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宗教音乐
49513200000018

第18章 道教音乐的现今风貌(1)

20世纪上半叶,由于我国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道教宫观均靠自传自养,宗教生活时断时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道教生活逐渐复苏并兴盛起来。由于派别不同,科仪音乐也有所区别。全真派和正一派虽在科仪音乐的使用上属于一个大的道乐体系,但是因各自的宗教生活和科仪活动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现将当今各名山、宫观以及不同地区的道教音乐,分别作一些介绍。

第一节主要宫观的道教音乐

一、北京白云观道乐

北京历代宗教活动极为繁盛,道教也是其中之一。据统计,京城各地遍布着近百处道教宫院,其中以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最为古老。

白云观被称为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全真祖师邱处机死后安葬在这里。白云观之前称为“天长观”,建于唐代开元年间。金代重新修建,改为“太极宫”。元代又改名为“长春宫”。直到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才定名为“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的渊源非常久远,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身的音乐体系。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所用的韵腔,属于全真正韵“十方韵”。近年来,监院黄信阳从浙江温州带来部分韵腔,经现住白云观的各方道长指点,成为规范的全真韵斋醮科仪音乐。目前整理记谱并录制了音像的有3套较完整的“十方韵”韵腔,加上玉皇忏部分韵腔,共170多首。

这些韵腔从音乐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器乐曲,在白云观十方韵中所用的器乐曲比较简单,只有作为早坛开始的《引子》和《太极韵》,以及晚坛、施食开始的《清虚韵》,还有在玉皇忏中作为起首和过门的《小开门》。二是过曲型韵腔,也就是在斋醮仪式中多次运用的短小韵腔,一般作为呼唤天尊或提示经文及下接韵腔内容而用,如《举天尊》和《提纲》等。三是咏唱型韵腔,这一类占斋醮仪式中的绝大部分,仪式的主要内容和讽诵经文的连接都是由这类韵腔担任。其腔调优美动听,极富歌唱性。这类韵腔在风格上也各有一些特色,有的保留了古代风韵,如《澄清韵》《步虚韵》等;有的具有明清小曲的风格,如《斗姥诰》《救苦宝诰》《三皈依》等;有的具有戏曲和说唱风格,如《叹文》《普召牒》等;有的是吸收民歌小调而成,“萨祖铁罐施食”中这类韵腔比较多,如《破都丰》《破地狱咒》《仰启咒》《五供养》等。

北京白云观在清代以前一直沿用“十方韵”,由于清末白云观方丈孟永才为了留住游方道士常住观内,曾把“十方韵”改为地方韵——“北京韵”,直到1947年白云观被查封。这北京韵腔随着老的道长故去或游方至别地,已无人会唱。后来在中国音乐研究所发现了曹安和先生抄录的王君仅记录的白云观住持安世林和白全一口授的经韵26首公尺谱抄本。这26首韵腔,有的与“十方韵”大体一致,如《步虚韵》《双吊挂》等;有的与“十方韵”同名异曲,如《救苦引》《梅花引》《三信礼》等;有的是“十方韵”中没有的,如《早奠茶》《晚奠茶》《北大赞》《南大赞》等。

白云观道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铛、镲、铃、锣、鼓、铙、钹、磬、提钟、木鱼等。韵腔有二胡两把、中胡、琵琶、阮、三弦各一把,笛子、笙、萧、唢呐各一支。

白云观道乐曲调优美动听,极富歌唱性。唱腔中句与句之间用曲调型的伴奏加以连接,使唱腔层次分明。曲调中增加较多的装饰音,速度缓慢,音乐比较庄严华丽。伴奏比较注重拉弦和弹拨乐器的运用,使音乐更加优雅而富丽。

二、沈阳太清宫道乐

沈阳太清宫是我国东北全真道最大的十方丛林,位于沈阳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最初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建立。最早的太清宫称为三教堂,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门寺庙。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官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本慈恩寺名三教堂”。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更名为“太清宫”。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郭守真下山访道,行至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拜龙门派七代紫气真人李常明为师,学会了山东崂山道教经韵音乐。

沈阳太清宫早期使用的韵腔是由崂山传入的”崂山韵”。后来,原为京剧演员的阚氏二兄弟,因久久不得志,放弃京剧事业,出家来到沈阳太清宫,他们重新为经文创制了新韵腔即“东北新韵”。从此,太清宫及东北各地道观都唱此新韵腔。“东北新韵”的韵腔共可分为有五类:大韵、小韵、走马韵、忏韵、诵经韵。

大韵(十三首),有《白鹤飞》《柳含烟》《三炷香》《三清赞》《三宝赞》《柳枝雨》《大五洒》《大骷髅》《鬼哭引》《三宫赞》《返魂香》《丰都山》《梅花引》。大韵结构庞大,在斋醮科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用于道教的早晚坛功课,做水陆道场和纪念节日等,用途十分广泛,几乎道教法事活动都可以运用。大韵节奏规整,除开头由领诵者散板起韵外,从头到尾都是一板三眼的慢速唱诵。

小韵(六首),有《小赞香》《吊挂》《腰吊挂》《六句赞》《天尊赞》《小道场》。小韵也主要用于早晚坛功课和纪念节日等活动中,都是阴韵。小韵也以一板三眼的节奏为主,但有的在结尾时有一板一眼和一板二眼的节拍,速度比大韵略快。它在“东北新韵”中的地位与作用仅次于大韵。

走马韵(十首),有《小骷髅》《忏悔文》《开坛》《六节赞》《信礼》《四句打》《五献》《十阵》《破十方狱》《万兵偈》。走马韵因节奏与速度形似走马而得名。它一般用中板速度开始,随后越来越快,法器重音均击在板上,因此走马韵也叫做“打头韵”。这十首走马韵除《忏悔文》用于拜忏之外,其他九首分别用于各种不同内容的道场活动中。

忏韵(二首),有《志心朝礼》和《三皈依》。忏韵用于初一、十五和纪念节日上殿朝拜,其旋律比较优美抒情,伴奏精巧。

诵经韵(七首),有《摇帝钟吟香偈》(道众称《举药子》),《太上三之灾罪水忏》《挂金锁》《三才及万物》《二十四灵》《律大文》《九幽拔罪大天尊》。诵经韵主要用于做道场时唱诵篇幅较长或速度较快的经文,它近似于“念白”的韵腔,节奏比较自由。

“东北新韵”的唱诵,以演唱为主,同时伴以鼓、截钟、磬、木鱼、铛、钹等法器。过去还曾用笙、管、笛、箫等乐器伴奏,但是近年来却很较少见。沈阳太清宫的“东北新韵”无论是音乐基本节奏形态、唱腔音调、旋法、调式,还是衬词、衬腔及演唱,都呈现出浓郁的东北地方民间音乐风格,与当地民歌“二人转”等有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三、苏州玄妙观道乐

苏州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改名为“玄妙观”。清初,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称“圆妙观”。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以玄妙观斋醮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它继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祷神”的传统,吸取了帝王庙堂仪典音乐、祀礼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地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活动十分繁盛。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科书和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妙乐》,至今仍是玄妙观从事斋醮法事的规范。此后,苏州涌现了不少著名乐师,他们或精于音律、善于编曲;或对乐器演奏技艺精湛;或在经韵吟唱方面造诣深厚,在道乐界有很大影响。

苏州道教音乐与斋醮法事的演道过程是浑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它根据法事内容的需要而演唱不同的规定乐曲,从而为醮坛营造不同的氛围。苏州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上的历史见证价值。其结构的完整、对比强烈、表现力多样丰富以及音乐语汇风格的民族性、典型性与统一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苏州道教音乐植根于吴文化的沃土之中,它除了具有道教音乐的共性外,还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苏州道教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声乐为道教的经韵,有旋律的为“韵腔”,包括“赞”、“颂”、“偈”、“诰”、“咒”、“符”等诸种形式。代表曲目有:《香赞》《经赞》《玉炉香》《飞神颂》《步虚歌》《朝咒》《送三宝》等。器乐曲按照器乐和演奏形式不同分为笛曲与吹打曲两类,演奏方式有“坐奏”、“行乐”等。笛曲的代表曲目有《清江引》《一封书》《柳摇金》等。这些笛曲根据科仪的需要,通常套以数件弦乐器或小件打击乐器合奏,变成了丝竹音乐式的演奏形式。吹打曲一般采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部分丝弦乐器合奏的形式。

玄妙观道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民间传统音乐“堂名”的优点,而“堂名”也向道教音乐学习,彼此互相促进。江南丝竹、昆曲、吴歌、苏州评弹也对苏州道教音乐也有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用的乐器、移植的曲调及演奏技巧等方面。

苏州道士属于正一派,素以吹、弹、打、写、念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能写能念的称为法师,能吹、弹、打的称为音和。法师和音和们,有的在宫观里为信众做法事,有的要自行外出谋生,每天上“茶会”接生意,俗称“奔赴应”。为了谋生,他们日夜苦练,下的工夫不亚于过去戏曲界的科班学习,人人都要学会多种乐器。只有在演唱、演奏方面具有高度水平,才有资格担任法事中的“高功”、“都讲”和乐班中的鼓手、司笛等较高的职务。苏州道教音乐就是这样在一代代道士的辛勤努力下,才渐渐臻于精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获得了“姑苏仙乐”的美誉。

四、西安八仙宫道乐

西安八仙宫是道教著名宫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又称八仙庵。八仙宫创建于宋代,相传钟离权曾在此处经过黄粱梦感悟吕洞宾而成仙,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于是在此建造宫观;又传说宋代此处地下经常能听见隐隐雷鸣声,人们于是建雷祖殿以镇之;后又传说有一位叫郑生的书生在雷祖殿休息,忽遇八位异人游唾于此,故而便有“八仙”到此之说。金元之际,全真道盛行,人们在此大兴土木,建置道观。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道士伍火然重修殿宇,并扩建东跨院,同时在庵内开坛放戒,将其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后又改为子孙庙。至清嘉庆丙寅年间(公元1806年)庵内主持董清奇募化集资,修葺殿堂,增建西跨院,开坛演戒,恢复道教全真十方丛林体制。同治年间(公元1856—1875年),庵内古柏古槐及部分殿堂遭火被毁;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西逃长安,曾驻跸庵内,因颇赏识那时的方丈李宗阳,故赏银千两,令他修建庙宇,并敕封为“西安东关清门万寿八仙宫”。

八仙宫内现存殿宇道舍均是仿明清风格而建。宫内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八仙殿、斗姥殿、吕祖殿、药王殿、丘祖殿及钟鼓楼等。主殿八仙殿,殿内正中供东华帝君,后两旁奉钟离权、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八位仙人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宫内院落雅洁,环境清幽,奇花异草飘香溢彩,古树名木参天蔽日。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是八仙宫传统的庙会门,届时,前来进香朝拜的善男信女及中外游客成千上万,殿内香火旺盛,磬声不绝。

近千年来,八仙宫保留和发扬了全真教派的道教文化,神奇、美妙的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西安八仙宫的道乐是声乐形式加上法器伴奏,没有器乐形式。声乐形式即经韵唱诵。代表曲目有《澄清韵》《举天尊》《中堂赞》《步虚韵》《慈尊赞》《三信礼》《五供养》《小救苦引》等等。西安八仙宫的道乐都是用闵智亭大师传谱的《全真正韵》,在唱诵方式、曲调旋律等方面,基本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