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49419700000046

第46章 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1)

施红

内容提要:2004年,中国开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激励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保费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保决策具有统计上的显着影响;保费补贴激励和风险厌恶激励成为推动农户参保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指出,提高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和设计符合农户需求的保险险种,能够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参保决策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经济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

中国农业保险自1934年试办以来,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户收入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农业保险始终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4个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支农政策的创新,越来越引起国内学术界和我国政府的重视。在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中国自2004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农业保险试点。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决定对6个省区补贴农业保险保费10亿元,用以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行。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成为影响和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各级政府通过对农业保险保费给予财政补贴的方式,激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然而,保费补贴对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激励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实行的保费补贴结构是否合适、补贴的政策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研究不多,已有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制度模式的讨论方面,而鲜有针对现行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深入开展,对保费补贴对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激励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保费补贴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调整和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回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保费补贴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激励作用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成为农业保险参与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Babcock和Hart认为,美国较高的农业保险补贴增加了美国农户购买高保障水平农作物保险的预期边际净收益,从而提高了其农业保险参与率;农户参加农作物保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保费补贴带来的预期收益,规避风险(对保险需求的传统解释)则是很次要的原因,而且,即使风险中性的农户也倾向于从投保中获得足够的预期利益。因此,美国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政府将经济利益向农户转移的一个重要工具。

我国国内关于农业保险补贴方面的实证研究甚少。宁满秀等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尚未实行保费补贴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得到农户的投保意愿和政府补贴水平之间具有同向变动关系的结论。由于其研究中的被调查农户在作出农业保险参保决策时事实上并没有考虑补贴因素,因此,该研究只是从微观层面上衡量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

2004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农户承担的农业保险保费进行补贴。与此同时,保费补贴对我国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激励作用如何、保费补贴激励是否会取代风险厌恶激励而成为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主要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决策者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其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很弱。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高保费、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导致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将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缓和农民较低收入与较高农业保险费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户的农业保险参与率。而且,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小农经济的特点,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农场为主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具有很大差异,我国农户应对灾害损失的能力较差,可供农户选择的其他风险管理工具不多,因此农户需要通过农业保险分散风险,实现农业收入的平滑化。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关于保费补贴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影响的两个假说:一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我国农户的参保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二是对于我国农户而言,保费补贴激励不会成为唯一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风险厌恶激励作为对保险需求的传统解释,将是影响其参保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有所不同。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之一。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财政补贴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理论框架

假定农户满足“经济理性人”的假设,追求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条件下的收入效用最大化。并且,农户的效用函数U满足vonNeuman‐Morgenstern效用函数的特点,即U′>0,U″<0。本文运用Chambers(1989)构造的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期望效用模型分析保费补贴对农户参保决策的影响。

与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相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保费补贴使得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效用增加。

在现实中,农民面对风险时会自发采取很多减小风险的其他手段,如种植空间和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多样化(非农收入)等,都使得农户的家庭收入“平滑化”。这些减小农户风险的手段对农户具有一定的效用。

本文将农户通过非农业保险手段减小风险得到的效用定义为保留效用U。

因此,农户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取决于农业保险与其他风险处理方式相比给农户带来的增加效用的大小。当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用大于其不参加农业保险的保留效用时,即EU1>U时,农户将选择参加农业保险;反之,农户将不会选择参加农业保险。

虽然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不购买农业保险的期望效用很难直接表示,但是可以通过影响其购买和不购买农业保险的各种因素来衡量这种显示偏好。从式(2)可以看出,除了农业保险保费和赔款之外,凡是对农户个体产量分布产生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农户购买保险决策下的收入分布,从而进一步对购买保险的预期效用产生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风险、农业生产面积、多样化生产,以及影响农户风险态度的各种社会经济与人口统计变量等。

三、实证分析

(一)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概况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地方财力比较雄厚,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但是,浙江省的自然灾害风险较大,每年由于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规模较大。2006年3月,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采用“共保经营”为主、“互助合作”为辅的两种方式开展试点。龙游、平湖、德清等10个县陆续开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在政府引导下自愿参保的形式,主要的保险对象是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品种有水稻、大棚蔬菜、西瓜、柑橘、林木、生猪、鸡、鸭、鹅、淡水鱼,采取以保障物化成本为主的、低保额的成本保险方式,以保障灾后农民及时恢复生产为目的。浙江省各级财政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农业保险共保体给予财政补贴。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在保费上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补贴,其中水稻补贴率为50%,其他品种补贴率为35%;同时,有条件的试点县将对试点的农业保险品种提高保费补贴率。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共承保农户16855户,农业大户的参保率约为30%,保险金额累计46591万元,保费总额1017.81万元。与2005年相比,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浙江省政府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范围扩大到全省的32个县,且增加了试点品种,并且将除水稻以外的其他品种的保费补贴率提高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