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乐
【摘要】人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现代化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现实中农民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处于现代化的边缘,整体素质不高,主体力量不能得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进程受到一定的阻碍,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关键词】农民 现代化 实现路径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抓住机遇,立足于中国国情,主动地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我国的基本现实国情就是占总人口70%的农民如何发挥主体力量,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一、农民现代化概述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的、历史的范畴,它指的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现代化”这一概念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获得充实与完善,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不单纯是物质、技术设备的现代化的过程,而且同时还是人的素质、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过程。
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是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能适应新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并能积极推动现代社会更快发展的动态过程。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题中之义。人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现代化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许多研究都表明,在现代化运动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要实现科学技术、经济与政治的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农民占了人的大多数,因此,在中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人的现代化,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农民现代化,最基本的是要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如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与市场密切联系,等等;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由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如生活内容丰富多样,生活水准和内容都市化,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广泛参与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等等;农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由传统保守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进取的思维方式,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相信科学和富有知识,思路开阔,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等等。从农民涉及的生活领域来讲,农民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生活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任何一个国家健全、完整的现代化都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其整个现代化的核心,而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就是中国人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农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因为农民是农业发展变革的源动力,农民还是农村各项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民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实现农民现代化,使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自觉创新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进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农民现代化中的问题及阻碍因素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然而,现实中农民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处于现代化的边缘,存在很多阻碍农民主体力量发挥的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农民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获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旧体制、旧方式的痕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引导下,树立了科学种田、科技致富的新观念,“要脱贫,靠科技”的观念和学习的风气已经蔚然成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机械化在农耕农收中已经普遍推及。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些地区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农民仍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能够得以好收成,遇到干旱没有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可供灌溉使用,只能忍受减产的痛苦。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二,农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文明化,但整体不容乐观。从20世纪70年代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年代的“新三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再到现在的电脑、私家车、商品房,农民的消费品档次不断升级换代,农民的吃、穿、用都逐步向城市化现代化的水平迈进。但是,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方式单一,生活内容贫乏,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他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只顾个体消费,轻视公共消费;只顾家事,不顾世事。而在一些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仍是单一的,农民在农忙之余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多人都靠打麻将、扑克等娱乐来打发时间,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起的农家书屋却很少有人问津,建起的娱乐广场也成为了一种摆设,没有能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大的改观,但还存在一些与农村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农民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给农民的精神面貌带来很大变化,农本观念逐渐被商品经济观念所取代,乡土观念逐渐淡薄,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同时,农民的观念和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矛盾和冲突,如:注重传统经验,而缺乏创新意识;重人情、重乡土观念,因为人情关系而忽视法理、触犯法律的事情屡见不鲜;虽然提倡少生优生,但仍有很多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重男轻女在有些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甚至在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阻碍因素
就原因来看,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阻碍农民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从外因看,农民在经济上相对贫困,政治上缺少影响力,社会上农民遭受一定的社会性和制度性歧视。从内因看,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较封闭、自足的状态,农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以下简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几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农民的政治地位不平等,民主政治参与受到阻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农民当然是其中的一大部分,但是现实中农民在行使其民主权利,参与政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村民自治组织在选举过程中的贿选现象,农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强制性干预等,对农民参政能力的提高都是阻碍。而且“在目前传统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下,村民自治在维护农民权益上显得力不从心,至今也没有农民自己的维权组织(应当像城市中取得合法地位的工会和妇联一样的农民协会)来对农民和政府进行沟通,为维护农民正当权益说话”。农民工群体在城市政治生活中,经常没有选举权、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使他们的利益诉求既没有利益代言人也没有直接的表达渠道,成为城市的“边缘人无政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