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我是头一年没在家过年。当时忙完手头的事儿,就在想广州天大地大该去哪儿解决年夜饭呢?后来发现哪儿都懒得去,因为基本上都关门了,于是便来到了住处附近的麦当劳。那晚,偌大的麦当劳里除了我之外只有两个年轻人,而且还都是服务员,正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他们似乎没有预料到我的到来,像看到外星人登陆地球一样露出了惊讶的目光。我不以为然地要了份套餐就躲到角落去了所幸他家还有吃的。
看着落地窗外的车水马龙,我的思绪开始飞扬,随后一个女孩儿突然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吓了我一阵小跳。她人长得挺秀气,而且即便是在冬天线条也不错。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意思是全场都是位置干吗要过来拼桌,扰我清净。
她没有回应,只是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然后心事重重地问我怎么一个人。我说:“你还不是一个人?”然后她继续问我等下去哪儿。我说:“没想好前哪儿都不去。”她黯然地说:“那好,陪我聊聊天儿吧。”我心想这样的一个妩媚精致的女孩儿出现在这儿八成是个电视上看到过的女骗子,剩下的两成应该是属于特别服务的工作者。
刚猜测到这儿,她的手机突然响了,女孩儿像触电一般火速翻开手机看短信,然后从她读短信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场雨转阴再转多云最后转晴的骤变。等短信读完后,她便对我顽皮地眨了眨眼,然后乐着说:“这个请你吃吧。只动了几根薯片,堡没动,祝你新年快乐!”然后就一道风地跑开了。
我惊讶地从旁边的落地窗看出去,随后看到跑出门口的“女骗子”冲到了马路边,那儿不知从哪儿冒出了个高大的男孩儿。只见他欢快地抱了抱女孩儿,然后就带着她上的士走了。我这才回过神来,不由得暗叹一声:单纯真好!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伴随着浓浓的寒意,春节也快到了,2011年的春天亦即将来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夏天的汗水中耕耘,在金色的秋风中奋斗,再熬过漫长而刺骨的冬天,终于迎来了回乡的季节。然而却突然发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回乡的路怎么越来越远……情里藏的是讷当我们在伪装时,我们伪装了什么如果非要喜形于色,那么表情也可以是一种表演,且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在娱乐的世界里,你所看到的哭,是为了引你哭;
你所看见的笑,是为了逗你笑。
那么别人就会替你选择,而他们的动机未必很高尚,不知不觉地堕落到低俗的行列,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出现的事情。
(古罗马)奥勒留《沉思录》
橡皮人
美国作家格林曾经写过这么一篇小说,名叫《一个枯竭的案例》,据说素材来源于其邻居,真实可信,如假包换。小说讲的是一个建筑师费尽心思、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身逃到非洲大森林,过着陶渊明式悠然见森林的自在生活。这种突然逃离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职业枯竭”这双引号里的词组属不属于专业术语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相信大家肯定不会陌生。
回到我们中国,类似的案例简直太多了,比如说什么上海宝洁某年薪几十万的高层放弃未来的大好前景,跑去云南某个小镇开小酒吧;又或者是某个白领放弃了营销总监年薪十五万工作,跑去建筑工地做搬砖挑瓦的农民工。这段耗尽体力的生涯结束之后,他还留下了这么一感慨:“或许以后的某一天我会想起这一百四十多天的农民工生活,但我记起的一定不是那四万元工钱,而是那甩掉的二十四斤肥肉。”
此外,在当年濒临成仙的姜子牙用直钩钓鱼的终南山那儿,有很多苦于静修的朋友,他们的前身(不是前世啊)可能是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也可能是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
总的来说,这些人的修行热情都非常高,而且打退堂鼓的人极少,即便是冬天没做好保暖一不小心把手指都冻坏切除了也痴心不悔,决心之巨大、内心之虔诚,让人叹为观止我心想,要是有这么大的热情和决心去考研,那就跟玩儿似的任选学校了。
当然,本文并不是倡导大家去修行,这事儿我自己都觉得不靠谱儿。人活一世,不过匆匆数十载,到底出世还是入世,混庙堂还是走江湖,纯属个人喜好,只要成人了别人便管不着。但话说回来,如果喜好到过于盲目,也的确让人惋惜生活不带这么幽默自己的。
言归正传,如文题所述,我这里还是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入世的事情。对于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所提出的“职业枯竭”,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对此也有所研究,并称之为“企业睡人”听起来少了几分刚硬,多了几分诗意,乍一看还以为是企业里的睡美人或是专门跟领导发展密切私人关系的类似于“插座”的职场佳丽当然,马斯勒是位严肃的学者,绝没有半点这样的意思,他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在我们中国这儿也有一个特形象的说法:橡皮人。
说到橡皮人,首先跳入脑海的是1986年王朔发表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后来改编成了电影,叫《大喘气》。这电影听起来就累,所幸我也没看过国人改编电影的能力太独树一帜了,想必我这种吃惯了好莱坞洋快餐的人是没办法消化的,但王作家的书却是看了不少回。
记得第一次看完小说后,我有一种惊鸿一瞥的感觉,觉得王朔这厮写得太好太逗了,而且读完之后还有些后怕,一连几个礼拜都忍不住摸自己的脸蛋,以确认是否有变成橡皮的先兆。
当然,除了好看和后怕之外,《橡皮人》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深刻的寓意考虑到当时的我还活在所谓的象牙塔,懵懂天真、阳光烂漫,能看懂才怪。其实时到今日,这个寓意还有着其现实意义,所谓的橡皮人指的是: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整个人如同橡皮所制。当然,如果从更书面的角度去描述,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在中国,这些无梦、无趣和无痛的城市生物,正无可救药地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先有《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指出,70%的被调查者出现过或出现着工作倦怠;再有《中国翰德就业报告》说明,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人力成本变相提高。此外,还有心理学家发表观点说,以前一个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尤其是那些工作在现代流水线模式下的青年人群,重复而枯燥的劳动大大地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所以他们也最有可能进化成为“橡皮人”。
不知不觉,我工作也有好几个年头了,职业倦怠的时刻也发生过不少周期,曾经还有一阵子特别严重,觉得工作特没意思,对工作非常抗拒,对电话有种莫名的恐惧,特别是节假日,电话一响就觉得烦躁。终于有一天我主动申请出差,来到比记忆中要美丽很多的重庆,看到那边山城人的不同生活和那些山妹子的不同风情,内心再也扛不住了,毅然决然地拿起我那恐惧的电话,对着满山壮观的落日余晖,远程打电话给我那诡异的上司,干脆利落地把工作辞掉了。
回到广州后,我赶时髦地做起了淘宝,一路坎坷走来,卖过护肤品、牙膏、洗发水、尿布,最后卖到包包,从此开始全面赢利。但好景不长,国家很快就“眼红”了,出了新法规,严厉禁止出售仿包作为一个活了十多年都不知道派出所和公安局有什么区别的良好公民,我当然不能再铤而走险跟国家作对,立马停掉淘宝大业,恢复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涯。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我真正想说的是,职业倦怠跟感冒一样,每个人都很难避免,只是有些人很快就自动痊愈了,有些人为了痊愈,只能暂时逃离一下,然后再回来。更有可能的是,有些人的“一下”不小心就是一辈子了。
这些年来,科技文明的高速发展也为“橡皮人”这一群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前要是对爱人有意见,脸上表情肯定挂不住,起码你爱人看到你面无表情的时候不会觉得很恩爱,没准儿还会立马查你身上有没有唇印。但现在不同了,只要在网络上发出一个抱抱加鲜花的表情,便代表了无比恩爱。碰上“郎情妾意”的潜在情人,还能面无表情地送个香蕉的图案,没准儿可以换来一个浪漫的夜晚。当然,这就有些少儿不宜了。
喜欢看生化类美剧的同事肯定会经常看到这么一个群体:
他们面无表情,举止呆滞,行动缓慢,但却不断朝你涌来,只为了亲你一口如你所知,这个就是典型的丧尸,又称作行尸走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橡皮人”的升级版,其实在任何国家,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升级版,看到他们压抑后的爆发,比如说广州地铁抢位置以致咬掉对方耳朵的某老伯,或者是北京街头摔死婴儿的某中年人。
布拉特·皮特拍了一部电影叫作《僵尸世界大战》,里面的僵尸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原本缓慢的丧尸变得行动迅速,攻击力极强,让普通人防不胜防,继而导致众国将倾,世界趋于末日相比之下,对于现实生活中不断创新的“橡皮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防止被“咬”、被同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