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49444900000027

第27章 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

否卦九五爻辞:“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卦卦义为闭塞不通,但到了第五爻“休否”,即达休止否闭的局面。当由否转泰之时,虽渐趋吉,但更要有戒惧危亡之心。“苞桑”,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苞,丛生”,苞桑就是丛生的桑树。另一种解释,认为“苞”就是苞萝,也叫鸟萝,但不是鸟巢,而是一大团的草窠,上边只有一点点小藤吊着,风一吹,摇摇摆摆,非常危险。两种解释都可以: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可以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或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可以像小藤系着的鸟萝一样,虽然危险却仍无恙。这一爻辞就是告诫九五之“君”要“心存将危乃得固”的道理。

《易经》总是强调忧患意识。《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中古,指商末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故多流露忧患思想。又说:“《易》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在《系辞》中,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意谓:凡是倾危的,都曾经逸乐安居其位;凡是灭亡的,都曾经自以为长保生存;凡是败乱的,都曾经自持万事整治。这说明,今日的“危”、“亡”、“乱”,都是来自于昔日的自恃其“安”、“存”、“治”,彼时没有畏慎之心之故。孔子接着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经孔子这样的阐发,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惧危则安”和“居安思危”的哲理深义。孔子还特别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个卦,再三讲如何防忧虑患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所蕴含的“惧危能安”的哲理,又对后人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潜夫论·思贤篇》曾就此发出一番议论:“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故养寿之士,先病服药;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脉永也。”孟子亦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患中反而延生,过于安乐反而早死,生死之事与有否忧患意识大大有关。

本人对于“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深有体会。我以前比较重视体育锻炼,所以健康状况较好,退休以后还是认为自己身体较好,像年轻人一样工作,“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结果因压力太大、工作太累而得了失眠、耳鸣等类似忧郁症的症状。后来在学《易》时,把自己的病当作病,重视它,注意服药、饮食、休息、锻炼,身体状况大有改善,“是以不病”了。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忧患意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