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08

第8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1)

李静

【摘要】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人类陷入了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境地。面临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呼唤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2009年12月7-18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峰会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密切关注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怎样,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对自然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所改造的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认识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并在积极探寻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一)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就是自然存在物。作为人类活动集合体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基础是劳动。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是在自然中不断进化而来的。“我们是自然共同体的产物,或者,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个人的健康与福祉是和这些共同体或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福祉密切相关的。”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命运与整个生态系统休戚相关。人类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人类尽管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但是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脱离自然。

(二)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的生存发展不能没有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之中的”,人与自然在实际中不可能分割,即使思维中也难以想象“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而对自然有所作为。马克思指出人本来就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口”。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类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类只有不断地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基础。山川、河流和各种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是人类很好的精神食粮,离开了自然界的精神食粮,人类的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人与自然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的。人按照自身的要求来改造自然,而自然的客观规律又制约人的实践活动,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这样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谋求生存与发展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但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界所能接受的限度。

现代系统论已证明,地球是人与其赖于生存的自然界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离开系统的任何一方,系统就要失衡。人类要“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反对现代的人与自然“征服与被征服”的观念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当今全球生态危机还体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所导致的巨大贫富差距以及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矛盾激化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同时,发展中国家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等。为了争夺资源和物质利益,一些人公然违反基本的社会公德,道德沦丧,腐败成风,人情冷漠,精神失落,也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人们在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带来了自然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危机。我们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征服与被征服”的认识,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2.坚持自然界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自然物作为客观存在,一方面具有工具价值,另一方面自然本身也具有其内在价值。所谓工具价值是指人的活动是客观的,需要各种物质工具来实现,而自然物往往是生产工具的直接充当者。因此,人类赋予自然物工具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指将自然界纳入道德所维系的范围当中,自然物与人类一样,是价值的主体。传统生态观仅仅看到自然的工具价值,人类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向自然索求,在这一价值观导向下,人类大肆开采自然资源,造成资源巨大浪费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关注,将引导人们像对待同类那样善待自然,从“道德”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不仅增添了对自然的人文关怀,也是摆脱当前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3.坚持以人为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文明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已经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放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和掠夺,强调人与自然界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改造自然的目的是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生存竞争发展的舞台,每一种生物都要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争,无论在任何时候,人的任何合理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首先是考虑人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正是为了人的更好的、更长久的生存发展,人类必须自觉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善待自然界。所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不是人的纯主观选择,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作为生命体维持生命的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性的反映。我们坚持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不等于赞成“人类中心主义”,毕竟自然对人来说具有基础性地位,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人类社会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是对以往人类文明形态的继承与超越。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由此引发了三次产业革命。

这三次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自然界的干预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凸显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必须对传统的自然观进行一场根本变革,必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重大的调整,否则人类将毁掉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敲响警钟,人类开始呼唤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