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去内脏
去内脏的方法,一般是根据烹调的要求进行的。一般有三种去内脏的方法:一是腹出法(从鱼腹部开刀,再去内脏,如红烧鳊鱼、清蒸鲻鱼等)。二是脊出法(从鱼脊背开刀,再去内脏,如荷包鲫鱼等)。三是口腔出法(从鱼口腔或鳃盖部去除内脏,如锅烧河鳗、干煎黄鱼等)。
4.修鳍和洗涤
修鳍是将取过内脏的鱼进行修理整形,一般采用刀剁和剪刀剪的方法。对于有毒而锋利的鳍(鳜鱼),应先剁去背鳍,再进行去内脏。洗涤时将鱼放入清水中漂洗,去除腹内黑膜、咽齿和血水等。
(三)常用水产品加工实例
1.龟鳖的加工
龟鳖分为头、颈、躯干及尾四部分。龟鳖的加工以中华鳖最为典型。中华鳖又称甲鱼、团鱼、水鱼。其操作程序:宰杀(放血)—泡烫—刮膜—开壳—整理内脏—焯水—洗涤(待用)。鳖体边缘部位柔软,称为裙边,是鳖体最肥美的部位。鳖除膀胱、屎肠、食气管、胃和腹中黄油,其他均可食用。但死鳖不能食用。因为鳖死后体内的组氨酸就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人体中毒,故必须选用活鳖。
2.蛙的加工
蛙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蛙的加工以牛蛙最为典型(牛蛙、虎斑蛙、林蛙等)。
牛蛙原产北美洲,体形大,肉质鲜美。其操作程序:摔死或用剪刀剪去蛙头—剥皮—剖腹—整理内脏—洗涤(待用)。牛蛙的内脏除肠、胃、胆、膀胱等不能食用,其他均可食用。特别林蛙(中国林蛙又称蛤士蟆,雌性腹内的输卵管色白如脂肪状,又称蛤士蟆油,是珍贵的烹饪原料之一),可用于高档宴席。
3.蛇的加工
蛇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我国食用的蛇大体有锦蛇、滑鼠蛇、三索线、白花蛇、水律蛇、蚺蛇、眼镜蛇、金环蛇和过树榕等。其操作程序:捏紧蛇头(左手食指和拇指捏紧蛇七寸)—宰杀(剪去蛇头或用刀把颈部割断)—剖腹—剥皮—去内脏—洗涤。蛇的血和胆一般都泡酒用或药用。蛇被广东人视为秋冬滋补珍品,素有“秋风起矣、三蛇肥矣、滋补其时矣”一说。
4.虾的加工
虾分为海虾、江虾、河虾、湖虾等,常用的品种有沼虾、鳌虾、对虾、毛虾、龙虾等。虾籽味道鲜美,加工时将虾放入清水中,漂洗出虾籽,过滤后晒干或烘干。虾子是烹饪原料中较珍贵的原料,用途较为广泛,如虾子冬笋、虾子大乌参、虾子蹄筋等菜肴。其加工方法有三种:
(1)挤捏法。捏住(一手捏住虾头,另一手捏住虾尾)—挤压(用力挤压,使虾肉从脊背处挤压出来)—去沙肠—洗涤(用明矾溶液洗涤,去除虾表面色素)。
(2)剥壳法。捏住(捏住虾头或虾尾)—剥壳(去除虾头或虾体壳)—去沙肠—洗涤。
(3)修整法。用刀、剪修去废料(额剑、眼、触角、颚足和步足)—剔除沙肠(脊背开刀或用竹签挑净沙肠和胃)—洗涤(待用)。
5.蟹的加工
蟹分为海蟹、江蟹、河蟹、湖蟹等。常用的品种有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蟹(河蟹、毛蟹)和青蟹等。其操作程序有两种:
(1)整只加工。静养—洗刷—捆扎(清蒸大闸蟹)。
(2)出肉加工。静养—洗刷—蒸、煮—卸下蟹足—揭开背壳和摘下腹壳—剔出蟹体内和蟹壳内的脂肪和肌肉(去除胃和肺叶)—压挑出蟹足肌肉—剖开腹壳—剔出腹内肌肉(去除屎肠)—分质保管。
6.乌贼的加工
乌贼又叫墨鱼。乌贼分头、足和躯干三部分。其操作程序:摘洗(摘除墨囊、挤破眼,洗净吸盘,前、后唾液腺)—剥去皮膜—去除内脏(去除胃、育囊、胰脏、肾囊、羽状鳃、直肠、肛门、食道和船骨)—冲洗干净。
第三节原料的分档取料
烹饪原料经过初步加工后,绝大多数可作为切配的原料。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原料,由于形体较大或带有骨刺或由于烹调的某种需要,还必须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处理。为此,将这些原料的加工处理,称之为烹饪原料的取料或分解工艺。分解工艺是指对整形原料进行有规则的分割,使之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更小单位和部件。通过取料,使原料变为更小的单位和部件(包括骨刺的去除),更有利于切配、加热、入味、食用和人体的消化吸收。
一、烹饪原料的出肉加工
烹饪原料的出肉加工就是按照烹调的要求,将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从骨骼上分离出来或将骨、刺去除,达到净料要求。出肉加工是烹调前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不仅能使部位原料得到合理使用、避免浪费、降低成本,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菜肴的质量。
出肉加工有生出骨和熟出骨两种。生出骨是指将未经烹调加工的原料进行剔骨,去除骨、刺的一种出肉方法;熟出骨是指将加热成熟的原料进行剔骨,去除骨、刺的一种出肉方法。为了达到烹调的制作要求,无论生出骨还是熟出骨都要符合出肉加工的要求。
(一)出肉加工的基本要求
1.按照烹调的要求出肉
如制作清汤鱼圆的鱼茸,必须在整鱼去骨、去刺、去鱼皮的基础上得到净鱼肉,而这里的去骨、去刺、去鱼皮,就是出肉加工的方法或步骤。
2.出肉要干净
出骨必须去得干净,做到骨不带肉,肉不带骨,避免浪费。因此,去骨时刀刃要紧贴骨骼操作,重复刀口要一致。
3.熟悉动物性原料组织结构
对于动物性原料要了解肌肉和骨骼的组织结构及其不同部位,出肉加工时尽可能按照生理组织结构的排列顺序来加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二)烹饪原料的出肉加工
1.猪的出肉加工
猪的出肉加工也叫“剔骨”。先将半片猪肉平放在案板上(皮朝下),用砍刀将脊椎骨砍为三部分,即前腿部、中部和后腿部;再进行出肉加工,即剔去骨骼,成为净料。
(1)前腿部出肉加工,需剔去第一颈椎骨、第一胸椎骨、肩胛骨和臂骨,即为净料。
(2)中部出肉加工,需剔去第一腰椎、肋骨和胸骨,即为净料。
(3)后腿部出肉加工,需剔去荐骨、尾椎、髋骨、股骨和小腿骨,即为净料。
2.鸡的出肉加工
鸡的出肉加工,亦称“剔鸡骨”。先将鸡平放在案板上,将鸡分为鸡腿、翅膀和躯体三部分,再进行出肉加工,即剔去骨骼,成为净料。
(1)鸡腿。右手握住鸡的右腿,使鸡腹向上,头朝外。将左腿与腹部相连的皮割断,右腿相同。把两腿向背后折起,在坐骨孔和鸡股骨连接处割断,把连接在脊背的筋及腰窝的肉割断,用力撕下两腿。剔去鸡腿内的股骨、髌骨、腓骨、胫骨,即为净料。
(2)翅膀。左手握住鸡翅,将臂骨与胸推处相连的筋割断,将鸡翅连同鸡脯肉用力扯下,将鸡翅与鸡脯肉分离。剔去翅膀内的臂骨、桡骨、尺骨,在腕骨处断开(翅尖),即为净料。
(3)躯体。躯体又称鸡骨架,在锁骨和鸟喙骨处将鸡里脊的筋膜断开,顺鸡脯方位扯下(鸡芽子),即为净料。
3.鱼的出肉加工
鱼的出肉加工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生出骨,另一种是熟出骨。
(1)生出骨。将整鱼去鳞、去鳃、去内脏(形体大),再断下鱼头,将鱼在脊椎骨处一剖两片(雌、雄片)。然后,在将两片鱼,剔去脊椎骨、内腔弧骨和附肢骨,即为带皮净料。如炒鱼片、菊花鱼等均采用生出骨方法。
(2)熟出骨。将整鱼去鳞、去鳃、去内脏(形体小或某些鱼头),洗净后用葱、姜、料酒和调味品腌渍,上屉蒸熟或煮熟,趁热去除全部骨骼,即为熟净料,如海参黄鱼羹中的黄鱼,就是采用熟出骨的方法;再如江苏名菜拆烩鲢鱼头,也是采用熟出骨的方法。
二、烹饪原料的分割加工
分割加工又称分档取料,就是对已宰杀和初步加工的家禽家畜的整个胴体,按照烹调的不同要求,根据其骨骼、肌肉系统和构造情况,准确地进行分割。挡是指原料的不同部位;料是指各部位原料的质量。
菜肴质量的好坏与原料质量的优劣是分不开的。一种原料可以烹制若干种菜肴,但每一种菜肴对原料的质量要求都有一定的要求。原料由于部位的不同,其质量也不一样。为了确保菜肴的质量,就必须通过分割的方法,将不同质地的原料分开,来满足和保证烹调的需要。
(一)分割加工的作用
1.保证菜肴质量,突出菜肴的特点
家禽家畜由于各部位原料的质量不同,烹调时就必须进行有选择的取料,以确保菜肴的质量,突出菜肴的特点,如糖醋里脊、芫爆里脊、滑炒脊丝等菜肴。为了保证成品的质量与特点的需要,就必须选择猪外脊(通脊),而不是小里脊或材料肉。如果选用其他原料来替代里脊,成品质量就达不到菜肴的标准。
2.保证原料的合理使用,做到物尽其用
动物性原料由于部位的不同,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根据原料的差异,合理地选择相适应的烹调方法,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从而更加有效地杜绝浪费现象,如猪的前腿肉(夹心肉),肉质瘦中带肥,适宜于制作肉馅。猪五花肉,肥瘦相间,适宜于制作“红烧、白煮、蒸”的菜肴。猪头,皮厚、胶质多,适宜于制作“酱、扒、拌、腌腊”的菜肴。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识其性而善于选用合适的烹调方法,就可以提高原料的使用价值,也能保证菜肴的风味特点,真正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二)分割加工的要求
1.熟悉家禽家畜的生理组织结构,下刀部位准确
家禽家畜的生理组织结构之间,往往有一层筋络隔膜或结缔组织膜。所以在分割加工时,应从筋络隔膜处下刀,将肌肉与肌肉或骨骼分离,避免损伤原料,从而保证所取原料的完整性。
2.掌握分割加工的先后顺序
家禽家畜由于骨骼组织结构的因素,分割加工时应掌握下刀的先后顺序。否则,不但操作困难,原料易损坏,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如猪的分割加工,一般分为三部(前肢、身肢和后肢)。后肢的分割加工顺序是:①从跗骨下关节处切割下后足,再从股骨与小腿骨处切割下后蹄膀。②从荐骨和尾椎处切开,斜刀将其从髋骨和荐骨连接处断开。③刮净髋骨表面腱膜,从髋骨与股骨的关节处取下髋骨。④顺股骨剖开,使股骨裸露,刮净股骨表面腱膜,取出股骨。⑤将后肢肌肉分割下来。
3.刀刃紧贴骨骼,重复刀口要一致
首先,出骨取料时,刀刃要紧贴骨骼,主要是断开骨骼与腱膜,这样可以避免损失(骨头带肉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重复的刀口必须在原来的刀口上运行,这样肌肉组织损伤较少,可以有效地保证原料的完整性。
(三)分割加工及用途
分割加工主要指动物性原料经分割加工后各部位的名称、特点,以及各自的用途,即适合哪些烹调方法和可以制作什么菜。分割加工主要以猪、牛、羊、鸡、鱼等为代表,分割加工的家畜,主要是指屠宰后去头、内脏、脊椎骨处一砍两片的家畜胴体。目前,分割加工主要指皮肉部位,常见家畜的分割如下(图略)。
1.猪
(1)猪头。包括上下牙颌、耳朵、上下嘴尖(拱嘴)、印合、眼眶、核桃肉等。猪头皮厚、质老、胶原蛋白含量较高,适合扒、烧、拌、卤、酱、煮、腌腊等烹调方法,如烧扒整猪头、猪头焖子、红油水磨丝、美味糟舌、五香拱嘴等菜肴。
(2)上脑,又称凤头皮肉、肩颈肉。位于肩胛骨处,质地较嫩,瘦中夹肥,适合炒、熘、炸、爆、炖、汆、焖、烧等烹调方法,如盐煎肉、糖醋肉段、酱爆肉丝等菜肴。
(3)颈肉,又称槽头肉、血脖。位于猪耳与猪第一颈椎骨下端的脖子肉,肉质较差,肥瘦不分,而且带有淋疤,一般多用于制作肉馅。
(4)前腿肉,又称前夹心、肩胛肉(哈力巴肉)。位于颈肉下方的肉,肉质较老,肉中带筋,瘦中夹肥,吸水性强,适合烧、焖、喂、炒、酱、熏、拌等烹调方法,如粉蒸肉、熘肉段、咕噜肉等菜肴。
(5)前肘,又称前蹄膀。位于前腿肉下方,肥少瘦多,瘦肉中夹带筋,肉质较老,皮厚,胶原蛋白含量较高,适合烧、扒、酱、喂、拌、熏等烹调方法,如红烧蹄膀、虎皮肘子、砂锅蹄膀、锅烧肘子等菜肴。
(6)前足,又称前蹄、前爪。位于前肘下端,肉少骨多,皮厚筋多,胶原蛋白含量高,适合酱、卤、拌、炖、烧等烹调方法,如红烧猪爪、酱猪手、猪爪黄豆汤等菜肴。
(7)脊背,又称里脊皮肉。包括小里脊、通脊或外脊,带骨切割又称大排。此肉质地嫩,肉纤维细,色泽浅,适合炸、炒、熘、烧、爆等烹调方法,如:炸大排、滑炒脊丝、菊花里脊、板筋炝芹菜等菜肴。
(8)和(9)肋条肉,又称五花肉。位于脊背下方处,肥瘦相间,肥肉多于瘦肉称硬五花,瘦肉多于肥肉称软五花,适合烧、焖、蒸、喂、煮等烹调方法,如东坡肉、百花酒焖肉、金牌扣肉、蒜泥白肉、龙眼烧白、酸菜汆白肉等菜肴。
(10)奶脯肉,又称肚囊子。位于肋条肉下方,猪的腹部。奶脯肉质量差,肉质以肥肉为主,肥肉呈泡泡状,一般用于烤油,也可绞茸作为制馅的辅料,能起松软作用。
(11)后腿肉。包括底板肉、黄瓜肉、上三岔、下三岔、磨挡肉等部位,统称材料肉。
后腿肉,肉质坚实、细嫩,适合于炒、熘、炸、烹、爆等烹调方法,如宫爆肉丁、京酱肉丝、螺丝肉等菜肴。
(12)后肘,又称后蹄膀。质量较前肘差,肥肉多于前肘,用途基本相同。
(13)后足,又称后蹄、后爪。质量较前足差,用途基本相同。
(14)臀尖,又称尾尖。位于猪臀部的上方,脊背后端。其肉质地细嫩,略带筋,适合炒、熘、炸、爆、烧、蒸、扒等烹调方法,如糟蒸肉、香辣肉丝等菜肴。
(15)尾。皮多肉少,胶原蛋白含量较多,适合于烧、卤、酱、煮等烹调方法,如红烧猪尾、猪尾栗子煲、曲米酱猪尾等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