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基础教育体制创新:杭州下城区的实践研究
49475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教育体制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历久弥新的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契机,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基础教育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杭州市下城区以实现“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小康社会教育为目标,在教育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争创全国一流现代化和谐教育进程中,开拓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区域教育均衡化、公平化、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公平、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教育体制创新的背景及若干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从区域组织重组与效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分析、教师制度改革与专业化发展、学校体制与机制创新、教科研制度与学术强校、新课程制度与素质提升等六个方面阐述下城区教育体制创新的实践,是全书的重点。

区域组织重组与效能建设。政府应该积极转换角色和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优化政府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执行流程,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下城区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遵守教育规则,提升教育效能。通过教育文化年建设、教育品牌建设和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打造学术品牌;通过教育直属单位体制改革、督评“一室两中心”建设、区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APEID)中心建设以及名校集团化建设,完善组织结构。

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分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有关国家和地区科学、和谐发展的重大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公平与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原则。杭州市下城区以名校集团化战略推进教育公平;以名师共享制度推进信息流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教师制度改革与专业化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现代教师管理制度要求确立科学化、多元化的管理目标,构建严格规范的教师准入制度、开放多元的教师遴选机制、合理灵活的人才使用制度以及教师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培训应基于教育成长,构建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模式。下城区通过区域基础教育教师共享制度、建立教师交流空间与平台以及建立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机制,不断推进教师交流和专业化发展。

学校体制与机制创新。人本化管理理念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兴起。构建学习型学校是未来学校体制创新的重要方向。引入扁平管理和学校经营理念对于促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下城区各级教育部门,结合学校实际,展开了创建“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学校”的创新活动,并且把建设“学习型学校”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发展之中。

教科研制度与学术强校。我国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存在功利性倾向严重、研究方法不明确、课题研究上追风猎奇等问题,有必要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以及激励创新等途径,推进学术强校。杭州市下城区通过加强教科研的组织建设、强化下城区教育与科研院校合作、组办年度创新大会等推进机制创新;通过打造研究共同体、依托学会、促进研训一体等推进模式创新;通过突出科研评选、开展各类科研骨干培训、进行校本科研等途径促进激励创新。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提升。课程范式向生成型、开放型、创新型课程范式的转换,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创新背景下课程创新的基本内涵。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减负增效”、彰显学生主体性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杭州市下城区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发展校本课程;通过坚守“三条底线”、减负听证会制度、健全检查监督制度等创新举措切实推进“减负增效”;通过在课程观念上建立大课程意识,在课程形式上现多元化、立体化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上,遵循特色化原则,在课程学习行为上,注重动态生成,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该书的出版得到浙江大学“211”三期项目“人才成长规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资助,由徐小洲和周培植负责主编。其中,陆娟君撰写了第一章,梅伟惠和李笑芳撰写了第二章,刘艳舞和章建国撰写了第三章,盛兰芳和范琪撰写了第四章,李志永和姜娜撰写了第五章,刘艳舞撰写了第六章,何杨勇和董诞黎撰写了第七章,朴钟鹤和欧自黎撰写了第八章。全书由徐小洲和周培植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