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悲痛、抑郁或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特点。虽然成年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相同,但症状会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有悲观或绝望且有自杀意念,或表现为无兴趣、缺乏快感。但更多表现出植物神经症状(如食欲低下、失眠或早醒等睡眠模式的改变),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淡漠),或回避社交,依赖性增加。另外,较多见的表现是躯体症状,如头痛、肌痛、骨痛、胃肠不适,而无明显阳性体征。这些患者常有自杀意念。常用的自杀方法如药物、枪、上吊、跳楼,也可能采取较低级的方法如不吃药、绝食、酗酒、拒绝治疗或伤害自身。患者还常常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易怒、疲劳、体重显着下降或较少见的体重增加,或内疚无用感。这些不典型表现常被误诊为其他内科疾病的表现之一,或自然老化的结果。老年人手术后抑郁症表现为食欲减退,不愿起床,不愿接受帮助,不在乎弄脏自己,懒于恢复治疗等。总之,当老年人出现上述无法解释的症状时,必须注意抑郁症的可能,以使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
3.老年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要识别老年抑郁症并不困难,只要发现老年人具有持续2周以上的抑郁、悲观、焦虑情绪,伴有下述9项症状中的任何4项以上者,都可能是老年抑郁症。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地持续疲乏感。
(3)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严重的甚至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5)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6)反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7)失眠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说明:本抑郁发作标准仅适用于单次发作的诊断。
4.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大多数抗抑郁药物对治疗老年人抑郁症都有疗效,但是副作用可能会加大,比如阿密曲替林、丙咪嗪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站立起来时血压突然下降,使其摔倒。此外,老年人服用抗抑郁药物发挥作用需要的时间比青年人要长,由于老年人对药物比较敏感,建议首次服用时的剂量相对要小些。
(2)心理疗法
很多心理学咨询者发现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对抑郁症老人非常重要。患者如果不喜欢服药,那么心理疗法对他们会很合适。很多心理学咨询者认为老年人在服用药物的同时应进行心理治疗。
(3)电痉挛疗法
电痉挛疗法对治疗老年人抑郁症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老年人服用药物会有更多的副作用,或者有些老年人拒绝服药,因而这时电痉挛疗法对他们更合适。电痉挛疗法对有自杀倾向的老年严重抑郁症患者效果非常显着,但是治疗后对记忆力有损伤,并有可能会引起精神错乱。故用此治疗时必须权衡利弊。
二、疑病症
1.概念
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简称疑病症(hypochondriasis),又名疾病臆想症。这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这是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据国外报道,本病的发病率约占各种疾病的1%。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疑病症大多产生在一些长期与他人缺乏沟通和来往的老年人身上。这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就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经检查未发现异常,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临床表现
(1)心理障碍。它的表现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疑病感觉,即表现为对某躯体部位的敏感性增加,进而疑病或者是过分关注,而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却含糊不清,部位也不恒定;二是疑病观念,即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但有时自己也确信这些疾病并不存在,但仍要求各种检查。尽管检查正常,医生的详细解释也不能消除其疑病的信念,仍认为检查可能有失误,由此担心忧虑、惶惶不安、焦虑苦恼,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2/3患者有疼痛症状,常见部位是头、腰、骼窝。
但常描述不清,也查不到阳性体征,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患者四处求医毫无结果,最后才来到精神科诊治。
(3)躯体病状。多涉及身体许多部位,以腹、胸、颈和头部为多,病人诉说的躯体症状有分散而模糊和明确而细致相结合的特征。例如,诉述胃部膨胀隐痛,胃蠕动缓慢,幽门梗阻,食物难以通过,因此病人得出结论认为自己患了“胃癌”。疑病症病人对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内脏活动,如心跳或躯体微不足道的疼痛、酸胀都很敏感,并对鼻腔分泌物、粪便带黏、淋巴结肿大都特别关切,认为是病症的来源。
3.老年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具体见第九章第四节关于CCMD‐3对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4.老年疑病症的治疗
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1)精神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开始要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的态度,尽量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是不可信,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应尽量回避讨论症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与仔细检查之后,以事实说明所疑疾病缺乏根据,切忌潦草检查与简单解释。如配合其他治疗,疗效可能更好。对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催眠暗示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药物治疗:对具有这一症状的疑病症者一般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但无多大裨益。
疑病症的治疗比较困难,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一般的说明解释也无多大效果。只有耐心的解释、同情的安慰、亲切的关心,才可能会取得一些效果,同时可以对症用药,如失眠时服用安定,焦虑时服用利眠宁等。
三、老年痴呆
1.概念
老年痴呆是由老年人脑功能障碍导致的,以认知、行为和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为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智能减退、行为及性格改变,影响工作生活,并随着时间延长渐渐加重。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国外65岁以上老人的痴呆患病率为2.2%~8.4%;在60~90岁的老人中,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指数增加,即每隔5.1岁增加1倍;年龄在9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为47.3%。国内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痴呆的患病率为0.75%~5.29%。1998年北京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55岁及以上者痴呆患病率为4.6%。1997年上海的研究结果为≥ 55、≥ 65、≥ 70岁组人群的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0%、4.32%和5.29%。这些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国内痴呆患者迅速增加,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