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杨虎城离开西安,到了三原。十七路军在西安的部队也全部撤到三原。中共中央在“二二事件”发生后,十分关心周恩来、博古的安全,致电要他们在紧急时立即移至三原。但周恩来很清楚:环境越危险,他就越不能离开西安。如果离开,正在建立的红军联络处就难以在西安存在,红军就难以在关中立足,国共正式谈判也难以进行。因此,他将大部分工作人员撤出了西安,要博古、叶剑英、李克农、刘鼎等转移到三原。他自己仍然坚持留在西安,并在七贤庄一号公开建立红军办事处。
当时西安的局面十分混乱,顾祝同率领的中央军即将开入西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周恩来从容镇静地留在西安,这个事实本身最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国内和平、反对内战的,表明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诚意,表明共产党要求一致抗日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月8日,中央军一个师和平开入西安。“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也在第二天到西安。国民党的政工特务在大街上张贴反动标语,宣传“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攻击西安事变。周恩来毅然去见顾祝同,严词质问:这些标语是谁贴的?想要干什么?迫使顾祝同不得不立即找来政训处长贺衷寒,当面“申斥”,并下令立即取消这些标语。第二天,满街的反动标语全部洗刷干净。14日,杨虎城也回到西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10年内战,形成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国共合作的新时期。它成为历史转折中的重要关键。在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这次事变后,周恩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极端复杂而紧张的历史时刻来到西安,一直置身于这个巨大风暴的中心。在充满惊涛骇浪的险恶环境里,他临危不惧,沉着机智,忘我工作,力挽狂澜,表现出对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也显示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卓越才能。亲身参与这次事变的罗瑞卿、吕正操、王炳南这样评价:当时如果“没有周恩来同志在西安,毛主席、党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就很难得到贯彻,内战可能再起,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初步胜利就无法巩固。周恩来同志为党的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公允的。
(三)尾声:半个多世纪的幽禁
张学良在大陆的幽禁生涯中,不管到了哪里,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至少要设立三道防线。具体部署是:第一道防线由特务队担负,他们有30多人,全是经过挑选的军统特工人员。下分4个小组,组有组长,队有队长、队副,采取日夜轮流值班制度。队长一职,长时间由刘乙光担任;副队长则常常变换。第二道防线是一个连的武装宪兵,他们的职责是负责“招待所”的门卫和驻地四周的警戒。对张学良的住所和他有限的活动范围的防范是以“临战”的状态对待的;住的时间较长的地方,还要修工事,甚至安铁丝网、筑碉堡……在第二道防线内,张学良可以得到有限的“自由”,但不能越过划定的范围,外人也不允许靠近这个特殊地区。
第三道防线,一般是在住的时间较长的地方实施。这便是派遣特务去充当囚禁张学良所在地区的地方官员,如县长、乡长、保警队副之类,以利于军政配合,使防范更加严密。他们还指派特务参与地方上的通讯联络工作,控制电台,掌握各种机密,以作为与军统局随时进行联络之工具。
如此层层设防,犹嫌不足,还要他“好好读书”、“学习修养”。在雪窦山囚禁时,曾特地安排了一位浙江籍的前清老进士,天天上山摇头晃脑地为他“上课”,讲解四书五经,论说三纲五常。后来,张学良实在不愿再学,陪他听课的特务也如坐针毡,不知所云,都巴不得早点“下课”、“结业”。这位老先生还算明智,看到学生如此不愿听课,来了个一去不复返,这才算把张学良“解放”了。
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张学良注意力全集中到抗日上来,并一改过去在房间里吃饭的习惯,特地到餐厅就餐,以增加与外界的接触。在与人谈话时,他激动地说:“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就是狠狠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以雪国耻。现在这一天终于被我等到了,以后即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
但是,张学良的愿望未能实现,等待他的仍然是无限期的幽禁。
从1936年底张学良亲自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后,张学良便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活。起初,出于战事和安全的需要,张学良的囚住地点一直变换不定:
1937年初,张学良被囚禁在奉化溪口的雪窦山;1938年秋,又迁徙贵州修文县;
1946年11月,张学良被骗解到台湾新竹井上温泉;1949年,搬至台北近郊的阳明山。
1961年秋,当张学良被“解禁”后,在台湾北投新建了一座小别墅。在这5次幽禁地点的变换中,前3次都是蒋介石一手安排策划的,后两次却是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精心选定的。如果说前3次囚住地点的选定出自蒋介石便于“严加管束”和“必须高度安全”的目的;那么后两次,蒋经国为张学良选定住址似乎更多地是出于对张学良的友情、敬慕和爱戴。蒋介石退踞台湾后,蒋经国接管“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之职,长期负责“管束”张学良的保安处也归于蒋经国管辖之下。蒋经国对张学良早有所闻,又敬慕已久,他考虑良久,决定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从新竹井上温泉迁出,选定了台北北郊的阳明山。
蒋经国选中阳明山让张学良夫妇落户,内心还有另外的打算。一旦张学良从井上迁到这里,也就为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相晤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他与张学良至诚交往的真意。
张学良表示非常满意,认为在此生活对修身养性、研读学问大有好处。但是在商议住所地点时,他竟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半山腰阳明公墓边的几间平房,他说:“我这个人,这些年寂寞惯了,在热闹的地方呆着,反而不舒服。明朝末年有一个人,他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他就住在墓地里。我很喜欢他作的一副对联:‘妻何聪明夫何贵,人何寥落鬼何多。’既然人人都要死去,谁也跑不了这一关,我在公墓居住又有何妨。”
张学良认为,住在这里很好,因为公墓里埋着的一些人他认识,有的还是他的朋友。以后也还会有朋友埋到这里,他可以经常去拜访他们。对于张学良的这个选择,蒋经国自然不会同意,不管张学良怎样解释,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朋友住在公墓里。最终,他在阳明山庄附近,选中了一幢别墅送给了张学良。
在漫长的幽禁中,张学良忧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摧残,无所寄托,就阅读书报。据当年曾经担任过看守张学良的“警卫”人员回忆,在囚系中张学良是爱读书的,赵四小姐也爱在房间里看书,每次搬迁,光是书籍,就有好几箱子。
张学良由于长期离群索居,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实在单调寂寞,他尽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如他除了读书外,也注意锻炼身体。他喜欢登山、散步,有时也爱打网球。后来年岁大了,跑不动了,则又喜欢起养花来,特别喜欢养君子兰。
1947年2月28日,军警取缔香烟贩发生枪击伤亡事件,引燃对国民党政府和接管部队不满的台湾本省人的怒火,酿成大暴动,杀害外省人,蒋介石则调大陆部队展开全岛血腥镇压,是为“二二八事件”。那场动乱,也使到幽居在山里的张学良夫妇完全失去食物供应。在一部关于他生平的纪录片中,张学良说,当时他被关在一个山区里,是高山族人(原住民)的番薯救了他的命,没有那些番薯他“就饿死了”。纪录片旁白说,看管张学良的特务队长刘乙光曾接到命令,只要有暴徒来要劫走张学良,就把张学良杀掉。
张学良曾作诗自勉:“不怕死,不爱钱,丈夫从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