思维内容不配合,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精神症状的表现使常人不能理解。

木僵状态的患者应与严重抑郁发作相鉴别。重度抑郁时,患者思维迟缓,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可达木僵程度,但患者情感低落而不淡漠,对医生的问答有表情(如眼神)反应,思维内容与情感配合。

3.心因性精神障碍

起病有精神刺激为诱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与心因性精神障碍相鉴别。本病患者不暴露内心体验,妄想的内容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无关,情感反应不生动、不鲜明,有助于鉴别。

4.神经症

部分单纯型患者早期可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但患者无求治愿望,且日渐孤僻、情感迟钝,可以鉴别。本病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以强迫症状为主,需与强迫症相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内容多变且荒谬离奇,无“反强迫”的痛苦体验和求治愿望。

三、治疗原则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为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重要。一般在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在慢性阶段,以维持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可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慢性精神症状。最常用的是以氯丙嗪为代表的酚噻嗪类药物,以氟哌啶醇为代表的丁酰苯类,及以泰尔登为代表的硫杂恩类药物。按临床作用特点可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此类药物以镇静作用强、抗兴奋和抗幻觉妄想作用明显,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小,但对心血管和肝功能影响较明显为特点,治疗剂量较大。第二类药物以氟哌啶醇、奋乃静、三氟拉嗪为代表。此类药物的抗幻觉、妄想作用较突出,但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大,无镇静、抗兴奋作用,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轻。此外,苯甲酰胺类的舒必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等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各有其特点。

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靶症状、临床分型、症状特点,以及患者的年龄、躯体状况和既往药物治疗的经验。

1.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

首次发病或缓解后复发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力求系统和充分,以获得较完全的临床缓解(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一般疗程为2~3个月。

急性期治疗的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儿童及老年患者剂量宜偏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速度因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和药物的敏感性而异。一般于10天至2周内加至治疗剂量,一般在达到治疗量的4~6周内可控制急性精神分裂症症状。如精神症状改善不明显,则判断该药物无效而换用其他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及剂量详见第四章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

2.慢性期的维持治疗

急性期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后,宜继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至少连续4周使用治疗量,以巩固疗效,促使病情进一步改善。

为使病情稳定,减少复发,应较长时期地维持药物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认为第一次发病,用药物维持治疗2年。如第二次发病,则维持治疗时间应不少于3年。

如第三次发病,则不宜轻易停药,应长期维持药物治疗。

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应是最低的有效剂量。一般经治疗3~6个月后,逐渐减至治疗量的1/2,减药不宜过快,如病情稳定,可继续减量,通常减至急性期治疗量的1/4或1/5,但个别患者维持量与治疗量接近,切忌千篇一律。注意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剂量,避免复发。

3.合并治疗

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有时为提高疗效而合并使用不同类别的药物,一般为两种药物联用,此时宜以一种药物为主。如患者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明显时,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一旦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应合并使用抗锥体外系副作用的药物。

(二)电休克(ECT)治疗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出现严重兴奋躁动及紧张型出现的木僵、缄默、拒食,或伴明显的抑郁症状的患者,或经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宜选用电休克治疗。采用该项治疗时要严格掌握禁忌证,以确保患者的安全。电休克治疗6~12次为1个疗程。

(三)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治疗

该项治疗对稳定病情、减少复发、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急性期患者经系统、充分的药物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时,应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提高患者的自知力,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和正确认识家庭及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具体做法是:①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社会心理康复工作;②有组织地开展文娱、工疗活动;③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对慢性患者应重视康复治疗,加强日常生活能力、职业劳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训练,以提高患者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患者临床痊愈后,为防止病情复发,不仅要继续药物维持治疗,而且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亦不容忽视。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与全程管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首次发作时患者处于精神病期的长短、临床疗效与远期预后关系密切。处于精神病状态的患者,脑中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酰胺系统亢进,会对大脑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的丧失,甚至细胞本身的凋亡。大量神经元的功能衰退或者丢失,是慢性患者表现出社会功能丧失和精神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因此,精神科临床工作者十分看重对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一般指在病人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后立即给予干预。在药物治疗方面,应强调低起始剂量,缓慢加量(start low and go slow)的原则,因为在此阶段的病人对治疗效果与副作用均较敏感。多数研究者建议,应选用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

首发精神病的干预绝不仅限于急性期治疗阶段,也不仅限于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门诊或病房的短暂接触。然而遗憾的是,这正是我国绝大多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现状。这里提出了“全程干预”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在纵向上,保持精神卫生工作者与患者和家属的联系;在横向上,联络相应机构、部门、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为了实施“全程干预”,精神卫生工作者需要做出观念上的改变,精神卫生机构也要相应做出管理上的调整。精神卫生工作者不单要对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的治疗负责,更要对纠正心理功能缺陷、减少精神残疾、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状态稳定而积极努力。精神科医生应当成为“全程干预”工作的领导者,但必须有精神科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或承担相应职能的人参加。精神卫生机构应打破条块分割,使病人在各部门如门诊、住院部、康复基地等地之间的游移更为顺畅。同时,鼓励精神卫生机构建立或强化与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综合医院的联系,为病人提供更为便捷的健康服务。

(资料来源: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2005)

四、健康教育

1.患者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指导患者掌握症状复发的先兆,预防复发,以及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帮助患者明确坚持服药、定期门诊复查的必要性,强化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家属

指导家属学习有关疾病知识及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的常识。教会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的方法,给患者提供与家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识别、判断疾病复发及应对各种危机(自杀、自伤、冲动)的方法,同时向家属宣教,督促患者服药,监护患者行为变化的意义。鉴于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因素有关,应告诫家属,已婚的患者在精神症状未缓解前,不宜生育子女;如双方均患过精神分裂症,则建议避免生育。

本章要点

精神分裂症多起于青壮年,常缓慢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互不协调,思想散漫,情感淡漠,言行怪异,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躯体疾病因素、大脑病理和结构功能改变等有关。

精神分裂症在重性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据临床症状群及其他特点的不同,主要分为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和偏执型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十分多样,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部分病人最后导致精神衰退。

精神分裂症在诊断过程中应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相鉴别。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电休克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为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重要。一般在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在慢性阶段,在维持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陆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