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49419700000078

第78章 多元驱动,统筹发展,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

郑造桓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会议,有这么多的学者专家就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问题发表精彩的演讲,阐述深刻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在大家的影响带动下,我也谈点个人想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年代开始,我们中华民族就与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抗争,取得了抗灾减灾的经验。人们熟知的治水英雄大禹,率领广大群众治理水害,疏通江河,被人们拥戴为舜的继承人。闻名中外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蜀中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和被称为流动的中国长城——京杭大运河等,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治水害为水利的光辉典范,是抗灾减灾、恩泽万代的标志性成果。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在治杭州府时,都重视兴修水利,疏浚西湖,清淤居民生活饮水的古井。苏东坡还疏浚大运河,在治淤西湖时,把挖出来的淤泥筑成一条堤,人们称作“苏堤”。白居易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好官,在杭已赴任三年,深知西湖对百姓的重要。为告知后任和百姓,他在疏浚西湖后,又在湖边勒石记事,说明西湖周围有三十里,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每放水一小时,可溉田五十余顷,共列出“刺史要知者四条”。他和苏东坡治水的事迹,被百姓颂为美谈。

我们的先贤、伟大的思想家孔夫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描绘出人类憧憬的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夫子的这种高度和谐、社会安定的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夫子认为,他很可惜没有赶上那样美好的大同社会,而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正处于小康时代。对于这种小康社会,他作了详细的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

孔夫子说的小康社会,反映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成果出现了剩余价值,于是就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和集市,以后发展为城市。小康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过渡阶段,人们遵循礼义道德,形成制度,维系人与人的关系。孔夫子推崇的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都严格按照礼义治理国家。孔夫子虽然把“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的样本,但他所说的“小康”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进步的反映。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崇尚礼义,社会和谐。人们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的“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中,可以领会到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小平同志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等思想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又与时俱进地实践着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奋斗目标。

二、保障民生、安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在大航海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特别是英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剥削,人们渴望着公平正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都能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为此,英国人莫尔设计了一套理想的国家制度,并把他的构想写成了一本书,被称为“乌托邦”。他在书中阐述,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祸害的总根源,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才有可能平均公正地分配,人类才有福利。

18世纪中叶,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等人,为了探求理想社会,提出了大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傅立叶按自己的理想社会的构想写成一本书《新世界》。欧文还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新村的具体方案,并到美国去,找了一块地方进行共产主义和谐新村试验。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光芒,但超越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超越了现实,最后以搞不下去而告终。

但是,马克思的慧眼发现了这些空想的、又是先进的理想化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思想家、政治家开始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给了中国极大的影响。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以夷治夷,兴办洋务,以图强国。然而,中日甲午战争的炮声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力主改良,结果维新变法仍然跳不出失败的厄运。康有为逃到海外,潜心研究他的理想社会变革思想,最后形成一部代表作《大同书》,表达了他不仅对中国提出了构建理想的美好社会,甚至希望整个世界都能按照他的理想主张构建成大同世界。

为此,他大胆地也是异想求变地提出“去九界”的主张,即: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等等。这种系统的大同理论体系,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阶级、家庭、男女等各种界别,把现政府改为公政府,改独农为公农,改独工为公工,改独富为公富等,“欲行农工商法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思想比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小国寡民”的微型社会构想更全面系统,更宏观深远,充分地反映出康氏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家庭观等。他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具有浓重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孙中山先生赞誉他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毛泽东主席肯定他消灭阶级、消灭压迫、男女平等的一些主张。我们在这里引用《大同书》主要是说明康氏推崇的社会公平正义,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等思想。细细观之,康氏主张的社会公平也是自相矛盾的。如他所构想的养老院第一等曰元老;第二等曰大老;第三等曰群老;第四等曰庶老;第五等曰老人;第六等曰老年,属犯刑罚、削名誉及不齿者等。可见他所谓的平等公正也是有差别分等级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下半叶,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在德国出现了。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期间,残酷镇压一次次工人运动,实行的是铁血政策。同时,他又实行“胡萝卜”政策,采取一些安抚让步的措施。从1883年开始,政府先后出台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和残障保险法》等。这种以法律方式为推力,以社会保险为途径,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做法,在国际上带来巨大影响。西欧、北欧各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制度安排,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和瑞典。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写了一份《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提出:国家对于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给予社会保障。这个说法被公认为最经典的社会保障语言。在这种思想推动下,英国先后施行了一系列法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逐步走上“福利国家”之路。此后,北欧、西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成为“普遍福利”国家。瑞典则成为福利国家的样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残酷地侵略中国和亚洲国家,屠杀无辜人民。但是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就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日本仍出台了年金制度,为员工提供退休后的生活保障。

“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保障制度,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种过于依赖国家的生活方式,消磨了人们的意志,软化了人们的心理素质,很多人缺乏激情和斗志,一旦出现失业、婚变、工伤或家庭矛盾等挫折,心理素质脆弱,往往自寻短见,出现高轻生率现象,这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但在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人民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瑞金中央苏区、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等,红色政权都设立了内政部,专门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抚慰将士家属,帮助困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非常清晰地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救助权、社会福利权,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即社会保险制度)。1951年,在毛泽东主席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普遍实施。

那时,各级政府一方面致力于恢复生产,安置战乱中逃亡的流民,开展生产自救,为他们创造劳动和生存的环境,过上安定的生活。另一方面,克服种种困难,实施劳动保险制度,为工薪劳动者建立制度化的风险保障。同时,各级政府和城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农村的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都广泛地开展了救灾救济、照顾鳏寡孤独群体,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温饱问题。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和几个五年计划建设,国家开始从积弱积贫的困境中逐渐走了出来。各地兴办了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各级政府都把安置就业作为最重要的人权保障,千方百计地推行就业保障,让人们在发展生产中享有生活保障。

1982年颁布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条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实行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我国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并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法规。“九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在近十年间,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国家先后制定了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合法权益的一些相应的政策法规。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城市务工农民待遇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稳步的推进政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