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49523200000027

第27章 荥阳会战鸿沟之盟(4)

“可是陛下派我带了20个人到英布那里去,我就实现了陛下使英布投降的计划,这是不是我的功劳呢?这也就可以表明,我的作用甚至是超过了5万步兵与5000骑兵。可是现在陛下却说我是‘腐儒’,并认为治天下用不着‘腐儒’,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随何的一席话把刘邦问得哑口无言,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英布投降刘邦对当时的战局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随何倒是完成了他的使命,可是英布作为九江王却太让刘邦失望了。

项羽根本就没有亲自去攻打英布,只是派出了他的大将龙且,而英布竟然输在龙且的手上。

英布兵败,与随何一起从小路来见汉王刘邦。一见面,刘邦就给英布一个大大的意外。作为一个诸侯王,英布拜见刘邦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刘邦的任何礼仪性的接待,相反的,刘邦又是坐在床上洗脚,只是对英布点了一点头就表示接见了。英布出来以后十分生气,觉得自己太没有面子,后悔不应该来投奔刘邦。但是到了今天的这个地步,他的部队已经被龙且打没有了,他本人又是在刘邦的军队中,他感到自己受了刘邦的侮辱,却无可奈何,他甚至是想到了要自杀。

可是当他来到刘邦为他准备下的住处的时候,英布又感到心花怒放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用具都应有尽有,而且在规格上都是与刘邦自己用的东西不相上下。在这里,英布又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诸侯王所应享受到的一切。他又开始暗自庆幸自己投奔刘邦这一步是走对了。

其实,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心理上彻底地收服英布。作为一个诸侯王,英布的军事才能并不算十分出众,这一点从他败给了项羽手下的将军龙且,刘邦就已经看出来了。同时,英布却对自己的诸侯王的身份念念不忘,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与刘邦一样,都是项羽所封的王。如果他的这种心理继续存在的话,他就不能为刘邦所用,而且会在一定的时间里,反叛刘邦,成为一个后患。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刘邦才精心地设计了上述的一切,让英布感到他是一个诸侯王,但是地位上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刘邦相比。

刘邦的计策见效了,从此,英布对刘邦一直是忠心耿耿。直到灭亡项羽以后。

英布的投降具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标志着刘邦与项羽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刘邦处于下风变成了项羽处于下风,同时,也标志着项羽分封18诸侯,建立天下新秩序的想法的彻底失败。到这个时候,18个诸侯已经有16个不复存在了。雍王章邯在刘邦的部队出陈仓后,兵败自杀。常山王张耳投降刘邦,后来被刘邦封为赵王,一直是刘邦的臣下了。代王歇受陈余的拥立,重新作了他的赵王,为感恩,他封陈余为代王,但是在与汉将韩信的作战中失败,陈余被杀,赵王歇被废。河南王申阳与殷王司马邛都是在与刘邦作战失败后投降了刘邦,又随同刘邦参加了彭城之战,刘邦兵败时,他们也死于乱军之中。西魏王豹叛刘邦自立,但是被汉将韩信所掳。辽东王韩广为燕王臧荼所杀。济北王田安与胶东王田市都是被田荣所杀,齐王田都被田荣所逐,虽然项羽打败了田荣,但是现在还有一个田横让他收拾不下来,三齐的土地仍旧不在项羽的控制之下。韩王成是项羽自己杀的,他另立了一个韩王郑昌,也是在兵败以后投降了刘邦。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都是最早投降刘邦的人,他们的封地早就是刘邦的地盘了。英布这一降汉,18诸侯中,除去与项羽作对的刘邦以外,就只有衡山王吴芮与临江王共敖这两个不足轻重的人物了。

项羽设计的天下格局只是在形式上存在了几天。而后就是连续的战争。

到现在,天下的新格局已经形成,那就是刘邦与项羽两大势力集团的东西分立。

项羽十分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他想要灭掉刘邦的势力将天下统一。

刘邦也想统一。

这不是一个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到需要双方实力来说话的时候了。

6新的战场形势

彭城一战虽然使项羽在军事上暂时地占了上风,但是他却并没有意识到,战争决不是短时期内可以结束的。他也并没有做长期作战的打算。

刘邦虽然是在彭城败得极惨,但是在损失的大量人马中,并不完全是他-

刘邦的部队,各诸侯的人马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刘邦的军事核心力量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军事重镇荥阳还是在汉军的手中。田横虽然表面上表示投降,但是谁都明白,一旦局势变化,他马上就会重新叛楚,这对项羽来说,也始终是一个隐患。更有一个彭越,占据着梁地,早就与田氏齐国联合反楚,他的力量虽然不太大,但是也足够扰乱项羽的后方了,何况梁地还与西楚较近。另外,英布的叛楚也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刘邦是准备长期作战的了,他的后方留守官萧何也确实是一个十分能干的人。他不但能够保护汉中——刘邦的大后方太平无事,他还总是有办法把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汉中运到刘邦的部队中,而且他还总是在刘邦吃了败仗,感到兵力不足的时候,有办法从关中招募到新兵,成批成批地送到刘邦的前线上参战。在这一点上,项羽确实是无法与刘邦相比。

也正是因为萧何在楚汉战争中所起到的这种特殊作用,后来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首先封他为侯,食邑8000户。当那些没有得到刘邦加封的大将们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萧何无战功,不应该封侯时,刘邦甚至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打猎吗?虽然捕获猎物的是放出去的狗,但是指挥狗的却是人。你们身经百战,与萧何一样有功,但同是一个功字却有区别,你们只可以称为‘功狗’,而萧何是‘功人’。”

项羽的身边没有一个“功人”。

项羽本人对当时战局的分析却是过于乐观了。虽然英布的投降使项羽非常生气,但是龙且马上就把英布的力量击溃,这也使项羽对刘邦的实力更加看不起。项羽在田横表示臣服以后认为,只要他能够打败刘邦,天下就可以重新平定下来,他所设计的天下格局就可以成为事实了。所以,当项羽在彭城打败了刘邦的部队以后,他的部队就开始了对刘邦的穷追猛打。项羽的子弟兵发挥出其他部队难以想象的威力,他们不但是以3万之师击破了刘邦的56万之众,还一路追杀,逼得刘邦与他的部队缓不过气来。

公元前205年的年底,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击败楚军的一支偏师,使楚军的前进停了下来。

楚军与汉军第一次在荥阳对峙。

刘邦终于缓出了一口气,他首先要对付的不是项羽,而是背叛他的魏王豹。刘邦先是派出了说客劝说魏王重新回到汉王的阵营中来,刘邦希望尽可能地不动用武力就可以解决问题。

魏王豹的答复是:“人生在世,不过是像太阳的影子在墙上运行那么一段短短的时间。刘邦不单是傲慢,而且骂起诸侯王与他自己的臣下来,就像是骂他自己的奴隶一样。他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上下尊卑所应有的礼节,我再也不希望见到他。”

刘邦派出的说客没有起到作用,于是他派出韩信的部队去进攻魏王豹。

韩信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打败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把魏王本人也生擒了回来,送到荥阳刘邦的军前,请刘邦亲自发落。刘邦没有杀魏王豹。——像这样的无用之人,不杀他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危害,杀了他反而会让人说自己不够宽宏大量。刘邦当然乐意作一个顺水人情。

就在刘邦收买人心的时候,项羽却办了一件大失人心的事。

韩信临出兵时,就预料到楚军会在汉军主力大举进攻魏王时向荥阳进军。他向刘邦推荐了一个人,这就是王陵。韩信认为,荥阳有王镇守,应该是万无一失的了。项羽在进攻荥阳时也确实感到了王陵将军不好对付,他听说王陵是大孝子,就派人把他的老母亲从他的家乡抓到军中,让她写信劝陵投降项羽。结果是老太太在楚军中自杀而死。为的是让儿子可以心无二志地扶保刘邦。项羽白白地费了一番的心血,没有边到预期的目的不说,还落了一个恶名。

收复魏地以后,韩信提出一个新的作战方案:由汉王引一部分人马沿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装成汉军的主力部队,将项羽的主力吸引在那里。韩信自己则率主力部队从魏地出发,进攻赵地,在夺取赵地以后进攻燕地与齐地,如果他能够实现这一方案,北方的魏、赵、燕、齐都被汉军占领的话,汉王至少可以与项羽平分天下了。也就是说,首先是使刘邦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多出这几个地区作为汉军的基地,军需、兵源都会更加充足,打胜的把握也就相应地加强了。

刘邦对这一方案表示支持,他派出张耳作韩信的助手,并给韩信的部队增兵。了韩信的战绩刘邦与他的臣下的目标十分明确。与他们争天下的只是项羽。他们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项羽当初分封18诸侯时所设计出的天下格局完全打乱,第二步才是建立新的天下格局,——形成东西两大集团,刘邦与项羽平分天下。至于打败项羽,建立刘邦的一统天下,那只是第三步。现在,就是处于第一步的行动中。刘邦要做的是,不管诸侯是不是与他刘邦为敌,只要是有碍于他形成两大势力范同的,就一律加以消灭。

赵国首当其冲。

本来,赵国也是参加了刘邦组织的彭城之战的。但那时赵国就向刘邦提出了条件,要刘邦杀了逃到他那里的张耳。刘邦对这个问题采取了欺骗的方式,骗得赵国出兵帮助他,实际上他并没有杀张耳。这个消息走漏以后,赵国君臣就都与刘邦反目成仇了。他们既不想帮助项羽,又不想与刘邦联盟,依他们的实力却又不足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战争中,既没有实力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赵国的灾难就要到了。

刘邦自出关中以来,他的势力一直是有所发展的。但是他目前的向东扩张,在南方受到来自项羽的压力,不得不停下来。而在北方,他的势力已经发展到赵国的国境边,不进攻赵国,他也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了。

韩信首先是进攻陈余的封地代,以剪除赵国的羽翼。韩信很轻松地就拿下了代地,生擒了代陈余治理代地的夏说与阏与两位将军。

赵国君臣似乎也认识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他们出动了20万部队,在井陉关依险设防。

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刚刚渡河平定了魏地,俘虏了魏王豹,打下了代,生擒夏说。又有张耳作他的副手。他的部队远离他的国家,一定是勇猛善战的,况且在没有后路的情况下,将士们也一定是全力作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与他们死拚。但是他们远离自己的根据地,粮食供应一定成问题。井陉关地势十分狭窄,数百里的山路中,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也不能列成阵势。在这种地形中行军,韩信一定会把粮食辎重放在部队的后部。如果可以给我3万精兵,从小路出发,去抢他们的辎重,一定可以成功。将军在这里依山势修好防御工事,不与敌人交战。让他们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我再引兵绝了他们的后路,坚壁清野,让他们得不到粮食。这样一来,不到10天,韩信与张耳的人头就可以送到将军面前了。希望将军能用我的计策,不然的话,我们极有可能会被韩信打败,就是将军自己也难免成为韩信的俘虏了。”

陈余是一个文人,他总是讲什么义兵,作战不愿意使用诈谋。听了李左车的建议,他不是从仁义的角度讲他的心里话,而是从军事的角度讲了一番道理,否定了李左车的建议。

陈余说:“我见到兵书上说过:‘自己的兵力是敌人的10倍,就要想办法包围敌人;自己的部队是敌人的1倍,就要主动与敌人作战。’现在,韩信虽然是号称有几万人马,实际上不过是只有几千人。况且他的部队远路而来,连续作战,也都是很疲劳的了。对于这样的敌人我们还避开他,不肯与他正面作战,那么以后有比他们更强大的敌人来了又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不出战,诸侯也会笑我们,认为我们胆小怕事,以后谁都敢来欺负我们了。”

韩信打听到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谋,十分高兴,大胆进兵到井陉口。

井陉一战,韩信大败赵军,随后,韩信十分迅速地平定了赵地。

井陉战胜后,韩信下令不准伤害李左车,有人能把他生擒送来,赏赐千斤黄金。

当李左车被押到韩信的面前时,韩信亲自为他松绑,以对老师的礼节对待他。并问他:“我下一步准备向北进攻燕国,向东进攻齐国,怎么做才可以成功呢?”

李左车不肯说,他婉言谢绝了:“我听人说过这样的话:‘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同之臣,不可图存。’我现在不过是一个战败被俘的人,有什么资格与将军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呢?”

韩信很诚恳地说:“我也听人说过,从前有一个名叫百里奚的人,开始他住在虞同,但是虞国灭亡了;后来他到了秦圉,秦同却因此而成为天下的霸主。并不是说百里奚这个人在虞国的时候就是愚人而他到了秦国以后就变得聪明了,而事情的原因在于当权的人是不是听信他的建议,是不是肯于任用他。如果陈余肯于用您的计谋,那现在成为俘虏的就是我韩信了,因为他不肯用您的计谋,所以现在我才能坐在这里向您请教。我是诚心向您求教,希望您不要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