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28

第28章 对当前青少年网络德育的若干思考(2)

网络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拟性,在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进行活动,从而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这样传统德育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德育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网络信息传播的通畅性和迅捷性,文化价值形式的多元性,使传统德育的舆论导向和控制力减弱,也使得传统德育内容出现严重的滞后性,德育形式需要更新。而“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从作用空间、过程、目的、主体、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了传统德育模式的变革,使德育实践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德育过程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德育目的从显性明确走向隐性潜在,德育体验从单调乏味走向生动有趣,道德主体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德育资源从单一匮乏走向丰富多样”。因此以网络德育为突破,创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网络德育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网络德育是抢占现代网络技术制高点的有力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开展网络德育,目的就在于加快创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抢占现代网络技术制高点,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社会公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影响。以此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网络时代,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阵地意识,积极应对挑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德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三、当前青少年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其对策

(一)网络德育形式呆板,内容单薄,信息滞后

网络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网站。现在最重要的青少年德育网站有中国德育教育网、中国德育网及各地方德育网、中国共青团网及各地方共青团网、中国德育资源网、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这些德育网站的主要点击者应该是广大的青少年,但是其点击量还是跟一般的网站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网站不应当仅仅是宣传栏和板报,而是青少年获取德育知识、加强德育学习的地方。但一些德育网站版块区分不合理,教育教学资讯太多,一些信息长期得不到更新从而忽视了网站的关键是成为培养青少年学生德育的窗口。还有,网页缺乏与学生互动的窗口,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窗口,因此缺乏生动性,也缺乏吸引力。

因此,我们应当提升德育网站的整体水平,使其真正地为青少年学生而设。

首先应优化网页版块区分,把更多的版块用来发挥青少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开设自由论坛、心理咨询、在线交流互动等版块。其次,应当让不同观点、不同声音都有表达的渠道,网络的开放性使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纷纷呈现出来。我们应当鼓励这种碰撞,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的。因此可以尝试开设青少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讨论的专栏,这样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再次,还应结合青少年的学生实际需要,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丰富网站的形式。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娱乐化特点较为突出,2009年在网络音乐(88.1%)、网络视频(67%)、网络文学(47.1%)和网络游戏(77.2%)上的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交流沟通应用方面,青少年网民在博客(68.6%)、即时通信(77%)、社交网站(50.9%)和论坛BBS(31.7%)的使用率也高于整体网民。

因此可以通过博客、论坛BBS、社交网站等创建有针对性的虚拟社区,也可以在德育网站开设娱乐、体育、文化、新闻等版块,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的参与。

(二)网络德育主动意识薄弱

网络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还是不乏对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的盲目禁止。许多德育工作者对网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从辩证的视角看待网络的作用,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他们不能为上网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示范行为给出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须知,当前网络终端大众化是不可阻挡的,网络负面信息的侵袭也是无孔不入的,单靠责罚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要增强网络德育的主动意识首先要增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先进的现代德育理论和丰富的德育实践经验,还要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要有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能够迅速把握德育时机,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其次,优化网络德育环境。学校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要用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我们还要把社会的优秀资源整合进来,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法制网站、心理咨询网站都可以与德育网站链接起来,使德育资源得到优化,也使青少年德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相应的专业化组织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三)缺乏积极有效的监控机制

“道德的约束主要通过自律和他律两种手段实现,自律需要培养其‘慎独’精神,这需要强烈的自控力;而他律主要通过公众舆论的力量,迫使个体规范自己的言行。”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网络交往本来就有其隐蔽性,网络道德似乎更需要自律。但若没有他律的约束和法律的限制,网络行为完全靠自律来约束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事情时有发生就是因为外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现在的网络终端不断大众化,不止电脑可以连接入互联网,手机上网异军突起,并且成为现今青少年学生的主流。这就使得网上行为的监控更加困难。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0年4月26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同比增长73.5%,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与此同时,网吧作为中国青少年上网场所的重要性在弱化,使用率从2008年的57.5%下降到2009年的49.4%。要想及时掌握青少年学生的上网行为,并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若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和监督机制,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网络德育不仅要重视自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甄别信息、选择信息、高校运用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监控机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上网过程的在线监控和手机上网的规范化。我们还应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良好的德育环境规范青少年学生的上网行为。

此外,还要进一步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法律法规,使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好遵章守法、文明上网、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共同构建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另外,还要严格纪律要求,对在校园网内发布反动言论、色情、传播病毒者,要及时查处,并予以纪律处分;对网络中的不文明言论及无意破坏者,则应给予警告,积极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四、总结

张耀灿教授曾指出:“网络化发展要求将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网络化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不仅需要以新技术为依托,也需要在模式上进行改变。这种改变必须参照网络社会全新的人际结构博弈的模式。以网络生存特有的游戏化方式,同时增强主体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的统一性。然而,孤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赖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我们认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化和社会化的一个最好体现就是对网络德育的探讨。诚然,网络德育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生活于网络社会的我们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作者简介】赵恩国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