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03

第3章 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2)

值得说明的是,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主要是来自于长三角会展业界的人士,而同期举办的教育论坛又使国内的会展教育精英汇聚在一起,因此该论坛已经不仅实现了会展教育界的研讨,而且构架了会展教育界和长三角会展业界的互动和交流。可以相信,随着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中国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的持续举办,必将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持续举办中国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很好地促进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

1.2.3承办行业刊物《杭州会展》

《杭州会展》是杭州市政府西博办、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主办,浙大城市学院具体承办的行业刊物,由浙大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张健康博士担任执行主编。该杂志一般每年出版正刊4期,定期增刊2期,并根据实际需要出版专题性增刊,铜版纸彩色印刷,发行范围和方式为向长三角主要会展机构、国内会展教育院校免费赠阅。

以2010年第3期为例,开设的栏目所示:

除了四期正刊之外,《杭州会展》还出版固定性增刊两期:一期是在西博会开幕前结合当年西博会项目出版增刊;一期是在城市会展教育论坛结束后出版一期研讨会论文集增刊。随着刊物运营理念的成熟,《杭州会展》结合地市县和协会会员的需要,出版专题性增刊。如2010年,《杭州会展》杂志以“聚焦大杭州会展”为主题,出版了“千岛湖,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萧山,打造华东会客厅”等专题性增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浙大城市学院将《杭州会展》杂志作为自身会展教育品牌打造的又一个平台,通过向国内外会展院校免费赠阅该杂志,持续地扩大和打造自身会展教育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1.2.4开展课题研究合作

高校具有的会展理论和研究人才是政府会展主管部门所不具备的,而会展业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研究界帮助政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解决方案,所以,课题研究合作是政府和高校互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浙大城市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在西博办的支持下,结合杭州市和浙江省会展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会展课题研究。近年来,陆续完成了《杭州市会展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大型博览会绩效评估研究》、《休闲博览会研究》、《休闲——提升生活品质》、《世博会对西博会发展的启示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不仅有效提升了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研究水平和能力,加深了师生们对会展业的理解,同时也为自身的会展教与学提供学术支撑和案例支持。作为回报,师生们的这些课题成果,为忙于行业管理、急需理论支持的政府机构提供了互补性的帮助。课题成果往往成为了杭州市会展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支持,为市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因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以课题为纽带,高校和政府之间相互的课题调研、交流变得日常化,交往日益频繁,这也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市会展业协会—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互动

协会是会展企业的聚合,这些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资源,在项目运作期间存在大量的人员需求。学校是会展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资源,同时它拥有大量热爱专业的青年学子,他们对待实践充满着热情。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和浙大城市学院充分认识到相互的互补性,在本着推进会展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构建了互动机制。正是以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为平台,浙大城市学院与100余家协会会员单位高效地建立了对接与合作,使浙大城市学院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和实践基地。

1.3.1建立实习需求对接机制

以往存在着这样一种需求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会展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机会,专业教师和学生苦苦寻找这些机会而不得;另一方面是企业在项目运作中急需高素质的临时性工作人员,企业向社会临时招聘往往面临着良莠不齐、难以管理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企业尝试联系学校的,但是有时会得到“时间太紧无法组织落实”、“非实习期无法派出学生参与实践”、“影响课堂教学无法派出学生”等等答复。在市会展业协会和浙大城市学院的合作中,如何实现协会会员企业与高校需求的有效对接,是两者互动的基本工作内容。

在对接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是需要提前得知会员企业的实践需求信息,包括岗位需求、人员需求和时间跨度,这样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过程中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选拔合适的学生参与相关工作,既满足会员企业项目运作的需要,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市会展业协会首先在收集和发布会员企业实践需求方面构建了相关机制,使会员企业的需求信息能够较早地传递给浙大城市学院,避免了组织学生参与时间过于紧迫的现象。

其次是浙大城市学院在对接方面的机制创新。一开始,浙大城市学院也面临着其他学校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学期中实习和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如何解决“非实习期无法派出学生参与实践”、“影响课堂教学无法派出学生”等问题呢?在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浙大城市学院构建了“柔性教学机制”。所谓的“柔性教学机制”,就是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针对业界会展项目运作时间的刚性,建立柔性的学生课堂听课机制,引导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履行课堂请假手续的基础上,自主利用一学期17周中1~2周时间参加会展中心或社会机构提供的专业实习实践,将实习实践日常化常规化,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柔性教学机制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学期中的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日历的基本要求之中,而非固执于传统“影响课堂教学的活动”的落后思路。大学学习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社会专业实践;包括听课,也包括自学。所以,柔性教学机制在课堂教学照常进行的情况下,派出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运作,不参与项目的学生照常上课;参与项目的学生需要以自学的形式完成在参与社会实践期间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在派出学生的选拔方面,学校注意到各个课堂的平衡问题,避免某个课堂因为派出学生太多而变得冷冷清清,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参与项目,是一种顶岗工作,而非志愿者形式,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实习质量。柔性教学机制解决了企业和高校实习需求时间点不同的问题,避免了企业要人时学校固守传统观念派不出学生,学生需要实习的时候企业没有项目运作,学生空坐冷板凳的尴尬,有效地通畅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1.3.2建立实习选拔机制

因为学生参与的都是实战项目,是顶岗实习,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在项目运作中,需要面对较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需要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选拔。

浙大城市学院通过校园网站、短信等形式将实习需求信息告知会展及相关专业学生,自愿报名。会展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兴趣,同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学期中参与1~2个星期的会展实践,所以一般都会积极参与。但这些实践机会也不仅仅提供给会展专业学生,而是广泛面向商学院、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甚至计算学院、信电学院等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

有的项目是采取一轮选拔形式,即由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组织面试选拔,择优统一推荐给相关会员企业;或者是采取会展中心和企业联合选拔的形式,进行项目工作人员的选择;有的项目是采取二轮选拔形式,即在一轮选拔的基础上,用人企业再进行择优录用。

选拔机制不仅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运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竞争意识,发挥学生潜能,以“工作人员”的状态而非“实习学生”的心态参与项目。实习选拔机制造成的问题是部分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屡屡获得实践机会,导致实践时间过长而影响专业理论学习;而部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屡战屡败,不能获得学校要求的时间长度的实践机会,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因为项目实际运作的需要,学校认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获得相对的、适度多的实践机会,也为此构建了平衡机制:一方面是在一些会展中心自主性较强的项目中,选拔学生时会偏向那些获得实践机会少的学生;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规定的实践时间要求,一旦有的学生达到了相关要求,则在选拔的时候会偏向未达标的学生。另外,学校建立学习成绩跟踪机制,避免学生专业实践过多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

1.3.3建立培训与讲座机制

浙大城市学院在与协会企业会员合作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利用企业人员,特别是一些资深的会展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丰富业界经验,为培养会展人才所用。具体的开发形态是:

一种是基于项目运作参与的培训。为了推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每次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运作,都要求设置正式的培训环节,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要求对参与项目执行的学生进行严格培训。相关企业项目负责人会走进学校,不仅对项目参与的具体工作提出要求,讲解工作要点,而且会扩充到整个项目的筹展期、运作期、总结期的一些思路和理念,讲述项目运作过程的酸甜苦辣,分享经验和技巧。专业教师会将项目带进课堂,继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落实,以此深化课堂教学。

另一种是协会联系会员单位的资深人士到学校开设专业讲座或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对师生讲授会展运作实务和管理经验,使学生更好地为胜任会员单位的后续项目运作奠定基础。事实上,业界人员将来高校讲座作为一种荣誉,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与学生交流的愿望。这些人员来校讲座之前,往往做了充分的准备,带来了专业老师课堂讲授之外的大量行业信息和经验,很好地鼓励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助推了学生的专业成长。而业界人员来校讲座的过程中,与学校和老师建立的联系,使得双方常来常往,互通信息,保持了双方的融洽合作关系。

1.3.4建立评价与用人机制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经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会展人才是会展企业持续发展、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而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培养出会展业的新鲜血液,也是会展企业翘首企盼的。所以,在市会展业协会与浙大城市学院的合作中,将实习评价与用人机制作为重要工作纳入了双方的合作内容,具体是:

一类是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协会根据用人单位给参与项目学生的评价,制作实习证书和进行实践鉴定。实习证书是学生实践的宝贵记录,实践鉴定是学生专业实践的客观评价。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为学生所喜爱,激励着学生参与专业实践。试想,当学生带着一大摞记录他们专业成长经历的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去寻找工作的时候,他们是那么的信心百倍。我们认为:证书文化是会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建设内容。在企业会展项目参与过程中,有的企业会员发现好苗子,就与学生建立持续的实习联系,等到学生毕业后直接留用。其他企业会员,也会根据协会的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在用人的时候优先考虑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实习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