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
494022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浙江省义乌市已于2006年开始编制“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该指数主要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和小商品市场单项指数等指数构成,其中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每周发布,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及单项指数每月发布,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已成为国内主要小商品生产厂家和国内外采购商的重要决策依据,国内生产经营户根据义乌小商品景气指数走势,及时组织适销对路商品投放市场,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出口采购商根据义乌小商品价格走势,确定采购价格,掌握谈判和交易主动权,增加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由于文化产业在浙江省各地包括义乌都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编制、传播“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将大大提升义乌乃至浙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前景的优势产业,与别的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是能产生多重效益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文化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发展传媒、演艺、美术、会展、体育、旅游等文化产业,既有利于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又可以带动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交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更快发展,为经济的强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且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站在世纪之交,从谋划未来文化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在1999年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2000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又进一步提出“在经济与文化日趋融合的形势下,研究浙江经济,就不得不研究浙江文化,不研究浙江文化,就无法真正认识浙江经济。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总结浙江经验,弘扬浙江精神,丰富和发展浙江文化,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为顺应浙江的新一轮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正是总结历史经验和自我诊断后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举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对现有文化体制进行一次历史性改革的目标。2000年底,浙江制定并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化建设纲要——《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提出了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标志着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于文化建设和相关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第一次正式定位,以及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从过去的局部改良向全面改革转变。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浙江各地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在浙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也将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义乌当地发达的文化小商品制造业和世界首屈一指的专业市场,义乌市的文化产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呈现明显的地方特色。

在定量衡量义乌产业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上,义乌市已领先全国,国家商务部联合义乌市于2006年在全国首次推出专业市场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的分类指数包含工艺品类、珠宝饰品类、玩具类、钟表眼镜类、电子电器类、服装服饰类、化妆洗涤品类、日用品类、食品饮料类、鞋类、雨具类等共十七类分类指数,由于受到交易商品品种数量、商品分类标准、商品交易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尚无法全面覆盖文化小商品贸易和市场经营情况,无法表达义乌市场对全球文化小商品生产流通贸易的影响力,也无力引导浙江乃至全国文化小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同时,“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目前仅通过中国商务部网站和凤凰卫视及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网站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媒体进行发布和传播,显然对于致力成为世界主要商品价格指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而言,无论是传播方法、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均有提升的空间。

义乌市场被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其商品交易量、产品价格走向、行业景气度、市场走势等因素变动,对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贸易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义乌市形成了十多个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经营单位5000余家,年文化用品销售额达到100多亿元,其中出口占65%以上,其文化小商品的交易情况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相关商品的贸易。浙江省全力建设“文化大省”,义乌也依托发达文化商品贸易体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因此可依托义乌文化小商品市场采集、研发、编制“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编制完成后的“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可作为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数独立发布和传播。“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不仅全面反映了义乌文化小商品市场经营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将超越一般指数的意义,成为世界文化贸易体系中一个鲜明的坐标。

“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的编制与传播将有效增强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其决策和管理水平;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指导,有利于生产者减少盲目性,避免市场风险,节约生产和交易成本,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义乌文化小商品行情对全球文化小商品市场的影响力,有利于我国文化小商品市场增强对于全球文化小商品定价的话语权,并对全球小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节 相关研究与综述

一、对浙江专业市场的研究

专业市场是使浙江省经济发展模式向全国伸展的重要市场制度前提,是“浙江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浙江经济增长模式中,最具活力的就是民营中小企业和高度发达的专业市场。近年来,浙江专业市场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使得“办市场、看浙江”“浙江经验数市场”的赞誉广为流传。在浙江,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不断实现升级换代,市场作用不断被挖掘,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甚至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理论界对浙江专业市场研究的成果也非常丰富,只是大多数研究的切入点在于专业市场的定义与性质、演变与基本特征、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及专业市场创新等四个方面。

1.专业市场的定义与性质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将“集贸市场”定义为“得到当局批准的、商品买家和卖家在某个特定时间相聚、或多或少受到严格限制或规定的公共场所”。很多种情况下,对各种市场的涵义与性质在理论逻辑概念上进行严格的细分是比较困难的。从现有关于浙江专业市场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显看出,目前经济学界一般更愿意将专业市场视为集贸市场中的一种,把专业市场视为一种共有产权的组织形式。罗卫东(1996年)把专业市场定义为由多个主要以批发为主经营单一种类商品的主体(摊位、店铺)聚集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场地内而形成的大型市场。在此基础上,罗卫东进一步指出这一定义涵盖了以下三个主要内容:一是专业市场经营的商品是单一品种的,或是以某一种商品为主,兼营少量其他商品;二是专业市场上有着多个相互竞争的经营者(多个卖主);三是批发交易的比重高,一般要大于零售交易量。这三个特点的第一个特点使专业市场区别于综合商场、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第二个特点则使其区别于专卖店;第三个特点则使其区别于一切零售商店。佘明龙(2005年)从产业集群角度剖析了专业市场的特征,认为专业市场是以现货批发为主,大规模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互替性商品或某一行业相关商品的坐商式的有形市场,是一个以流通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郑勇军(1998年)指出虽然专业市场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已经经历了专业市场发展的高峰期,但专业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交易扩展和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市场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专业市场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市场制度。

2.浙江专业市场演变与基本特征

朱国凡(1995年)、郑勇军(2003年)等对浙江专业市场的演变与发展阶段以及现实特点归纳如下:④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这一阶段是浙江专业市场的产生和起步阶段,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出现了以温州桥头纽扣市场等最具代表性“十大专业市场”,第二阶段为1985-1995年,这十年是浙江专业市场的快速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专业市场发展与浙江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快速兴起的非国有企业(如: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密切相关,专业市场中交易的商品结构明显变化,从较为初级的工业品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品转换,有更多的企业取代了传统意义的个体户进入市场直接进行交易,为“前店后厂式”浙江市场与产业合作之路发展奠定了基础,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影响、贡献越来越大,也使浙江专业市场在全国脱颖而出,牢牢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推进浙江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转变。1995年至今为浙江专业市场的成熟与转型阶段,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专业市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专业市场的发展势头明显趋缓,新增加的市场数量减少,市场成交额增长放缓,同时专业市场开始出现分化,城市地区的专业市场发展状况明显好于农村地区,市场交易额的集中度不断提高,由于专业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专业市场的交易方式、组织形式和市场功能逐步开始转型,如何提升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市场经营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推进市场国际化、专业化和寻求新的市场业态成为专业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成为唯一的选择。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全球小商品生产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市场华丽转身,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会展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浙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

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共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耦合联动,从外在形式看,是生产与流通产业集群的融合,是产业集群范围的拓展;从内在机理看,是生产与流通产业集群互动共进的过程,是生产与流通产业集群融合循环累积不断强化的过程。从与集群之间互动机理分析,一方面,专业市场发展为产业集群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市场需求以及销售网络,还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促进了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发展还迫使市场转型、升级,因此,浙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是高度相关的。杨强和张芳分别从定量的角度验证了这种正相关关系的存在。杨强(2005年)计算了1998~2003年海宁中国皮革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的年成交额和相关产业群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其计算出的结果分别为0.60、0.74。张芳(2008年)根据1998~2006年海宁中国皮革城年成交额与海宁皮革业产值也进行了计算,其相关系数达到0.72,这些数据从一个方面显示出这些专业市场的扩张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4.浙江专业市场创新

就总体而言,进入21世纪后,浙江专业市场出现了分化、整合、转型与提升的趋势。专业市场的组织形态从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商场化、国际化的新型商贸业发展,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研发等方向拓展,市场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为主向电子商务、洽谈订单、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市场业态。具体表现在:一是浙江专业市场在实现电子商务与传统专业市场的结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形态;二是以会展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依托已有的专业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与市场、产业相关联的有特色的知名展会;三是将超大型的综合性专业批发市场打造成为大型的商品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