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49385400000018

第18章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发展战略(2)

发展战略理论历经了四个阶段,即从简约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追求一时的繁荣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从被动的依附性发展到开放促进内涵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市的发展战略,在福建省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宁德市实际出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简单地说,就是从山区向沿海发展的转变,从脱贫向奔小康的转变,从以农村工作为主向农村工作和城市发展并重的转变。这些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也是宁德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奋斗历程,代表了宁德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轨迹,也从中引导宁德步入21世纪。

二、资源开发的跨越

在发展经济学中,一般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四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一个地区在经济增长时期,特别是处于解决温饱阶段,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

纵观三都澳的发展历程,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三个阶段既资源开发初始阶段、“三色企业”发展阶段、建设“海上闽东”阶段。

(一)资源开发初始阶段(1981—1990)

这一阶段是大规模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阶段。这一阶段大概从1981年开始,与福建省提出“大念山海经”战略的时间基本吻合。这一阶段政府和群众工作的特点有:一是派驻工作队;二是落实资金和扶贫政策;三是共同组织生产,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落实,抓粮食生产和山海资源的开发,而主要精力是抓粮食生产;四是农民经营领域有所拓宽,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启航,农村综合商品率提高幅度比较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五是发展乡村两级经济。

(二)“三色企业”发展阶段(1990—1994)

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所解决的只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但不可能实现致富,且农村经济发展每逢灾年,相当部分的农民总是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宁德地区1990年提出发展“三色企业”,实施“1153”工程。“三色企业”,即绿色的林茶果竹,蓝色的水产捕捞、养殖业和白色的水能资源开发。

“三色企业”的提出,比资源开发初始阶段的“大念山海经”无论就内涵、外延和目标都更进了一步,体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整体的系统论观点,就其开发的整体是综合性的,有山、有水、有海,改变了初始阶段偏重于山的开发,而忽视海的价值和作用。

(三)建设“海上闽东”

建设“海上闽东”是1995年提出的,是对过去“耕海牧渔”、发展“蓝色企业”的延续和战略上的拓展,它跳出了单纯产业开发的局限,而把发展的空间和重点延伸乃至转移到海洋经济的发展上来。

最早关于闽东海洋的讨论,是由一篇在北京工作的闽东人孙展同志寄给当时的《闽东通讯》一封信《闽东是哪儿?》引发的,时间是1993年3月份。

信中写道:“闽东是哪儿?问闽人,大家都会说是宁德一带。问外省人,却有许多外省人搞不清楚闽东到底是哪里的情况。答者只能说:闽东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闽东拥有福建省最长的海岸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问:宁德或福安靠海吗?”信中指出: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热点新闻几乎都出现在沿海开放地区,但只有闽东例外。另一方面,闽东有时却又向外界输出让人们感到不合时代节律和地域概念、地域形象模糊的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一些地区放出风声要追赶亚洲“四小龙”,一些全国性的报纸的头版头条却发出闽东是沿海唯一贫困地区的消息。让我们再看一下关于闽东的新闻报道的一些“字眼”:“全国十几个贫困地区之一的闽东老区”,这给人的印象是“穷”。“福鼎地处闽东,属老少边贫困山区”,这给人的印象是“又偏又穷”。福安出了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这本是让外界了解福安的重要机会,但报道中只要提到陈新华的老家福安,前面往往加上了“山城”二字。“老区、山区、小城”这类字眼不时出现在有关闽东的新闻媒体中,久而久之,闽东就给人穷山僻壤的印象。信中提出要“塑造闽东海洋形象”。“闽东拥有900km的海岸线,而且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谁说将来不会出现像北戴河这样的“名滩”呢?谁说将来三都澳不会与上海港齐名呢?闽东可以通过造就名滩、名港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我做梦都想着福州至温州能通6车道的高速公路。公路一通,闽东的门就打开了。建议开辟闽东的海上交通,这不仅是6车道,而是60、600车道的交通线,闽东的天然良港世界少有,这么好的资源却长期在那里睡觉,实在令人痛惜。”

1995年,原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视察闽东时,向全省发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号召。1995年6月,宁德地区领导开展了沿海县(市)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宁德地区“海上闽东”建设发展规划》。以后的几年中,三都澳人坚持地在探索如何做好海地文章,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三、区域布局的调整

区域非平衡发展论认为,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具备平衡发展需要的全部资本及技术等资源,社会投资只能选择性地在若干区域进行,通过区域间的效应与产业间的联系效应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出发展极原理:在同一地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及由此而取得的增长,对其他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发展极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表现在创新、产品市场、资本运作、规模效益上,发展极使生产、技术、人才、信息、贸易、金融、交通运输等高度聚集,形成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互相联系和互相贯通的经济网络,对相邻地区产生强大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一)“一个开发区、四个窗口”的区域经济布局

“一个开发区、四个窗口”,即闽东赛歧经济开发区、霞浦三沙对台贸易窗口、福鼎边界贸易窗口、宁德三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窗口、古田黄田库区建设窗口。

1985年南京大学经济地理系师生在闽东编制了《宁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在赛江流域的赛歧、甘棠、下白石、湾坞以及溪柄四镇一乡规划为闽东的经济社会中心,发展以沿海工业和港口为主的中心城市。

“一个开发区、四个窗口”的提出,改变了闽东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经济增长中心的战略状况,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闽东地方决策者已有清晰的区域布局意识,这是闽东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中心城市的形成,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至于把赛歧开发区发展成中心城市,也不是很简单的事。

而赛歧开发区“热”不到几个月,重新步入徘徊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客观上要求对宁德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必须进行重新的思考、探索和定位。

(二)“三个层次联动发展”战略

“九五”计划和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海上闽东”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宁德发展方向。“以环三都澳区域为龙头,沿104国道及规划中的温福铁路、沿海汽专线(现为福宁高速公路)为主轴,建设沿海经济繁荣带,辐射与带动内陆山区经济发展,实现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接着在1996年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又做了系统的讨论。今后一个时期,闽东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三个层次联动发展。第一层次是以环三都澳区域为龙头的大经济圈;第二层次是以104国道、汽专线、温福铁路为主轴的沿海经济繁荣带;第三层次是内地经济开放带。全区要形成以环三都澳大经济圈为龙头,加快沿海开放开发步伐,促进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新格局,积极参与省内外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努力使我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重要组成部分”。“环三都澳经济圈是闽东发展的希望所在,必须有重大项目的启动和灵活政策的推动,在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在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上必须抓紧抓好;沿海经济繁荣带是闽东近期发展的中心,必须促其快速成长,为环三都澳经济圈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内地经济开放带是全区奔小康的重点,必须主动接受辐射,加快开放开发步伐,进一步缩小与沿海的差距。三个层次必须主动对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1996年5月,《宁德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此也作了详细的说明。

(三)构筑中心城市

闽东经济中心没有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心城市长期以来的移动性。1997年,宁德市委(现蕉城区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闽东首府意识,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加快中等港口城市建设步伐”的思路,要求全市人民明确作为闽东首府的宁德市必须发挥龙头作用。

199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宁德地区撤地建市,使宁德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完成了长期以来的调整,这标志着宁德进入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宁德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三都澳海岸带区域及中心城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开发战略意义

三都澳海岸带开发是以区位优势为出发点,以优良海洋资源(主要是港湾港口资源)为依托,以跨世纪区域经济(如亚太区域经济、中国经济等)崛起为契机,实现三都澳海岸带经济振兴的战略举措。最近,国务院领导也明确指出,深水港口资源是制约我国长远的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三都澳作为世界级的天然深水海港,地处经济快速成长的亚太地区,从战略层面认识合理开发三都澳海岸带港湾、港口资源等的重要意义,以唤醒各界人士关注三都澳,正确对待和评价三都澳,还长期被遗忘的三都澳以“公民待遇”;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制定三都澳海岸带的开发开放战略也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笔者就战略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宁德市域经济振兴的关键之着

(一)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

近年宁德市经济发展偏慢、实力上升不快的原因,除了没有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之外,关键是缺乏—个地位突出、实力明显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分工合理的城镇群体系,从而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双赢的区域分工格局。三都澳海岸带开发必须做强做大宁德中心城市,不仅要着眼于4578平方千米的三都澳海岸带三县市(即蕉城区、福安市和霞浦县),而且还要着眼于1.29万平方千米的宁德市区域(包括前述三县市及福鼎、古田、周宁、寿宁、柘荣、屏南等六县)。不仅要将其建设成三都澳海岸带经济中心,而且要朝着宁德市区域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综合性中心城市发展。笔者认为通过三都澳海岸带的开放开发,将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二)促进宁德市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宁德市域经济总体较为落后,主要农产品不能自给,没有大型工矿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先行行业发展滞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三都澳海岸带产业发展要确立以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临海工业为重点,以港口运输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区域产业体系。近中期的发展方向是首先建立起该区域临海型大工业为龙头,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框架。中远期的方向是该区域建成一个大型国际中转贸易港口及国际贸易、临海工业、海洋开发与旅游诸产业先进发达的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的中心城市。依据这一思路,宁德市将以三都澳海岸带为龙头,通过各产业和各区域的分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宁德市域经济的振兴和繁荣。

(三)促进宁德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必将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三都澳海岸带城市发展,以市带县,以城带乡,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将进一步促使区域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将成为三都澳海岸带带动宁德市走向未来的重要标志。

二、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有利于发挥全省海运综合优势

福建港口优势明显,全省能容纳5万吨以上船舶进港的港湾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湾等六大港湾,其中有的能直接满足10万吨,甚至30~50万吨级船舶进港。但长期以来,福建省港口建设比较缓慢,配套水平低,货物吞吐量小,压船压港现象严重,深水港湾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开发厦门港和湄州湾,东山湾和罗源湾的开发也在加快。三都澳海岸带港湾资源的开发,将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港口群建设,促进全省港口的开放、开发和港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全省扩大开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进程

闽东南福州等五地市经过十多年的开放开发,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加快三都澳海岸带发展,使宁德市由落后区域超常规迎头赶上,并力争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