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16

第16章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展特色专业建设(2)

5.2.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计划外的课程’,而应纳入学院整个教育体制中,加以统筹运作。创业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全真孵化三个层面的教育不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给予了大学生‘量体裁衣’的选择权!”在浙大城市学院院长吴健教授眼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而不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都去创业或毕业后马上进行创业。学院以创业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据了解,浙大城市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核心,不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经商、创办企业等操作层面上,而是以“项目化实施,团队化运作,成果化结果,学分化管理,体系化组织”为目标,整个体系分为孕育、教育、孵化等阶段,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师资队伍三部分,其中课程体系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计划。

在实践体系中又包括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其中实践环节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例如假期社会实践教育项目、SRTP科研训练项目、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项目、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创业导师指导项目、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孵化等项目。

5.2.2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从2005年以来,浙大城市学院整合校内资源,先后组建了“新闻中心”、“信电创新实习基地”、“工业中心”等15个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这些校内基地重点训练学生的特长和专门技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如外语全景学习中心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杭州市的地名、路名、产品包装名等翻译错误的采集和更正;法律实训基地则模拟现实法庭审判的方式,开创了模拟法庭的特别训练;学生EMSD(四自管理)综合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工作……

浙大城市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举办了三届。从创业方案的提交到初赛的答辩环节,然后将脱颖而出的学生再进行集中培训到公开陈述、答辩,创业大赛俨然已经成长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通过团队的形式,在大赛中获得了真正的锻炼,尤其是大赛中专业的培训模块让参与的学生们觉得受益匪浅。创业大赛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创业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更提供了一个酝酿创新思维的平台。

2005年,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升起了一面闪闪夺目的创业教育旗帜——创业实践基地。学校腾出部分用房,免费提供给学生创业,让学生的创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创业梦想接入现实。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创业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全院、学科交叉、合作开放、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全真模拟型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创业基地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很具操作性的项目,E彩、C-UP等不少大学生创业团队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在这几年里,创业基地的运行更加成熟、规范,一个个学生项目被转化为实体。如今的创业基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创业流程和体系管理,而是用更新颖的理念和规范去拓展学生的创业素质,不少学生创业团队已经在探索企业传承问题和企业文化的塑造。

5.2.3大学生创业从校园实战开始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的接待日里,总有同学预约和他交谈创业故事和创业理念。他也经常参与学生主办的创业论坛,受邀学生开的小饭馆试菜,抽空去创业街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我们并不在乎学生在创业小试牛刀的时候能否掘到第一桶金,我更在乎更高兴的是同学们经过实践后向我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2008年6月,为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设立了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2009年2月,学院又启动筹建了创业学院。

为了方便学生创业,更专业地引导学生创业,创业学院设立了中鼎创业孵化园,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行动”,把“创业项目”付之于“创业实践”。对于有能力、有志向的学生,学院将从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对学生企业进行孵化指导和支持。正如创业学院的宣传语所说的那样:“来吧,编织起飞的翅膀,托起创业的梦想!”

但是,学生项目要进孵化园区门槛并不低。创业学院有一个项目评估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审核,只有优质的项目才能入园。这是为了防止一些学生仅仅有个天真的想法和富裕的家庭就盲目创业。学生的项目必须通过专业委员会进行一个综合评估,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失败的概率,可以将创业成功率提升到70%左右。目前创业学院正在筹备开设创业企业管理研修班,届时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企业的生存,增加企业的生命力。

据了解,目前创业学院已有入驻学生创业企业5家,正在办理工商登记证的有4家,参与创业的学生达60余人;已经或即将进驻的实训企业有4家,预计将提供实训岗位40个左右。这些企业,除享受杭州市规定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外,还将享受孵化园区内的优惠政策,如房租全免,共享浙大城市学院的一些配套设施等等。2011年4月中旬,浙大城市学院争取到了“浦发银行大学生创业实验园”提供的基金,对园区里的一些优秀创业项目和团队给予资助和奖励,为浙大城市学院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进行创业。往后,创业基地和创业大赛将会更多地联系和对接,形成城院更加完整庞大的创业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和锻炼机会。

2007年,2007届广告系毕业生杨杰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2008年,2005届毕业生谢浩魁、2007届毕业生陈洋帆被评为“杭州市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2009年,浙大城市学院创业团队“手把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杭州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日前,由凤凰网财经频道、新浪网教育频道、搜狐网教育频道为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发布的2009年全国非211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中,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就业能力位居第12位,薪资水平居第29位,就业能力排名比2008年榜单整整提前了10位。如果把浙大城市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之路比喻作创新创业之路,那么这些将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将鼓舞着全院上下继续前行。

5.3会展专业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浙大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核心,不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经商、创办企业等操作层面上,而是以“项目化实施,团队化运作,成果化结果,学分化管理,体系化组织”为目标,整个体系分为孕育、教育、孵化等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师资队伍三部分。

5.3.1会展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创新精神

会展专业紧扣学院所处的地域特点、所依托的支柱产业特征以及会展业发展现状,将发展会展教育纳入杭州市、浙江省发展会展经济的体系中,结合杭州举办西博会、休博会等国际展会的资源和经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会展专业培养的人才方向适合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从事展会、节庆活动的调研、行业规划、研究与管理工作;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策划、公关、制作、现场运营管理工作;会展场馆、酒店和各类文博馆,从事展会、节庆活动策划、现场运营、服务管理工作;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公司或旅行社,从事大型活动策划和管理、会展工作;企事业单位、参展商,从事参展策划、展会设计、广告推广工作;会展教育、科研、咨询和出版机构,从事调研、教学组织、辅导及研究工作;特别适用国际性大型会展项目的运作。

5.3.2会展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思维

会展专业是近年来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专业,是伴随会展行业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根据对我国会展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知道,会展人才需求大部分为会展支撑型人才和会展辅助型人才,其比例在90%左右。会展经济与管理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来支撑,它的实际操作性特别强,特别是对于支撑型人才和辅助型人才。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会展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据杭州市有关部门介绍,到2020年,杭州市区的会展中心将形成“两主四副九场馆”的结构,会展中心展馆部分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4万平方米,业内人士预测杭州市必须每年新增1200名会展人才才能满足这个需求。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通晓会展策划、会展组织、信息管理、广告学、营销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当前会展的主要从业人员是从管理、设计、营销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缺乏专业的职业素养训练,缺乏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但目前普遍缺乏从事整个会展运作人才,而从事整个展会运作的人员,一般来说,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从我国会展业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外行转型和简单的职业培训的方式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展人才的短缺问题。

会展人才的整体素质由多种因素决定,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与一般的高等院校专业学历教育不同,会展专业教育不能偏重于理论,而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即在会展专业教育中既注意积累其理论知识优势,又必须增加其实践经验和强化操作技能,还可以通过其实践经验来修正某些理论观点,促进其对会展理论的认识和发展,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会展人才整体素质。但是,目前在浙江省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无论是高校还是职校在会展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都处于摸索阶段,既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也没有成熟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人才评价标准。所以在会展教育过程中更加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5.3.3会展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师资体系

1.积极建设会展特色专业课程群

我院的会展专业建设中,正在着力构建以“会展专业课程群”为特色的会展教育课程体系。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第二课堂等四大块,其中专业课程又创新性地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个性课程”四个部分。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秉持创新理念,不断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坚持创新、锐意革新,积极开展教学教育改革,开设了《会展策划与文案》、《会议策划与组织》、《节庆策划与组织》、《展览策划与组织》等多门极具个性的会展专业特色新课,突出培养会展学生的创新策划能力,并注入创业精神启蒙教育。

2.项目驱动推进实践模块教育

大学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实践教育,会展专业创新性地进入“项目驱动”机制,在七成以上会展专业课程中,大胆施行“1—2”的教学学时安排,即一节理论课配套两节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在教学中融入项目策划、参与、运作等过程,充分实现与理论课程的对接,在理论传授以外,积极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实现了实践教育的教学改革。同时安排大量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保证学生在寒暑假及日常学习的空余时间能投入更多实践锻炼,从根本上保证了实践教育在会展教学中的一贯重要性。

3.双师型、第二导师制双管齐下

在师资方面,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会展专业以专职、兼职教师结合,理论教师与政府、会展企业、会展场馆等业界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2009年,在专业实行导师制辅导多年的基础上,再推行第二导师制,邀请会展中心的专职成员队伍参与到对学生的共同指导中来。作为第二导师,年轻的会展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以自己参与会展策划和实施的丰富经验进行会展实践指导,配合第一导师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从而形成双管齐下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这种尝试本身也是极具创新精神的。

5.4会展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根据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现状,必须创新会展教育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实行“一体化”教学。同时加强校企联合,与市场需求实行“紧密对接”。加快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素质高、实用型会展专业人才,解决会展人才匮乏,尤其要注意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会展的教育体系,开辟出一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会展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