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
49402200000005

第5章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2)

而初级生产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淘汰。环境太舒适,会使企业不思进取;但不利的生产要素太多,也会压垮企业。适度的压力会带来渐进式改善。例如,劳动力匮乏、工资过高、本地缺乏原料、气候不宜等,都曾在欧美亚各发达国家变成了创新的动力。例如,荷兰的低温和潮湿并不利于花卉种植,然而荷兰却成为鲜花出口的老大。波特关于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力)形成的竞争优势缺乏后继力量的观点,尤其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需求条件: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往往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需求结构是指“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根据市场细分,某个小企业或者小国家可以专攻市场需求的某一个环节,这样也能够创造并维持较强的竞争力。虽然需求规模对产业的壮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规模效应不如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需求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大。由精致的专门需求造成的竞争压力,从外部催化出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一旦企业能够满足国内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那么当企业面对国外或者其他不挑剔的客户时,就会比其他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非常挑剔,各大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争相进行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从而推动日本的消费电子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称雄国际市场。按照波特的观点,如果一个企业连国内市场都做不好,那么所谓走向世界就是天方夜谭。

相关支持性产业: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对企业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原材料、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的制鞋业全球闻名,这是与意大利竞争力强大的机械制造商、设计公司、皮革处理等相关产业分不开的。日本的数码相机产业发达,这源于日本在光学产品、复印机等行业的全球霸主地位。同样,如果下游产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那么就会对上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本产业进行创新的外部动力。相关产业会形成“提升效应”,在互通技术比重较高、而且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的情况下,“提升效应”尤为显着。

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地位也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进行阐释。本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实际上是本产业最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下游产业通常对原材料等方面的要求特别苛刻,企业在努力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波特看来,这些相关支持性产业相互作用,以形成有效率的“产业集群”为标志。这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必定伴随着相关产业集群的诞生,而只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功的。政府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凭空创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市场力量通过钻石模型的各因素相互作用自发形成的。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往往会阻碍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这对于那些寄希望于“一枝独秀”的企业出去闯荡江湖,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保护措施来培育竞争力的企业和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药。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是最后一个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

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若是一个企业所在地鼓励创新,有政策与规则刺激企业往训练技术、提升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去努力,企业就会有竞争力。另外,当地若有很强的竞争对手,也会刺激企业不断地提升与改进。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它强调产业的要素创造能力对于竞争力的作用比简单拥有要素更为重要,这也是有关研究机构评价各国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作为双向强化的系统,模型本身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过程中具有互动关系,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由上述四项关键要素形成的“钻石模型”理论”,关系到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成功。

而“钻石模型”理论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拥有“钻石模型”理论的每一项因素并不必然等于拥有竞争优势,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系统,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二、浙江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分析: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在对波特“钻石模型”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时,发现机遇和政府行为这两个因素也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着重要影响。

根据波特理论,要形成优势产业,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即是否拥有自然资源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即该国是否可以投入大量资本用于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投入(R&;D);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即这些国家或地区将过去的成果累积成为财富后,财富的运用可以再推动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也仍需依赖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以及机遇和政府行为等诸多因素的有效配合,寻求帕累托最优。

1.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资源。虽然各种资源本意上都具有自然属性,不过对于文化资源的认识是不能完全从其自然属性出发。这是因为作为文化产业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它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观念对象,具有文化属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积淀的丰富文化产业资源。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地不一定是在自然禀赋十分丰富的地方,而恰恰在自然资源匮乏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当然,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不会仅仅是人文因素,但人文因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这几年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从初级生产要素这一点来看,虽然浙江是着名的资源小省,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的一个研究报告中,计算了各省市的“人均资源指数”,全国平均数100,浙江的具体数值分别是,水资源89.6,耕地和气候117.2,可利用土地为40,矿产和能源则更为极端,分别只有4.9和0.5,在各省市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排序中浙江居倒数第3位。种种数据表明,就自然资源的丰富度而言,浙江确实是一个“资源小省”,但并不能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障碍。因为文化资源的“蕴藏”上,浙江省显然是“大省”和“强省”。浙江省文化积淀深厚,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历史悠久,积储深厚。十万年前应有古人类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分别属于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2处,市县级文物单位2762处,文物点2万余处;东汉有文字记载以来,浙江籍的文学家就有一千多人,我国的两院院士中,浙江籍要占五分之一。

浙江人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浙江人民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这些都是浙江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浙江省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寻求发挥和利用浙江独特的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除此之外,浙江省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江苏等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产业的先行地区,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一是能带动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能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取长补短,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2.需求条件。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跨越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需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永恒动力。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需求和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同时滚动前进,并随时而变。人类物质需求的比重不断变小,而精神文化需求的比重不断增大,也就是人类需求演变的总轨迹是: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出发,不断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而在21世纪,文化产业的出现则刚好满足了现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欲望。在人的五种需求中,处于下层的第一、第二种需求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处于金字塔上面的三层需求是包括在精神文化需求之内的。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人们的需求开始向享受型、娱乐型转变,这种转变正是人们从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的转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会自动期望高层次的需求。放眼国际,澳大利亚、韩国和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全球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文化产业先发之地;从国内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取得突破,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必定是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国际经验表明:一定的文化消费需求比例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一定的恩格尔系数相关,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急剧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始终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12位跃升为第4位,人均GDP早在2005年便超过了3400美元,2007年人均已接近5000美元,人们对物质以外的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图书、美术、戏剧等艺术及艺术品的消费有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并对文化消费的内容、质量、服务等各方面有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同时,对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人们也不再将产品的实用性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而是更加注重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如产品的品牌价值、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色彩、产品的结构甚至于产品的包装。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将赋予传统产业发展更强大的动力。从需求的角度看,文化产品的市场显然是一块尚未被完全有效开拓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