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三一教研究
49476400000043

第43章 后记

如果说真的需要为每一件事情都寻找一个理由的话,我总是觉得与其称之为理性选择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一种非理性的必然。可能,生活原本就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偶然之上,而当你在某一个时刻回望的时候,似乎又具有某一种必然在其中。以佛家言,这就是因缘。当最终写完《三一教研究》的时候,我的感觉明显是如此。

现在回想起来,时间已然快过去了十年。最早了解到三一教,应当是在王师雷泉先生关于中国宗教史的课堂上,应该还是本科时候的事情了。其实,当时也只是一个非常粗浅的认识罢了,三一教就是三教合一,当时只是觉得有些好奇而已,有人居然能够把历史上儒、道、释三教整合成一个宗教,心里也难免会觉得着实钦佩。不过,在当时,也只能是仅此而已了。后来,我还是继续着我的求学之路,与三一教似乎也不太可能会发生某种联系,这至少在当时看起来是如此。

这个世界总是精彩的,因为它总是充满着变化和未知,人生亦是如此。事情在2001年的时候开始有了些变化,那个时候我正读研究生一年级。现在想起来,那个变化其实也是十分偶然的。和中国大多数的高校一样,复旦每个暑期也是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当时,几个同学商量一起申报一个暑期实践项目,出发点其实也是很简单,就是希望借此能够获得学校的些许资助,然后趁机去外面走走,坦白地说就是去玩玩,一如现在很多学生申报的各种实践项目一般。既然有了一个目标,那就得做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择论证,否则,实现的几率几乎没有。讨论来讨论去,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莆田三一教,或者是因为脑海中还有些许印象吧,于是事情也就逐渐明朗起来了。

后来我们也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学校的资助,王老师当然也是非常乐意支持我们这一想法,因为在1987年的时候,他就有学生曾经去莆田调研过三一教。若仅就一个社会实践项目而言,应该说是相当顺利的,在学校、系以及王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暑期的考察。同时,我也清楚地记得,当时还评了一个学校的优秀暑期实践项目。

对于一个暑期考察来说,这也就结束了。可是,对于我和三一教的关系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曾经一直在想,如果我们很多时候都仅仅从精英层次来考察我们的传统,这样的思路是不是能够真正全面地理解传统?换句话说,一种有价值、有生命的思想传统它是不是只能停留在精英层次?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话,那它的价值和生命又如何能够得到真正的彰显呢?显然,真正有生命价值的东西不该如此。在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它毫无疑问应该有精英层次的理论阐释、传播,但是,它也更应当融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作为普通大众,他们可能无法正确表达思想观念本身,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已经渗透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即便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这却是真正有生命价值的思想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传统,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文化基因。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的形式,它却真正承载了我们的传统。以此来反观,或许我们在很多时候过于重视对于精英理论的阐发,而忽视了对大众层面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当我在莆田走访了一座座祠堂的时候,当我和普通的信徒(其实就是当地的农民)交流的时候,我清楚地认识到,这就是传统,就是文化,只不过它是以一种宗教教义的形式得以表达和传递下来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有了一个粗浅的想法,那就是如果可能,我想把这样的一种传统、文化记录下来,表达出来。

可是,要将这样的想法变成现实,中间转眼又是八年。当然,其间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考虑,比如在跟王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未曾付诸实现罢了。或者,这就是机缘尚未成熟吧。当然,即便如此,也未曾放弃对于三一教的关注,基本上每年都会去莆田一趟,走访一下祠堂,收集一些资料,只是没有着手罢了。

2005年在复旦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到了浙江大学,跟董平老师做博士后研究。

这个时候,关于三一教的想法又重新冒出来了。对于三一教研究而言,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应该说,这六七年来,诸多的因缘成就了这样一个想法。

而一旦真正要将这样的想法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实现出来,首先重要的是田野调研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年来,走过了莆田大大小小的祠堂,访谈了一批又一批普通信徒。

对于三一教的东山祖祠,则更是颇多打搅。从原来的陈文樵先生,到现在的陈国儒先生,都是古道热肠,使我每次都获益良多。台湾养圣堂的郭庆瑞先生,和我更是一见如故,并破例为我讲解了九序心法之修炼,更是允许我复印了所有养圣堂的藏书,以供研究之便。三教门人陈德清、林金星则一次又一次地提供相关资料,甚至包括自己的修道记录。当然,还有很多现在想起来或许说不出名字的门人、信徒,都曾慷慨无私地帮助过我。现在看着案头堆满的三一教文献,心中甚是感慨。这里面都寄托着那些善良的门人信徒的美好期待,可是,我能够不辱使命吗?每每这样想的时候,我总是感到非常惶恐。即便是现在写完了,我也无法确定地说,我所表达的,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三一教。但是,我想如果有后来者,我所做应当也可以作为一个基础之用。而我的文字,至少可以告诉世人,这是一种鲜活的民间宗教,它教导人为善、行善。而如果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自然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结果。

最后,录《林子训言》中的一段话:

勿起邪心,勿为邪事。三教先生,教我如此。若不如此,便是心死。哀哉心死,孰若身死。住世百年,谁能不死?身死心生,方为不死。

这是三一教门人、信徒所经常诵习的一段话,以此自警,亦作为对这个过程的一个结语。当然,这也是我对于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研究的开始。

何善蒙

2011年春于杭州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