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
49402200000010

第10章 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发展(1)

专业市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制度安排。在我国,早在唐代就有关于专业市场的记载;在西方,据布罗代尔的研究,早在13世纪,就有小麦市场,十五六世纪前后,葡萄酒、皮革、皮鞋、毛皮等专业市场在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到17世纪,专业市场已是一种可以被普遍观察到的交易形态。《新帕尔格莱夫经济学辞典》引用了英国皇家营销权利和税收委员会《最终报告》(1891年)中的集贸市场定义,即“得到当局批准的、商品买家和卖家在某个特定时间相聚、或多或少受到严格限制或规定的公共场所”。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是由多个主要以批发为主经营文化产业类小商品如工艺品、玩具、文具等的主体(摊位、店铺)聚集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场地内而形成的大型市场。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经营的商品品种单一,市场上有多个相互竞争的经营者,以批发交易为主,兼零售。我国的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通过创新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但它不是在原有制度安排基础上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新的市场组织形式。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发展的产业基础,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发展也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第一节 交易费用视野下的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

交易费用是指实现交易所必需的各项费用,如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缔结交易合同的费用、交易中发生纠纷的救济费用等。最早提出交易费用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他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首次提出“要进行的谈判,需要签订的合同、必须进行的检查,都需要进行安排以解决争端。这些费用最后通称为交易成本”。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首次明确使用交易费用的概念,并在1991年做了进一步补充,指出“谈判要进行,契约要签订,监督要实行,解决纠纷的安排要设立等,这些费用后来被称为交易费用”。根据科斯交易费用的经典理论,通过企业组织对市场组织的替代,使原料阶段到顾客(消费者)阶段的流通渠道伸向企业内部,形成内部组织化,由此可以减少交易上的种种浪费和不确定性,以降低交易费用。科斯理论的经典意义在于包含内部组织化在内的企业组织,比起互不协调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的市场交易,具有更明显的效益。

从科斯的立场看,产品销售并不是关于市场中的独立主体之间的交换过程问题。而是把其交换过程内部组织化,并转换为一个更有效的内部交易过程的企业一般活动体系的问题。这里销售管理的制度前提是企业组织的存在。这种外延组织既包括选择形成流通渠道这种企业狭义的外延组织,也包括到消费阶段为止的广义的外延组织,即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开发各种新产品,对固定客户提供服务等,目的是通过企业组织对市场组织的替代,形成外延组织,减少交易上的各种低效率与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一、文化小商品交易方式和交易组织的选择

文化小商品生产厂商自己直接到市场上采购生产要素或销售产品是最原始的、也是交易成本高昂的一种购销方式。由于单个厂商的购销批量小,交易次数多,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很高。小而散的厂商搜寻信息的效率极低,掌握信息的程度明显不及交易对手,对购销中的各种欺诈行为无力防范,从而无法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损失。另外,厂商在交易谈判、签订合同、解决交易纠纷、促进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在从事专业化、商品化生产中常因决策失误、销售“梗阻”或假冒伪劣产品而遭受巨大的交易损失,影响经营效率的提高,妨碍市场中该行业的发展。

只有当一种交易方式和市场组织能给交易各方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时,它才有可能被创新。在这里,我们先抽象掉产品的技术特征,只对买卖双方的构成和交易方式的演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假定存在n个卖方和m个买方,它们进行一种n对m的交易。

二、交易费用视野下的浙江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发展——科斯理论的挑战

浙江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典型是第一代专业市场或农村专业市场)的发展表明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是把上述交换过程或两类(两层)外延组织外部化,而不是内部化,不是通过内部化过程来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替代,而是通过外部化过程来实现“前店后厂”式的市场对企业的“倒替代”,形成一个可供共同享用的销售网络。因此进入专业市场的企业大多不通过或不靠自己的商标、品牌、厂牌来扩大企业知名度实现市场的拓展,而是依靠专业市场的知名度,通过专业市场搜索、集中和反馈各种信息,这不仅能增加交易量,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单位交易量的市场交易费用。

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出现较大幅度地节约了谈判和签订契约的费用。在专业市场上签订合同之前,买卖双方必须进行谈判,而每一轮的谈判都会带来相应的有形费用和时间的耗费。然而由于专业市场上商品普遍差异性不大,同一产品的经营者往往不计其数,从而使得价格透明度比较高,使得买卖双方不必耗费大量的精力在讨价还价上,从而可以节约谈判和签订契约的费用。市场中的文化小商品的经营者对于价格及其变化、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处理上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理性的决定者。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者往往将这部分节约的成本也让渡给了买卖的相对方。而且价格的竞争在生产厂家的源头就已经展开,市场的经营者的进货价格始终能够保持在一个极具竞争性的水平上,因此义乌能成为世界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其以产品丰富、价格低廉取胜的奥秘也在于此。

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交易者聚集效应节约了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众所周知,浙江的文化小商品生产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受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它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单独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整的购销网络。然而交易主体要寻找交易对象就必须获取相应的信息,然后要到市场上去搜寻和鉴别,而这些经济活动都是要花费成本的。为了生存,中小企业便通过空间上的集聚来克服资金和技术瓶颈,让生产和销售职能相分离。专业市场便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一个最佳选择,通过信息集聚作用的发挥,可以让企业分享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所形成的营销规模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搜索产品信息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消费者也可以在专业市场上与供货商集中碰面,减少了货比三家时的搜寻成本和交通、食宿成本。尤其是随着交易的发生,交易主体间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一旦形成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等国际组织和企业以及大量国内外经销商云集义乌,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义乌包括文化小商品在内的所有交易商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订购所要求的商品组合,这对于采购商、生产商、经营户(摊主)和中间商各方来说均是“多赢”的可喜结果。

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空间聚集效应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者的监督费用。因为一方面专业市场上经营者的经营场所是比较固定的,经营者往往都会比较珍惜自己长期建立起来的稳定客源,这就使其转移或退出经营的机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专业市场一般都有专门的市场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旦经营者有风吹草动,则管理部门都能迅速掌握信息并作出反馈,这进一步抑制了经营者的侥幸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了交易主体的监督费用。

另外,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通过规范化管理节约了解决纠纷的费用。

经过多年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发展,目前一般都已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一旦有市场经营者与交易者发生纠纷,则市场管理部门人员能迅速出动并开展调解工作,从而大大节约了解决纠纷的费用。

第二节 义乌文化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以来,浙江省各地区充分依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群”为特征的区域特色经济,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也成为支撑浙江工业经济的主体。产业集群既具备中小企业灵活性的优势,又能通过企业集聚和企业间合作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而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浙江区域块状经济既富活力又兼具极强的竞争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专业市场不断实现升级换代,专业市场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依赖不断增强,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甚至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已经由生产决定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变,而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也由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产业。作为已成为经济大省和市场大省的浙江,在努力实现“文化大省”的目标时,专业市场在引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将进一步凸现。

一、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联动的类别

产业先导型。所谓产业先导型是指先有产业,然后产业集群发展对要素供给的需求和共享式销售网络的需求促成专业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而实现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共进,不断推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如绍兴的纺织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柯桥、华舍、东浦一带率先办起了乡镇纺织企业,并逐步成为绍兴纺织工业的密集区,由此带动了专业市场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到最后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形成。

市场与产业共生型。所谓市场与产业共生型是指市场与产业几乎同时出现,并相互促进,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迈进。如嘉兴桐乡濮院羊毛衫产业,其最初均是由个人作坊加工生产出来摆在门口销售的“前店后厂”,产业与市场几乎同时出现。当然最初的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比较散乱的市场,后来由政府整合、组织成比较规范的市场。

市场先导型。所谓市场先导型是指先有市场,然后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实现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共进,不断推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迈进。如“义乌模式”,其实就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利用市场不断积累资本,创造需求,进而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转移,实现市场与产业的联动发展。

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文化产业与专业市场互动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贴有明显的“义乌”标记,这无疑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义乌既是文化商品的主要销售基地,也是文化商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现拥有文化生产和经营单位1万余家、从业人员30万余人,文化产品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业、制笔等五大优势产业,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文化产品的主要销售基地、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生产经营并举的产销模式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义乌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夯实了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培育、发展的产业基础,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约有1/3的文化商品是义乌本地企业加工生产的,这既保证了文化商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样,义乌的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为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了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义乌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鲜明发展特色:

特色之一:主体产业突出。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业、制笔业五大类的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文教体育用品和彩印包装业年销售生产额各达50亿元,框画工艺品年销售额达15亿元,制笔业年产值13亿元,年画挂历年销售额6亿元,五大类主体产业年生产销售额占全市文化产业总量的2/3以上。

特色之二:产品销售种类繁多。目前,在市场上经营的文化产品主要有:礼卡、书刊、音像、字画、年画挂历、印刷制品、印刷器材以及各类文教体育用品、新兴现代办公用品等,产品品种达10万多种。

特色之三:出口增势强劲。随着义乌整个小商品市场外向度的大幅度提升,义乌各类文化产品的外贸出口也成倍增长。文教体育用品行业是该市的一个主要文化产业,年销售额达50多亿元,其中出口额占60%。生产框画工艺品的华鸿公司,2008年的出口额就达1000万美元。

可以说,义乌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特色之四:新兴产业亮点纷呈。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义乌市积极鼓励文化产品经营户投资创办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并大力发展演艺业、传媒业、广告业等新兴产业。同时,众多新兴文化产业的产品不断涌现,如动漫画、游戏产品、数字影视设备、数码网络娱乐产品,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