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59

第59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1)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酒类、烟草、鸦片类、大麻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挥发性溶剂等。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障碍性症状、心境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期间或者之后,还可出现精神病性障碍。其特点为生动的幻觉、人物定向障碍、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抑制,以及异常的情感表现,后者可从极度恐惧到销魂状态。本章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指来自体外并可导致成瘾的,且可显着影响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所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最大影响是造成药物依赖,药物依赖可分为躯体性依赖和精神性依赖躯体性依赖也称生理性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躯体依赖性形成后,骤然停药会产生戒断症状,有时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精神性依赖是指对药物的渴求,所有依赖性药物都有精神性依赖的特点,此时患者对药物的渴求十分强烈,以致不择手段地获取药物。精神性依赖的产生与药物的种类及个体的特点有关,其中以药物种类更为重要,如鸦片类物质就很容易出现精神性依赖。

目前,我国酒精和镇静催眠药物的滥用、依赖也呈上升趋势。药物性依赖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性极大,它可使机体慢性中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抵抗力,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最为严重。在精神上可使人丧失进取心、人格破坏、道德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分类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根据CCMD‐3分类如下:

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2.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4.镇静催眠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所致精神障碍。

5.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

6.致幻剂所致精神障碍。

7.烟草所致精神障碍。

8.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

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三、病因

研究发现,在共同的生活背景下,只有部分人尝试吸毒,而在尝试者中又只有部分人成瘾,成瘾者中有部分能戒除,另一部分则戒而复吸。家系调查结果表明,吸食海洛因者的一级亲属中,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依赖者是正常对照组的6.7倍,酒依赖为3.5倍,反社会人格则高达7.6倍。双生子调查显示,其药物依赖的病因,有一半以上归因于遗传因素。有专家调查发现,寄养子的吸毒行为与其亲生父母有明显相关性。

1.生物因素

目前尚未建立起任何一种单一的生物实验模式足以解释所有各类药物能够产生耐药性与依赖性这种复杂的现象。现在已发现人的大脑内存在对吗啡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因此推测药物依赖性的迅速形成可能和外源性吗啡与吗啡受体的结合作用有关。近年来,还有人提出“犒赏系统”的概念,认为人的大脑内存在特定的部位,与用药后产生的复杂感觉(如欣快感)和依赖的形成有关。

2.心理因素

有研究指出,药物依赖患者的人格特质包括情绪不稳、自制力差、适应不良、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且常有反社会的行为。青少年一旦交友不慎,加上个人好奇心的驱使,以及渴望寻求刺激的心理,致使他们容易落入物质滥用或物质依赖的陷阱中。另外,也有人在遭受打击后,为逃避挫折,采用退缩、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开始吸食精神活性物质,并将药物视为一种行为的强化因子。

3.社会因素

由于种族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对精神物质滥用的态度截然不同,各地区所滥用的物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国家认为饮酒是生活需要,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对酒的滥用基本持宽容态度,只要不酗酒,不酒后闹事,就没有人干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很容易形成对酒的依赖。20世纪70年代后,在利欲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制毒、贩毒,致使我国的吸毒问题死灰复燃。对镇静催眠药物滥用的危害,除社会上的认识不足以外,甚至连一些医务人员对此问题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总之,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知好奇: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但他们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防范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差。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的。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

上当受骗:有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毒品贩子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一些陷阱拉人下水。这些陷阱有花言巧语,请客吃饭,诱骗服用掺有毒品的食物、饮料,等等。

追求享乐:有些青少年认为吸毒时髦、气派,是高档消费和富有的象征。他们不知道再有什么能满足个人享受了,带着“好吃的也吃过了,好玩的也玩过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有卖的,只要能吃的,差不多都见识了,得,抽就抽点儿吧,也不枉来世上一遭”的念头尝试毒品。可这一抽上,就把父母辛苦积攒的家业很快抽光,并搭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逃避现实:一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高考受挫以及待业等不顺心的事引起精神苦闷、情绪低落,想以吸毒麻痹自己。这种混沌的心态,只能使自己搭上死亡的快车。

逆反心理:有些青少年在受到家长忽视、冷落之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以企盼得到家长的关注。家长不让他与那些有不良习性的青少年玩,他就偏要赌气。

(资料来源: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2005)

犒赏与成瘾性物质

Olds和Milner在1954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在对鼠进行脑的电刺激,在一次探察中脑网状系统睡眠控制区的实验中,将刺激电极错插埋入实验鼠的脑中隔。

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发现鼠脑内的某些区域具有乐于接受电刺激的本能。这种本能非常强大,以至于实验鼠可以500~5000次的速率疯狂踏压杠杆连续自行刺激。

电刺激所产生的强化效应要比自然犒赏物,如食物、水强得多。Rottenberg和Lindy的实验表明,实验动物对自我电刺激脑部所产生的犒赏从不满足,不停按压杠杆以获得快感。Olds当时就意识到动物脑内存在一种“愉快中枢(pleasure center)”或强化区(reinforcementarea),弱电流刺激该区域可以提供一种“犒赏”效应。

在将人类作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电刺激相关脑部同样能引起快感,有些被试称类似性快感,据称甚至有些被试对实验者产生了爱慕之情。

后来发现,成瘾药物如兴奋剂(如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和阿片类药物(如海洛因、吗啡等)同样有强烈的犒赏作用。一般来说,具有强化作用的药物所引起的作用与脑部电刺激类似。实验可以通过按压杠杆的方法来自我获得药物,从而达到自我犒赏作用。

有一些神经递质涉及犒赏效应,但多巴胺是主要的神经递质。犒赏性电刺激能激活犒赏环路,微透析研究发现,在犒赏性电刺激时,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释放增加。

吸毒病人即使戒毒多年,仍然对毒品的快感念念不忘,导致多次复发。显然这是一种长期记忆,如果能探明这种记忆的储存脑区,防止或者消除这种记忆将对解决毒品的复发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2005)

第二节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由于精神活性物质种类繁多,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也不尽相同,不可能一一详述,这里仅介绍临床上最常见的几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临床表现

(一)乙醇所致精神障碍

乙醇,一般称为酒精,它是一种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如果一次饮用大量的酒精或长期饮用酒精均可引起中毒。但是一次急性酒精中毒所引起的改变,可以完全恢复,而不留任何痕迹。但在长期反复的酒精作用下,就会产生严重的慢性酒精中毒症状,中毒症状产生后,即使停止饮用酒精,其症状也只能有所减轻,而不会完全消失。

酒精可直接经胃、十二指肠和直肠完全吸收,并迅速进入血液而分布全身。酒精在人体内可与卵磷脂结合,沉着于组织中。而人体脑组织的卵磷脂最丰富,故酒精的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1.急性酒精中毒

有大量饮酒史,醉酒的严重程度与血液酒精浓度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冲动性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和社交功能受损,并有诸如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面色发红、呕吐等症状。当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50mg/dL(100mL)时,多数人可能醉倒不起;当血液酒精浓度达到600mg/dL(100mL)时,常可引起死亡。

2.酒精依赖

酒精依赖形成一般需要10年以上,对于青少年饮酒者或者女性饮酒者,6~7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也会形成依赖。美国的一项研究(Anthony&;Echeagaray‐Wagner,2001)表明,酒精依赖在青年中达到高峰,在老年群体中开始下降。酒精依赖的主要特征为渴望得到酒,这种渴望往往很强烈,有时难以克制。明知饮酒对自己的身体有害却继续大量饮用,或者想控制自己不饮、少饮,但却反复失败,以至于不择手段,以求得到酒。确认酒精依赖的标志是出现酒精的戒断症状,如出汗、心悸、手部震颤加重、失眠、恶心、呕吐、焦虑等。

个案15‐1

酒精依赖

李师傅是个邻里间有名的酒鬼。他本来是位十分出色的餐厅厨师,但是自从染上嗜酒之癖之后,十几年来一两瓶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酒瘾了。早上起床,如果不喝几口酒,上班时手抖得甚至无法揉面,有时还会反胃、呕吐,最严重的一次是全身大冒冷汗,让他觉得生命似乎就要结束。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要再管我喝酒了,这辈子我就是喝死也甘心!”只要大口地喝几口酒,他的症状就好多了。他一直认为这是酒虫作怪,而酒便是治虫的万灵药,所以愈喝愈多也愈频繁,直到有一天因为喝酒做错了饭菜,工作也丢了……

(资料来源: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2006)

3.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

(1)酒精中毒性嫉妒妄想:慢性酒精依赖患者常常坚信配偶对自己不贞,有时内容十分荒谬,如怀疑老年妻子与青年男子或少年儿童相爱,等等。

(2)柯萨可夫精神障碍:以严重的近记忆力障碍、遗忘、错构或虚构、定向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3)酒精中毒性痴呆:有近10%的酒精依赖患者最终出现痴呆,其原因不但有酒精直接的毒性作用,也与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CT显示患者的额叶显着萎缩。

(4)酒精中毒性幻觉症: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的幻觉,多以第三人称的幻听为主,内容多为斥责、诽谤、辱骂和威胁,幻听往往在夜间加重。

(二)鸦片类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

鸦片类物质包括鸦片、可卡因、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及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杜冷丁、镇痛新、芬太尼、安那度、美沙酮等。用药方式各不相同,鸦片烟大多通过烟枪被吸入呼吸道,海洛因则多在加热后被吸入体内,也有静脉注射者。后者因用药量小、快感强烈,人数在迅速增加,这也成为过量致死和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原因。

多数人有一个克服初用药时的难受,逐步过渡到快感出现的过程。鸦片类出现的快感为:体验到似睡非睡,宁静温暖,快慰、愉悦的幻想,忧愁烦恼全消,继之觉得精神振作,自我感觉良好,但这种“美妙”的状态不会持续很久。由于鸦片类物质极易产生耐受性,为求维持药效需不断地加大剂量。

鸦片类麻醉药物一旦上瘾,每4~8小时必须再次用药,如果药物接应不上,便会出现戒断症状。典型的戒断症状可分为客观体征和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出现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主观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焦躁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喷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等。以上症状于停药后的36~72小时达到高峰,7~10日可以平息,体力逐渐恢复,体重增加。

个案15‐2

海洛因依赖综合征

赵某,男,26岁,业务员。患者在一年前受周围朋友的影响,出于好奇开始吸食海洛因,起初每日0.3g左右,以后用量逐渐增加,每日达1.0g左右。开始吸食时,有欣快感、舒适感,全身暖和,并能很快入睡。一年后舒适的感觉消失,停服海洛因后出现流泪、打喷嚏、全身不适、乏力、无食欲,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身体消瘦等症状,重新吸食海洛因时,上述不适症状消失。目前自愿要求住院治疗,戒除毒瘾。

(资料来源:摘录于某市精神病院住院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