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农民收入结构出现的变化,不是暂时的、短期的,依靠非农产业为主的收入结构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事实,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会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样的转折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所希望的,是减少乡村人口,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历程。尽管农产品价格还不能与国际接轨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但令人欣慰的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农户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已经在增长,而没有这些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状况将会不可想象。
高辉(2007)认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只有工业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经营创业机会,才能为农民走出土地提供条件,才能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土地规模经营才能成为可能。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才可能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才能更有力地实施工业的反哺作用,因此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农民增收影响巨大,工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非农业增收的基础与根本,因为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就非农增收来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基础、是关键。
4.2.3农民支出的变化动态
1978—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从而带来人均消费支出不断上升。在总支出中,食品的支出占有重要的比例,但是这个比重逐渐下降,也就意味着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也说明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1998年,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说明农民生活绝对贫困,1999—2001年,恩格尔系数在50%~59%,说明农民开始处于温饱状态,最近几年徘徊于50%左右。在我们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从农民支出的结构看,文成县农民支出集中在生活消费支出,该支出历年占农民总支出的80%~90%。从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38.48%,衣着消费支出占3.18%,居住消费支出占10.89%,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占2.42%,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占0.5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13.05%,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0.39%,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占0.92%。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历年占农民总支出的10%~20%,比较稳定。其中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占80%。
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在最近两年才发生。建造生产性固定资产雇工支出也是最近两年才发生。两者合计金额占农民总支出的比例小于1%。
财产性支出主要包括居民家庭购买或维护财产所支付利息等费用。家庭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捐赠支出、购买彩票支出、各种非储蓄性保险支出等。财产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2001年以后才发生并逐年增加,两者合计金额占农民总支出的比例小于1%。这表明,政府近几年的扶贫政策取得了成效,农民收入除了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外,还有节余,可用于其他方面支出了,但数额还很小,这又说明了文成农民收入水平还很低,增收缓慢。
农民收入达到3000元临界点后,基本生活支出约占纯收入的一半左右,农民有一半的剩余资金用于发展、享受型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改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衣着的绝对量保持平稳,因而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比重将上升较多。农民消费支出中排序发生变化,开始由吃、住、穿、用、文、医、交的顺序,向吃、住、文、交、医、穿、用转变。特别是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农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注重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关注自身健康保障。
由于农村富裕户的消费倾向较低,加上制约农民消费的因素依然存在,制约了农民的消费倾向增长。可以看出,当前农民收入虽然有了大幅增加,但在稳定的增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农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加仍制约消费的增长。
4.2.4农民收入与支出比值的变化动态
1978—2007年全县农民收入与支出比值的变化情况来看,1978-1984年,收支比一直小于1,农民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状态。1985年收支比等于1,情况开始好转,但一直到2004年收支比都略大于1,直至2005年开始,才大于1.1,这与温州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有关。
目前情况正在好转,但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下许多困难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农民增收任重而道远。
4.3区域比较
4.3.1地区差异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革深入,农村居民收入应该出现不断增长的局面。可是,1985年后,由于城市改革推进,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除个别年份有所缩小外,总体上呈扩大趋势。
笔者认为,区域之间农业生产结构的差异和非农产业分布不均匀无疑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自然条件等要素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应忽视。
笔者将文成县33个乡镇按2007年县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将该县划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类地区,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在三类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玉壶镇的农民人均收入比石垟乡多出1812元。
高收入地区包括玉壶镇、樟台乡、大峃镇、珊溪镇、南田镇5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中等收入地区包括百丈漈镇、西坑畲族镇、黄坦镇、龙川乡、巨屿镇、金炉乡、龙川乡、里阳乡、二源乡、黄寮乡、十源乡、下垟乡、岭后乡、富岙乡、云湖乡、仰山乡、桂山乡、峃口乡、金垟乡、双桂乡、周山畲族乡、公阳乡、平和乡、周壤乡、上林乡、东溪乡、朱雅乡等26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4000元。
低收入地区包括石垟乡、金星乡2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以下。
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和2006年相比,所有乡镇都出现了不同速度的增长。根据增长速度又可把该县划分为快速增长地区、中速增长地区和缓慢增长地区。
快速增长地区有南田镇、里阳乡、石垟乡、云湖乡、仰山乡、桂山乡、双桂乡、周山畲族乡、上林乡、金星乡等乡镇,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石垟乡增速最快,达40.4%。这与这些地区深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发挥了效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