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49399300000044

第44章 参考文献(5)

210.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11.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6):31-27.

212.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3.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1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5.查尔斯·蓝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3):60-69.

216.郎友兴.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J].浙江社会科学,2005,(1):33-38.

217.李春成.治理:社会自主治理还是政府治理[J].理论文翠,2003,(4):14-16.

218.李景鹏.后全能主义时代的公民社会[J].中国改革,2005,(11):36-37.

219.李文星,郑海明.论地方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公众互动式沟通机制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5):69-72.

220.刘建军.洽理缓行:跳出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陷阱[J].理论文萃,2003,(4):16-18.

221.刘志昌.草根组织的生长与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2007,(4):94-96.

222.娄成武,张建伟.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7):100-102.

223.楼苏萍.治理理论分析路径的差异与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5,(4):82-85.

22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25.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A],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7-106.

226.约翰·罗尔斯.万民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27.罗思东,何艳玲.城市应该如何管理——美国进步时代的市政体制及其变革[J].公共行政评论,2008,(2):92-119.

228.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29.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30.詹姆斯·罗西瑙.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A],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5-57.

231.马骏,郭巍青.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76-83.

232.迈克尔·麦金尼斯.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3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34.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35.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36.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37.聂露.精英民主理论的简单谱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70-75.

238.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39.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J].政治科学论丛,2005,(23):61-100.

240.苏珊·乔治.新自由主义简史[J].国外理论动态,2002,(11):4-7.

241.荣敬本等.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新密市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机制的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4):5-52。

242.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43.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44.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A],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8-262.

245.托尼·赛奇.盲人摸象:中国地方政府分析[A],见杨雪冬、赖海榕主编,地方的复兴——地方治理改革30年[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83-415.

24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47.沈承诚,左兵团.西方治理理论引入的社会条件分析[J].行政论坛,2005,(5):91-93.

248.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1):9-14.

249.盛华仁.依法做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工作[J].求是,2006,(16):37-42.

250.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51.斯蒂格利茨,2005.“华盛顿共识”之后的共识[DB/OL].http://www.dajun.com.cn/huasdgs.htm,2009-5-10.

252.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53.施密特.在未来30年,我们要做六件事[J].中国科技信息,2001,(11):13-14.

25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55.C.P.斯诺.两种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56.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1-51.

257.杰瑞·斯托克,2007a.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15.

258.杰瑞·斯托克,2007b.英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1):5-14.

259.宋小川.“论当前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两极分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77-84.

260.苏振华,郁建兴.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论公共利益的合法性来源[J].哲学研究,2005,(11):63-69.

26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62.孙立平.民间公益组织与治理:“希望工程”个案[A],见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7-94.263.孙治本.全球地方化、民族认同与文明冲突[J].思与言,2000,38(1):147-184.

264.谈火生,2008.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DB/OL].

265.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65-71.

266.田家华,王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建构[J].2004,(11):93-95.

267.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J].教学与研究,2003,(11):53-58.

268.王成荣.社会网络与现代福利制度[J].云南社会科学,2008,(1):101-103.

269.汪锦军.自主治理、制度安排与政府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

270.王丽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4,(6):16-20.

271.王绍光.权力的代价与改革的路径依赖[J].战略与管理,2000,(5):112-115.

272.王诗宗.社会资本: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