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试点的主要条件是:属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范围;有500人以上的村庄人口规模;有适合开发的、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基础;有明确的村级扶贫开发规划;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所属乡镇有领导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优先支持乡镇科技特派员或农村指导员派驻的村。据初步计划,今年启动整村推进试点约30个。
确定整村推进试点的流程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制定目标明确、项目具体、操作可行、监管落实、责任到人的整村推进项目计划,提出申请。市扶贫办会同市财政局,按照各县(市、区)扶贫办和财政部门的推荐,从申报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扶贫资金的规模,研究确定试点村。市扶贫办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责任书,作为今后项目验收的依据。整村推进试点时间,从双方签订责任书起至次年的同一时间止。乡镇负责对试点村编制扶贫项目计划的指导,县(市、区)扶贫办负责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县(市、区)财政部门负责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整村推进的扶持重点是:市本级在年度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整村推进扶持资金,原则上对欠发达县每村扶持50万左右,对发达县(市)每村扶持25万左右。发达县(市)要以不低于1∶1比例,配套落实项目自筹资金。市级扶持资金在试点村确定后,即下拨到县财政扶贫专户。其中,60%的资金预拨到试点村,剩余40%待试点结束通过验收后拨付。如验收不合格,则收回余下资金并责令整改。市级资金主要用于试点村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扶持能够安排低收入农户就业或带动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等。在正常年景下,试点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必须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低收入农户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通过一年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发展。据调查,2008年,低收入农户中有0.8%的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据此推算,全市已经有1750户左右的低收入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来料加工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所得。调查资料显示,全市有5.4%的低收入农户,1.1万左右的低收入农户从事手工业来料加工,这些低收入农户户均来料加工费收入1008元,占其家庭纯收入的24.5%。在1168个低收入集中村中,有243个集中村建立来料加工点,这些来料加工点共有从业人员12.8万人,其中本村从业人员2.4万人;当年共发放工资总额达5040万元。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欠发达地区逐步得到发展。2008年,全市1168个低收入集中村中,有71个集中村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占全部集中村个数的6.1%。
我们认为,整体推进战略是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2003年以来,泰顺县以司前镇中心,以峰门、黄桥、竹里等乡为辐射面,率先实行“以整村整乡搬迁为切入点,以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为目的,以资源整合利用为保障”的“分区研究、整体推进,联合实施富民行动”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片区乡镇连续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都超过10%;片区资源优势得到了有序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工业生态化、旅游主业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片区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下已减少到3个,10万元以上有3个;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时,一要强化“生态优先”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求突破。如文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生态的王国、动物的乐园、风景的迷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成最显著的特征、最重要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文成的立县之本。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特殊区划功能的要求。为此,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把“生态”和“绿色”贯穿于整个发展的始终,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县为目标,切实抓好生态保护、污染整治、节能减排、环境建设、产业发展五篇文章,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把文成建设成为温州大都市美丽的后花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二要强化“特色优先”理念,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求突破。做优一产。以建设现代化、发展特色化、推进产业化、打造品牌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打造成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强二产。按照“适当、适度、适宜”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努力打造成为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做大三产。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来抓,逐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6.3欠发达地区人力素质提升相关财政政策的实施成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1号)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转业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出台了《关于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温委办〔2004〕36号)。计划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全市培训100万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强化,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不断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任务是:
(1)“专业农民”农业技能培训。以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社员为对象,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按农业专业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相关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食品安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电脑应用等知识的培训。2004—2010年,培训“专业农民”20万人,使他们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
(2)“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以失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剩余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城市生活常识、劳动权益保护、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掌握一项专门职业技能。2004—2010年,培训“转业农民”40万人,促进这些农村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对已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以用工单位为主,进行以提高技能为主的岗位培训。2004—2010年,培训“务工农民”30万人,使他们成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熟练掌握一门技能的产业工人和温州市建设国际性轻工城的优质劳动力资源。
(4)预备劳动力培训。以农村初、高中学生为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开辟实践基地,适当增加农业实用技能和工商职业技术培训。2004—2010年,培训预备劳动力10万人,使他们都能掌握一至二门职业技能,成为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后备力量。
自2004年温州市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来,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大规模适应性和普及性的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已基本完成,从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1.22万人,其中,农民专业技能培训19.19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0.50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3.60万人、预备劳动力培训7.93万人。培训发证率从2004年的55.5%提高到2008年的81.8%,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1.32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从2004年的69.5%提高到2008年的84.9%。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邵占维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这项工作近几年抓得不错”。
根据《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实施“人力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四年内,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4万人,转产转业1万人;每年培训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1万人;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具体政策有:
(1)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和预备劳动力培训。市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资金,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倾斜。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开设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优先扶持到欠发达地区兴办职业教育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3)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重视和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4)大力发挥科技扶贫作用。启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扶持欠发达县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的科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推广责任农技员制度,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低收入农户活动。逐年提高市级科技经费用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
2008年,各地继续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分别有3.3%的低收入农户和1.6%的成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据此推算,全市当年大约有6880户低收入农户的8820名劳动力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与市委提出的“四年内,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4万人”目标接近。从市重点扶持139个欠发达乡镇范围内的低收入农户情况看,约有4.1%的农户和2.1%的人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分别比全市低收入农户接受培训的平均水平高出0.8和0.5个百分点。
根据我们的分析,该项行动计划基本完成预期进度。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存在的积极性下降、进展不平衡、质量参差不齐、资金投入减少等。
建议:一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二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三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四要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五要坚持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六要坚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实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
要大力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把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重点,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高,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步伐。整合各级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的学历和技能“双证”培训,让一批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加强对已转移出去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一批已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真正转变为技术工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突出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上学的农村青年进行一年以上的职业培训,让更多的青年农民成为有经营特长的创业者和有技能的劳动者。重视对被征地农民的免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