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升华教师心灵的中外名著
49456400000010

第10章 我国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成书时间:宋朝

背景搜索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的主要编撰者,是我国北宋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人称涑水先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的家乡是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取名为“光”。司马光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就很好学,尤其喜欢读《左传》。他小时候就很聪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中了甲科进士,起初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宋英宗即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年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

治平元年(1064年),朝臣们关于君统和血统的关系发生了争论,司马光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由于他在宋英宗被立为储君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所以宋英宗即位后,把司马光由谏官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奉命设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这就是后来的《资治通鉴》。

熙宁二年(1067年),神宗采用王安石的建议决定变法,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与王安石政见不和遭到排斥。司马光上书朝廷,将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司马光在洛阳度过了15年的光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写。经过全体编修者19年的努力,到元丰七年(1084年)十二月终于编成此书。宋神宗在听司马光讲授此书时赞扬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资治通鉴》的编写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做好丛目,由分修者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列出标题,然后据标题组织相关史料。其次是做长编,由分修者整理修订从目的史料,并撰写出初稿。最后由司马光根据长编,作最后的润色、考订工作,最终定稿。正是这种严格、科学的写作方式保证了《资治通鉴》史料的准确。为配合《资治通鉴》,司马光还编出《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通鉴目录》等简本,供普通人阅读。又编成《通鉴考异》,收录了对《资治通鉴》所用史料的考证和鉴别。

在洛阳编写《资治通鉴》时,尽管远离政治中心,但司马光仍是朝廷中保守派的领袖。元丰八年(1086年),司马光在太后的支持下,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祐更化”。数月之后,司马光去世,终年68岁,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因阻挠王安石变法受到后世的质疑,但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作品解读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洋洋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9)。记载了包括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内的16个朝代的1362年历史。分为16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粱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通过历史上的国家兴衰,警示后来的统治者。

司马光根据才能把历史上的君主分为五类,分别是创业之君、守成之君、中兴之君、陵夷之君、乱亡之君,司马光对这些君主的赞扬和谴责,显然是要后代君主鉴戒。《资治通鉴》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司马光注重记载各代的政治、军事事件和民族关系问题,尤其是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科技、史学,以及历史评论等。如《资治通鉴》对经济的记载以田赋等封建社会经济的首要问题为主,对历史上商鞅变法、文景之治等均有详细记载;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记载了上至诸子百家的学术主张,下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魏晋玄学等;在宗教方面,书中叙述了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过程;科技方面,《资治通鉴》主要记载了历代的历法,同时涉及天文学、建筑、水利等方面的成就;在史学方面,书中对《汉书》到《宋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都有记载;《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评论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人物的评论观点,一类是司马光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部优秀的史书,《资治通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它是我国最早采用编年体编著的史书。《资治通鉴》把1000多年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脉络分明地梳理出来。中国历史错综复杂,而不同史书上的记载多有出入,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把繁杂的史料融会贯通,而且博采众家之长,使我们能够系统了解从周到后周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资治通鉴》借鉴了一些纪传体史书的写作优点,准确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

二、风格统一,长于叙事。《资治通鉴》由众多编写者集体写作完成,但全书风格统一,如出一人之手。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很有文学性,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既详细完备,又生动形象。

三、总结历史兴衰的原因,强调君主的作用。《资治通鉴》全书贯穿着强烈的政治得失意识,目的是让君王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做“仁、明、武”之君。书中着力分析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尤其重视分析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探讨社会动荡发生的原因,揭露君主所犯的错误。并以“臣光曰”为开头,针对北宋的现实情况发表评说,阐释其中的得失,希望君主以史为鉴。

四、史料丰富,考证详实。为了编写此书,司马光参考引用了300多种史籍,数千万字的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谨慎的考证鉴别。书中的一件事有时要综合好几种原始材料才能写成,通过考校,司马光纠正了很多史书记载的错讹。另外,司马光创造的三步成书和史事考异的方法,对后代史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编排严谨得当,叙述有条不紊,语言优美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资治通鉴》出现后,编年体史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时代的限制,《资治通鉴》也有一些观点和体例上的不当之处。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妙文精粹

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上

讳恒,宪宗第三子。

长庆元年春正月辛丑,上祀圜丘。赦天下,改元。河北诸道各令均定两税。以河北诸镇各奉图请吏,输赋税,故令均定之。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俛,介洁疾恶。为相,重惜官职,少所引拔。俛,音免。少,诗沼翻。西川节度使王播大修贡奉,且以赂结宦官,求为相,段文昌复左右之。复,扶又翻。左,音佐。右,音佑。诏征播诣京师。俛屡于延英力争,言:“播纤邪,物论沸腾,不可以污台司。”污,乌故翻,涴也。上不听,俛遂辞位。己未,播至京师。壬戌,俛罢为右仆射。俛固辞仆射,二月癸酉,改吏部尚书。

卢龙节度使刘总既杀其父兄,事见二百三十八卷宪宗元和五年。心常自疑,数见父兄为祟。数,所角翻。崇,虽遂翻。常于府舍饭僧数百,饭,扶晚翻。使昼夜为佛事,每视事退则处其中,或处他室,则惊悸不敢寐。处,昌吕翻。悸,其季翻。晚年,恐惧尤甚;亦见河南、北皆从化,己卯,奏乞弃宫为僧。《考异》曰:《旧·温造传》曰:“长庆元年,奉使河朔称旨,迁殿中侍御史。既而幽州刘总请以所部九州听朝旨,穆宗选可使者,或荐造,乃拜起居舍人,充太原、幽州、镇州宣谕使。造初至范阳,刘总具橐鞬郊迎,乃宣圣旨,示以祸福。总俯伏流汗,若兵加干颈矣。及造使还,总遂移家觐。”按《实录》:长庆元年正月己巳,以造为太原、镇州等道宣慰使。二月己卯,刘总奏乞为僧。计造奉使尚未还。三月癸亥,总已卒。八月丁亥,以殿中侍御史温造为起居舍人、充镇州四面诸宣慰使。造前以京兆司录宣慰两河,众推其材,故有是命。《旧·传》误也。仍乞赐钱百万缗以赏将士。

上面谕西川节度使王播令归镇,皤累表乞留京师,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段文昌请退,壬申,以文昌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以翰林学士杜元颖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以播为刑部尚书,充盐铁转运使。元颖,淹之六世孙也。杜淹,太宗朝为相。

善本《资治通鉴》

回鹘保义可汗卒。

三月癸丑,以刘总兼侍中,充天平节度使;以宣武节度使张弘靖为卢龙节度使。

乙卯,以权知京兆尹卢士玫为瀛莫观察使。玫,莫杯翻。

丁巳,诏刘总兄弟子侄皆除官,大将僚佐亦宜超擢,百姓给复一年,复,方目翻。军士赐钱一百万缗。

戊午,立皇弟憬为鄜王,悦为琼王,惸为沔王,怿为婺王,愔为茂王,怡为光王,协为淄王,憺为衢王,惋为澶王。憬,居永翻。惸,渠营翻。愔,挹淫翻。憺,徒览翻,又徒滥翻。惋,乌贯翻。澶,时连翻。皇子湛为景王,涵为江王,凑为漳王,溶为安王,瀍为颍王。

刘总奏恳乞为僧,且以其私第为佛寺。诏赐总名大觉,寺名报恩,遣中使以紫僧服及天平节钺、侍中告身并赐之,惟其所择。

诏未至、总已削发为僧,将士欲遮留之,总杀其唱帅者十余人。遮留者,遮道而留行。唱帅者,作唱以帅众。帅,读曰率。夜,以印节授留后张玘,遁去。张玘与总同谋杀其父兄者也。及明,军中始知之。玘奏总不知所在。《考异》曰:《新·传》:“总以节付张皋。皋,玘之兄,为涿州刺史,总之妻父也。”按《实录》:“幽州留后张玘奏:‘总以剃发为僧,不知所在。’”然则不以节付皋也。癸亥,卒于定州之境。德宗贞元元年,刘怦得幽州,三世,三十六年而灭。

翰林学士李德裕,吉甫之子也,以中书舍人李宗闵尝对策讥切其父,恨之。讥切事见二百三十七卷宪宗元和三年。宗闵又与翰林学士元稹争进取有隙。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以书属所善进士于徽。及榜出,文昌、绅所属皆不预,属,之欲翻。下属书同。榜者,书取中进士姓名而揭示之。及第者:取中进士,谓之及第,言其文学及等第也。郑朗,覃之弟;裴撰,度之子;苏巢,宗闵之婿;杨殷士,汝士之弟也。

文昌言于上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殊,绝也。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言皆公卿子弟,无艺能也。以关节得之。”唐人谓相属请为关节,此语至今犹然。上以问诸学士,德裕、稹、绅皆曰:“诚如文昌言。”上乃命中书舍入王起等复试。复,审也。再引工试取中进士以审其实才曰复试。夏四月丁丑,诏黜朗等十人,《考异》曰:《郑覃传》曰:“朗,长庆元年登进士甲科。”此盖言其始者登科耳。贬徽江州刺史,宗闵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江州,京师东南二千九百四十八里。剑州。京师南一千六百六十二里。开江,汉朐县地,梁置汉丰县,西魏改曰永宁县,隋改曰盛山,唐代宗广德元年改曰开江,带开州。

或劝徽奏文昌、绅属书,上必悟,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丧,息浪翻。奈何奏人私书,岂士君子所为邪!”取而焚之,时人多之。绅,敬玄之曾孙;李敬玄,高宗朝为相。起,播之弟也。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更,工衡翻。

丙戌,册回鹘嗣君为登啰羽录没密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按《通鉴》例,回鹘新可汗未尝书嗣君。《唐会要》曰:册回鹘可汗为君登里啰羽录密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啰,鲁何翻。

五月丙申朔,回鹘遣都督、宰相等五百余人来迎公主。

壬子,盐铁使王播奏:约榷茶额,每百钱加税五十。右拾遗李珏等上疏,以为:“榷茶近起贞元多事之际,见二百三十四卷德宗贞元九年。今天下无虞,所宜宽横敛之目。横,户孟翻。敛,力赡翻。而更增之,百姓何时当得息肩!”不从。

丙辰,建王恪薨。恪,上弟也。

癸亥,以太和长公主嫁回鹘。公主,上之妹也。吐蕃闻唐与回鹘婚,六月辛未,寇青塞堡,《新书·吐蕃传》作“清塞堡”。盐州刺史李文悦击却之。戊寅,回鹘奏:“以万骑出北庭,万骑出安西,拒吐蕃以迎公主。”

初,刘总奏分所属为三道。以幽、涿、营为一道,请除张弘靖为节度使。平、蓟、妫、檀为一道,请除平卢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瀛、莫为一道,清除权知京兆尹卢士玫为观察使。《释名》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西南至涿州一百二十里。营州,以营室分为名。幽、涿接境。营州治柳城,道里绝远。刘总奏以为一道,必有说。平州西至蓟州二百里。蓟州西北至檀州二百十七里。檀州西至妫州二百五十里。瀛州北至莫州二百一十里。玫,莫回翻。

弘靖先在河东,以宽简得众,弘靖镇河东见二百三十九卷宪宗元和十一年。总与之邻境,幽、并二镇接壤。闻其风望,以燕人桀骛日久,燕,于贤翻。故举弘靖自代以安辑之。平,嵩之子,薛嵩从史思明为将,代宗初来降。知河朔风俗,而尽诚于国,故举之。士玫,则总妻族之亲也。

总又尽择麾下伉健难制者都知兵马使朱克融等送之京师,伉,口浪翻。无所卑屈曰伉。乞加奖拔,使燕人有慕羡朝廷禄位之志。又献征马万五千匹,征马,战马也。然后削发委去。委,弃也。克融,滔之孙也。朱滔畔换于德宗之时。

是时上方酣宴,不留意天下之务。崔植、杜元颖无远略,不知安危大体,苟欲崇重弘靖,惟割瀛、莫二州,以士玫领之,自余皆统于弘靖。朱克融等久羁旅京师,至假丐衣食,日诣中书求官,植、元颖不之省。丐,居大翻,乞也。省,悉景翻,察也。及除弘靖幽州,勒克融辈归本军驱使,克融辈皆愤怨。

先是,河北节度使皆亲冒寒暑,与士卒均劳逸。先,悉荐翻。及弘靖至,雍容骄贵,肩舆于万众之中,燕人讶之。讶者,见之而惊疑也。燕,于贤翻。下同。弘靖庄默自尊,涉旬乃一出坐决事,宾客将吏罕得闻其言,情意不接,政事多委之幕僚。而所辟判官韦雍辈多年少轻薄之士,嗜酒豪纵,出入传呼甚盛,或夜归烛火满街,皆燕人所不习也。诏以钱百万缗赐将士,弘靖留其二十万缗充军府杂用。雍辈复裁刻军士粮赐,复,扶又翻。绳之以法,数以反虏诟责吏卒,数,所角翻。诟,许候翻,又古候翻。谓军士曰:“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丁字!”由是军中人人怨怒。抚柔荒犷,宣流德化,适其俗、修其政者易为功。骇之以其所未尝见,惧之以其所未尝闻,鲜不速祸。

(中华书局,2006年版)

知识链接

链接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和《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李焘。李焘(1115-1184年),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曾历任华阳主簿、荣州知州、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敷文阁学士等职。李焘一生著述很多,但留传至今且影响最大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此书是仿《资治通鉴》而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期间长达168年的历史,原本980卷,现存520卷。此书记载详细,史料全面,是研究辽、宋、西夏历史的重要史籍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历时很长,李焘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就想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搜集史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前后,李焘在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增扩内容,撰成112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但书中只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建隆至宣和年间公卿任免的情况。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担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编修宋代史书,最终在淳熙十年,李焘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

《续资治通鉴》是由清朝毕沅编著的。毕沅(1730-1797年),字纕衡,一字秋虹,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人,清代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五年中进士,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续资治通鉴》共220卷,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记载了其间411年的历史,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毕沅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主要参考,借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其他各种书籍100多种,仿照《资治通鉴》体例,花了20多年的时间,最终编著出这部历史著作。

链接二 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季、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优点是能够系统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面貌,但不利于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编年体史书出现较早,如《春秋》《左传》等,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代表。

纪传体: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最早的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其中有叙述帝王事迹的“本纪”;记载诸侯和贵族的“世家”;记叙年代、人物、世系的“表”;记载典章制度的“书”或“志”;记载历史上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列传”。

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各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断代史:只记载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是断代史。

通史:指记载历代历史,贯穿古今的历史著作。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种史书能够使读者了解历史全貌。

专史:原指专门记载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历史著作。如军事史、文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后来其含义逐渐扩大,那些专门记载某一事件或某一个人的历史著作也被称为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