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暴风雪》中写了在荒野遇雪的情景:暴风雪越来越猛烈,天开始上冻了,人的鼻子和面颊冻得更厉害了,凛冽的空气更加频繁地灌进皮外套里,需要把衣服裹得更紧些。雪橇有时在光溜溜的冰面上辘辘滚过,因为地上的雪都被风刮走了。我仿佛觉得有一种强烈的光照耀着雪白的原野,地平线大大开阔了,又低又黑的天幕忽然消失了,四面八方只看见落雪形成的一条条白色斜线。在荒野里,风执拗地把一切都往一个方向吹。右边,左边,到处都是白茫茫、灰糊糊的。我的眼睛想找到一样新鲜的东西,但是找不到:没有一个路标,没有一堆干草,没有一堵篱笆,什么也看不见,到处是一片白雪。风似乎开始在改变方向了;一会儿迎面吹来,吹得雪花糊住了眼睛;一会儿从旁边讨厌地把大衣领子翻到头上,嘲弄地拿它抚摩着我的脸;一会儿又从后面通过什么窟窿呼呼地吹着。当我翻身想把身子裹得更严密一些时,落在领子上和帽子上的雪就从脖子里滑进去,冷得我发抖。
这里,列夫·托尔斯泰写了风助雪威的情况:先是风执拗地把一切都往一个方向吹,后来,风改变了方向,一会儿迎面吹来,一会儿从旁边、后面吹来。他还写了这场荒野所遇的暴风雪之大:四面八方只看见“一条条白色斜线”,飞雪遮住了天空,“到处是一片雪白。”
5.其他与雪有关的诗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咏雪
宋·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第二节雪的成语故事和谚语民谣
1.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着名学者程颢门下。就在程颢死后,杨时又到了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那时,杨时正值四十多岁,可谓学富五车,但他仍谦虚谨慎,一心向学,不骄傲,不烦躁,尊敬师长,敬爱朋友,深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某天,杨时与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同时请求学问,却正好遇上老师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在门口,等着老师醒来。没过多久,天便飘起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然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自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看好杨时,并更加用心地发传授学问,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后来,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被世人称为“龟山先生”。
于是,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形容那些诚心专志求学师门、尊师重道的学子。
2.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包括两个历史典故,“囊萤”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车胤自小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一个夏夜,他正在屋外潜心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有许多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于是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
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里,兴奋之余便找来了白绢,随手扎成一个小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不出所料,可以当灯使用。有了这样的灯,车胤每天苦心学习,坚持不懈苦读,学识越来越丰富。
此外,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家贫而无法挑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入睡,但是他认为这样只会虚度光阴。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夜半时分,寒气逼人,让孙康在睡梦中惊醒,但他意外地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这才发现那是雪映射出的微光。于是他倦意全无,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读书机会。他马上翻身起床,拿出书卷,来到屋外。白茫茫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亮堂多了。
孙康已经顾不上寒冷,马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或是搓搓手。从此以后,孙康每逢下雪的夜晚,他都会抓住读书的好机会,专心致志地读书。正是凭着他的这种学习精神,才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入朝为官,成为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3.啮雪吞毡
这个成语典故来自《汉书·苏武传》,是说守节牧羊的苏武为坚持民族气节誓不屈服匈奴,而甘愿在冰天雪地中过艰难困苦的生活。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因汉朝降将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把他幽禁在大窖里。苏武靠啮雪餐毡活命,坚决不投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直到19年后才回到汉朝的国都长安,被封为关内侯。
4.与雪有关的气象谚语
(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这句古谚语的意思是说,中秋夜如果天空云多的话,那么来年元宵夜就会有降雪。
(2)雪打高山,霜打平地。
不论在高山还是在平地,雪和霜都会出现。在冬季阴天时,高山的气温一般低于平地,风速也较大,因而雪下到高山不易融化,高山上的雪一般厚于平地。雪融化时,自然是平地上的雪先融化完。
由于高山的海拔高于平地,太阳光首先照在高山上,又因霜量毕竟有限,所以高山的霜先消失掉。但是在山的背阴坡并不如此。因而有“雪打高山,霜打平地”的说法。
(3)夹雨夹雪,无休无歇。
雨和雪,都是空中降水,但是它们降地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不同。
雪成时,温度必在0℃以下。大多的雨,是雪下降到半空再融化成的。
现在下雪又下雨,表示空中冷暖气流激荡无常,因此,天气还是不得转晴的。
(4)雪后易晴。
雪下在每次寒潮来临之时,也就是在冷锋上。这是在气旋的尾部,反气旋的前部。所以雪天之后,再来的是反气旋天气,于是天气转晴。
5.与雪有关的民谣
小雪、大雪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将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农谚和民谣。
(1)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2)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沙换土,冻死害虫。
(3)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是流传在广东地区的一句民谣,但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恰是在说农活儿多,因为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而到了大雪节气,田里已经收割完毕,空空如也了,这也意在警示人们要勤于劳作。)(4)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腊月里三白雨树挂,庄户人家说大话。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
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数不胜数的谚语农谣,这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此仅介绍几则以供大家参考,其余的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