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邺城怪奇事件簿
4951500000321

第321章 混乱的朝代

埋头于各种资料中的简莘,渐渐有了些头绪,她坐在电脑面前,用右手的食指慢慢的敲击笔记本的触控区,这是她整理思路时的习惯性动作,随着她敲击的速度变快,简莘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在一旁观察的韩俪看到简莘的表情,就知道她的研究肯定有了进展,等到简莘合上笔记本,韩俪连忙问道:“怎么样了?有什么发现?”

简莘点点头说道:“有一点发现,发现了和这座地宫关联的人物还挺多的。”

简莘抱着笔记本电脑准备出去,韩俪知道她关心通讯的事情,连忙拉住她说道:“通讯还没有恢复,你别着急出去,和我讲讲有什么发现?”

简莘有些焦急的看着外面,韩俪指着自己的耳机说道:“我已经吩咐他们了,只有通讯恢复了,就和我汇报,我们就乖乖的在这里等着吧。”

两女休息的地方就是上次举行傩戏仪式的时候,高觉和简莘过夜的那个屋子,搭建了简单的网络之后,这里成了暂时的营地。

简莘将笔记本放回到桌子上,用手捋了一下头发,睁着一双闪亮的眼睛,对着韩俪说道:“好吧,俪俪姐,我来讲讲研究到的资料。”

韩俪做出洗耳恭听的表情,对于这座地宫,她也是很好奇的,更重要的是她关心进入地宫的程源,如果过了一天还不能联系上程源,韩俪就准备带队进入地宫了,现在了解一些地宫的信息,自然是有备无患的事情。

不过韩俪并不准备带简莘进入地宫,如果程源和高觉都失陷在地宫中,那这个地宫的危险程度就不是自己这些人能够应付的,韩俪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思,却不想要拖着简莘下水。

当然这时候还没到那么悲观的时候,韩俪露出倾听的表情,简莘也整理了一下思路,对着韩俪说道:“那俪俪姐,我就长话短说,你了解晋朝吗?”

韩俪皱起眉头,对于这个笼罩在历史迷雾中的朝代,韩俪的了解极其有限。晋朝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它的前后两个朝代都是大大的有名,而这个朝代却默默无闻,笼罩在浓厚的迷雾之中。

晋朝之前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时代,那是个谋臣如雨、猛将如云的时代,再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像三国那样吸引人,无数的英雄豪杰好像是商量好了的似的,扎堆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三国每一个国家中都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将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而晋朝后面的朝代,就是著名的隋朝,隋唐两代是封建王朝的高峰,这是国力鼎盛,万国来朝的光荣时代,可以这么说,隋唐时代的首都,就是世界的中心,当时的长安城,是全地球最为璀璨的城市,当时的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全世界第一。

但晋朝,确实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朝代,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不多,大部分人物都是悲剧人物,甚至这个朝代的皇帝,大部分中国人都说不出来,可见这个朝代的存在感之低。

就算是历史学界,对于晋朝的研究也很少,大部分历史学家更愿意研究资料丰富的明清,或者军事力量强大的隋唐,甚至是文化昌盛的宋代,对于晋朝这个朝代,史学家也是不愿意过多投注视线的。

就是这么一个存在感微弱的朝代,发生的离奇事件不计其数,这个朝代也是中国少有的分裂时代,中华大地战乱不休,这也为野心家提供了舞台。

简莘清了清嗓子,她的对于地宫的研究很分散,涉及到晋朝的几个关键人物,却不是三言两语能够介绍清楚的,所以她开头就询问韩俪,对于晋朝了解多少?

韩俪想了想说道:“我只知道‘八王之乱’和《世说新语》,还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其他的就不太知道了。”

简莘抬起头,颇感意外的看了看韩俪到:“俪俪姐知道的挺多的,这样就好,不用我多费口舌了。”

韩俪却摇了摇头说道:“你还是重头开始说吧,我也只是了解一些皮毛,《世说新语》也是大学时代读的,现在也忘记的差不多了。”

简莘点点头,她暂时放下了急躁的心,开始慢慢向韩俪讲解她查阅到的资料,简莘开始娓娓道来:

“晋朝的奠基人是三国时代的司马懿,但是晋朝的建立确实在他的儿孙手上完成的,这段历史和我们这座地宫关系不大,我就不详细说了,我就从西晋末年说起吧。”

韩俪点点头,简莘开始揭开晋朝的神秘面纱,她开始说道:“西晋东晋,西晋在前,东晋在后,至于为什么叫东西晋,那是因为西晋的首都是长安,而东晋的首都是我们邺城,一个在西一个在东,所以被称为东西晋。”

“西晋时代还是一个掌控全国的政权,到了东晋的时候,北面的国土被胡人的割据势力占据,是个偏安一隅的******,而西晋的衰败,就是从八王之乱开始的。”

“八王之乱的过程和复杂,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从曹魏手中夺取了政权,统一了三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司马炎吸取了曹魏灭亡的教训,大肆分封自己的族人,将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分到全国各处,成为诸侯藩王拱卫皇室。”

“等等,曹魏灭亡的教训是什么?”韩俪举手提问道。

简莘耐心的说道:“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吸取了汉朝诸侯王作乱的教训,对于皇族的控制很严格,也就是皇帝宗亲的权力很小,这保证了皇帝位置的稳固,但朝廷中有权臣谋逆的时候,皇室没有足够的反击力量。”

韩俪翻了翻白眼道:“这也太搞笑了,每个朝代就是在矫正前朝的错误,却又陷入到一个新的错误中去了。”

简莘点点头说道:“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矫枉一定过正,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是太左就是太右,很少有中间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