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近90年的辉煌历史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北伐战争就是其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在此次北伐战争之前,孙中山还领导了两次北伐。本书所指的北伐战争,特指1926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北伐战争的政治前提。
(一)共产国际与国共合作
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多次派代表来到中国,这些代表来华后,帮助中国共产党确定了联合战线的思想,并与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及其他国民党要人多次会谈,表达了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关心,也体现了共产国际希望国共两党由对立转向合作的愿望。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属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与共产国际联系紧密,所以,这些国际代表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他们与国民党的会谈,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早期谈判,并通过谈判走向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大政党,即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两党在政治关系上是对立的。有些国民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由一些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一知半解的年轻学生组成的“青年中国共产党”,其所信奉的主张是“反对政府、反对私有制和宗教等破坏中国社会制度的理论”,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共产党就是“洪水猛兽”。有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认为南方的国民党与北方的各党各派是“一丘之貉”,“既无政党之精神,亦无团体的组织”。在一些中国共产党人眼中,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毫无区别,实不能与之为伍,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便决定不与他们建立任何关系。当国共两党成员还在互相敌视、互相攻击的时候,历史性的变化却悄然发生了。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根据列宁联合战线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战略决策,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1.说服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早期就投身革命运动;先后组建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先后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革命主张;先后组织发动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以及讨伐陈炯明等革命运动。1917年至1925年间,为了维护共和体制,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南北统一,孙中山曾3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1917年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21年被选为非常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1923年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这既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的顶峰,又成为第一次大革命的根据地。
(1)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执委、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正式代表,在促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过程中,作了大量工作。
1921年12月23日,经李大钊介绍,马林由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陪同,在桂林与孙中山会见。马林在桂林整整呆了9天,与孙中山就国共合作的问题进行了3次会谈。
马林通过前一阶段对国民党情况的调查以及与孙中山的会谈,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国民党。在他看来,国民党自成立以来,历经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5个阶段,历经了清末、民国初年、北洋3个时期,虽说成立将近30年,可党不像党,没有举行过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也没有正常的中央组织机构,更没有日常基层组织活动,这必然导致严重缺乏战斗力。马林认为,国民党自发动秘密反清武装起义到反袁护法,虽经过无数次的斗争却多以失败告终,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民党本身的组织建设没有搞好,另外,国民党没有自己的军队,一直靠借用军阀军队或雇用军阀军队作战,这是战斗力缺乏的主要原因。鉴于此种情况,马林诚恳地向孙中山提出3条建议:一是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工农大众;二是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的基础;三是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以尽快掀起革命的高潮。孙中山很佩服马林的见解,深感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是在真诚地帮助他,解决了他一直探索而又理不出头绪的问题。于是同意马上与苏俄建立非正式的外交联系,并愿意派一个最能干的人作代表去莫斯科。但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孙中山还犹豫不定,只是表示“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其他有关合作办法,得慢慢实行”。这说明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及新成立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还缺乏充分了解和足够信任。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在马林的极力推荐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组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期间,对中国革命十分关心的列宁抱病接见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张国焘和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及工人代表邓培。他关心地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表达了他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希望。
(2)国际代表达林
为了促成国共两党的尽快合作,1922年3月,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到达上海,随即被莫斯科任命为苏俄政府全权代表同孙中山谈判。1922年4月27日,达林由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张太雷陪同,在广州会见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经过上次与马林会谈,已深深认识到革命党建立自己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关心苏俄红军的建制和它的组织、教育情况。达林向孙中山作了详细介绍,并坦诚地指出孙中山手下现有的军队不能担负起革命的重任,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像列宁组建苏俄红军那样组建一支革命的军队。
随后,达林十分热心地提到国共合作的问题。这时的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比以前增多了,也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的好感,因此一扫过去的犹豫态度,表示愿意联合中国共产党,但在联合的形式上,他反对国共两党平行合作。对此,达林告诉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保持独立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他认为:“这样加入国民党就是反帝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但即使是这样一种合作形式,孙中山也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以何种形式合作是反帝联合战线的具体问题,可待以后逐步解决。
(3)共产国际代表越飞
1922年8月间,和马林一同从莫斯科来到中国的还有一位当时苏俄的著名人物越飞。1922年11月5日,孙中山派张继携他的亲笔信去北京拜访越飞,商谈他要和越飞晤谈的问题。1923年1月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由于马林、张继等人的斡旋,终于促成了孙中山与越飞的直接会晤。1923年1月16日,共产国际正式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越飞随即从北京到上海会见孙中山。他们接连进行了多次会谈,李大钊、宋庆龄等也参加了会谈,进一步商讨了改组国民党与建立革命军队以及苏联政府与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等问题。虽然越飞初来中国时考虑过“联吴”与“联孙”并存的策略,但由于“二七”惨案发生,吴佩孚杀害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京汉铁路大罢工使共产国际远东局“联吴”的幻想彻底破灭。与此同时,越飞与孙中山的会谈达成了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1923年1月26日越飞和孙中山公开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这是孙中山联俄的重要文件,它标志着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最后确定,标志着苏联在外交上公开与中国北洋政府翻脸,支持孙中山的南方革命政府,也反映出孙中山丢掉了对美、英等帝国主义的幻想,结盟于苏联。孙中山由于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决定重建广州革命政权。随即发电讨伐陈炯明。陈炯明(1878-1933年),粤系军阀,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后,陈炯明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但陈炯明主张并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1922年4月,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暗中从事抵制北伐、破坏统一的行动,1922年6月指使所部叛变,包围孙中山的总统府和粤秀楼,意欲把孙中山赶出广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1923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任命粤军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为了表明主要的军事目标是讨伐陈炯明,孙中山把北伐军改名为“东路讨贼军”),又联络了驻留广西的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和梧州及西江的部分粤军组成了西路讨贼军,发动了对陈炯明的进攻。由于粤军一、三师的起义响应,陈家军土崩瓦解,迅速溃退,陈炯明被逐出广州,退往惠州。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回到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与北洋政府对抗的政权,他被推举为陆海军大元帅,重新成立了大元帅府(前两次是1917年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21年被选为非常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广州革命政权重建后,孙中山继续积极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4月1日,他指令正式恢复国民党广东支部。
(4)苏联驻广州常设代表鲍罗廷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加快了“以俄为师”的步伐。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出了他认为最能干的人——以蒋介石为首,由李章达、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并洽谈苏联进一步援助问题。同时,孙中山还邀请苏联的政治、军事顾问来广州帮助他进行革命工作。1923年10月6日,苏联政府应邀派出的驻广州常设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被孙中山聘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具体帮助国民党改组。
(5)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在鲍罗廷之后,苏联给孙中山派来的是以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将军为首的军事顾问。布柳赫尔将军在苏联号称“远东军魂”,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一颗将星,曾创造了指挥一个步兵师打垮装备有大量坦克、装甲车的白匪一个军的奇迹。由于当时的苏联不愿与敌视它的英、美帝国主义正面冲突,便让布柳赫尔等人以“流亡白俄”身份赴广州。为隐匿行踪,布柳赫尔还借用了妻子的姓氏,化名“加伦”,后来加伦的威名伴随这位传奇将军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加伦来到广州后,被孙中山聘请为他的首席军事顾问。
1923年10月16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负责办理改组事宜。作为孙中山好朋友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事实上已经成为孙中山的顾问。10月25日,国民党组成有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等加入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全面负责改组工作。1924年1月4日至30日,国民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院的礼堂举行,此次大会标志国共合作的实现。
2.说服中国共产党
1921年马林经过仔细的调查,他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共产党可以联合的革命党。于是向陈独秀提出,中国共产党应放弃排斥国民党的态度,并让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国民党,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
1922年4月,在上海的马林在达林与孙中山会谈后即赶赴北京,与当时苏俄政府驻北京公使派克斯商量,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具体建议。
在马林的建议下,1922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杭州召开会议,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毛泽东等与马林出席,在马林的主持与影响下,在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4月23日,马林离开上海,于7月中旬回到莫斯科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