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找准你的位置——大学生求职与职场制胜方略
49436000000019

第19章 求业市场调研(5)

大学生可以继续深造。应届毕业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根据教育部外留〔2003〕1号文件规定,符合国家规定申请自费留学的毕业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其就业;派遣未能获准出境的,学校将其户口、档案转到生源所在地,毕业生自谋职业。还有考研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四、网上和电话求职

现在有许多大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发出求职信息,因为网上求职快速、便捷,而被广泛地运用。网上查询求职信息、发出求职要求都是现代时代的进步。

但必须注意:第一,网上求职应把注意力放在拥有人才数据库的招聘网站上,把你的简历、求职信、推荐表等材料放到他们的数据库之中,因为用人单位会到这些网站上浏览、查寻或要人,这样,可以让用人单位找得到你的相关资料。第二,在发出简历和求职信时,你应该表明自己申请的是什么职业和职位,并证明你能胜任此项工作。因而除了简历外还要有求职信,在信中要用足够的理由推销自己,但要控制长度;要注意措辞,千万不要有错别字。第三,用E‐mail发出的简历在格式上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因为用人单位只看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同时不要用附件的形式发送你的简历,因为收件人有时无法打开附件。第四,你发出求职信后,要及时查询,这表示你对他们公司的职位是感兴趣的,并要简短地介绍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但不要接二连三地追问,一般至少间隔三五天才可以去询问,因为用人单位也有一个批量审阅和工作程序的问题。

大学生通过电话求职及注意事项。大学生一般都采用书面形式求职,因为采用这种形式,既有充分的时间可做准备,也可以弥补口头表达的缺陷。但为了赶时间,常常需要借助电话来求职或作为补充,此时需要注意:第一,通话前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准备,突出重点。问问自己,打电话的目的是什么,打了以后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为了让招聘者能够引起重视,自己应该告诉那些信息,怎样提出与对方会面的要求等。通话的内容要重点突出,不能漫无边际地闲聊,表达内容以一至二个问题为宜。第二,通话时注意态度与礼节。自己的声音、语调和用词,应该像面对面谈话时一样有说服力,应主动、热情、礼貌,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语要注意礼节,称呼要适当,通话时首先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说明要找接电话的人。通话结束语不能忘记,一定要让对方先挂机。第三,选择好通话的时间与地点。通话的时间不要选择在临下班时、用餐时、中午休息时,一般也不要打住宅电话,求职电话在上班后半小时内打最好,此时有利于强化受话人的记忆和印象。通话地点应选择在周围环境比较安静的地方,不要随意在马路边、舞场或会场等吵闹的地方打此类电话。

五、大学生求职陷阱与防范

大学生求职路上虽然充满成功的机会和希望,但形形色色的求职陷阱和骗局也不少见。

1.大学生就业陷阱及特征。就业陷阱是指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并不是雇主与求职者双方在书面上或原先口头承诺的内容要件,或者是借着工作的诱因,违背你个人的意愿,用骗术使你付出不在原订劳动契约内容的额外劳动,或是让你从事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有扩大趋势,其表现主要有四个特征:第一是欺骗性,招聘单位利用虚假宣传等方式,取得大学生的信任,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隐瞒各种不法目的。第二是诱惑性,招聘单位着力包装,夸大事实,利用各种招牌、荣誉、待遇和发展前景蛊惑大学生,一旦大学生被其所诱骗上钩,则脸色突变,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劳动内容克扣工资待遇等。第三是隐蔽性,用人单位使用各种伎俩,处处布下陷阱,使大学生难以辨别真伪,成为被猎取的对象。第四是违法性,有的是违法违规扣留户口、证件等;有的是一边开空头支票一边强迫工作,使大学生接受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待遇;还有的是坑蒙拐骗,使大学生感到欲罢不能,求助无门。据调查,目下有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保证金押金陷阱、安全陷阱等。

2.几种常见的巧设大学生就业招聘陷阱的伎俩

第一,树上开花——花言巧语。可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用人单位为打响企业知名度,或出于其他目的,利用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做广告、发消息,高薪招聘高管;第二种是为了掩饰公司财务危机,在报刊上大做招聘人才广告,让大家造成错觉,以此暂时或永远逃债,这往往是企业面临倒闭,受到债权人追债时所用的伎俩。第三种是炒作,以高薪为诱导,引起大家注意,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加以限制,或借用合同条款中不合理的内容到时再予以辞聘。

第二,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有些岗位招聘困难,打着招聘秘书、文书、会计、行政管理人员等旗号,待应聘人被招上岗后却改为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的业务员等岗位。

第三,借鸡生蛋——浑水摸鱼。有些企业自己设计能力差,或没有能力请人设计,利用人才招聘名义,采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他人作品。要求参加招聘的人员提供企划方案、创作人员信息等,获取方案后再以面试不合格为由拒绝求职者。

第四,瞒天过海——节约成本。一种是公司确有大项目或新产品试制,或新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开拓时,需要大量人才,待项目快完成或市场成熟后,新增员工的工作量减少,单位趁大学生还在试用期时进行裁员,以节约成本。另一种是非法团伙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借用各种“名义”招聘求职的大学生进行传销活动,使大家受骗上当。第五,虚假招聘——金蝉脱壳。一些单位临时租用一间办公室,持上经理人或人事部等牌子,利用“招聘启事”,进行虚假招聘。在面试时收取一定的报名费、押金、服装费、培训费、住宿费、办证费等,然后人去楼空。还有的是中介公司虚拟用人单位,或与用人单位相勾结,收取各种费用后就撒手不管。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应加大力度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完善就业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分子和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就业权利。

3.大学生就业陷阱的破解、防范与对策。就业陷阱是个社会问题,防范和对策的前提是破解就业陷阱。对就业陷阱的特征和表现我们已经作了分析,破解之法,从政府、社会层面是加强管理;从学生个人层面是加以防范。此处提出一些基本对策。

各级政府和社会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管理。首先是要改革大学生就业机制,保护和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约束不强,突显出大学生成为就业陷阱中的弱势群体,高校作为协议第三方既不能保护学生在就业中的权益,也无法对用人单位进行制约,其枢纽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就业机制着手,将现行的就业协议向劳动合同方向发展,因为现在的协议文本不够规范、协议内容不全面,这些常成为用人单位规避责任或违法侵害大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矛盾,使得就业协议无法可依,无法律可以保护,内容是双方自由约定、无强制性规定的,这是造成协议与《劳动法》冲突,用人单位侵害弱势就业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根本原因。

解决的办法只有让就业协议向劳动合同方向发展,或就业协议中必须附有劳动合同,使之有法可依,因为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主体不同、依据不同、内容存在差异、签订时间不同,效力也就不同。作为第三方的高校,回归“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本位,退出就业协议第三方的角色。其次是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必须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管理。现在从表面上看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实际上存在就业市场管理缺失,就业市场功能“变质”,市场主体的身份复杂等问题,给大学生就业蒙上阴影,因而不断完善和规范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已是势在必行。包括加强制度建立、加大监督检查,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诚实可信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此外,还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等。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说,必须加强防范、提高识别能力,防止掉入就业陷阱。大学生应学习相关法律条文,知法、懂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不法企业和违法分子正是利用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漠、维权意识不强、就业心切的心理而售其奸诈,使人上当的。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即使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乏为息事宁人而忍气吞声的。当然也有能够依法维权,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者。大学生在应聘就业时,如是通过中介公司介绍的,一定要核查中介公司的合法性;如是企业招聘,要对公司进行调查,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如是通过电话联系的招聘,应查找座机电话;如是与你单独联系的用人信息,应进行必要的核对。对要求索取办证费、资料费、报名费、劳保费、保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千万要谨慎付款,这是最常见的陷阱;同时不要相信马路广告,对来校名企专场招聘持慎重态度,注重个人住处保密,如果签订合同,要以全面合法的形式明确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