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中原大血拼淮海战役
49533100000004

第4章 总前敌委员会成立

10月27日,军委致电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

电文列举了以下6种情况:(1)黄百韬兵团8个师,在我军接近时,可能由比较分散配置利于分割围歼的状态改变为比较收缩、靠拢、难于分割围歼的状态。(2)黄兵团在几个师被歼后,有几个师因其集结在一起使我难于最后歼灭。(3)李弥两个军靠在一起,可能使我无法控制运河,如我从台儿庄向宿羊山方向之部队动作不得力,该八、九两军可能全部加入运河车站及其以东和黄百韬靠近,妨碍我全歼黄百韬。(4)如果从临城向韩庄、贾汪、柳泉攻击之部队不得力,不能吸引邱清泉一个军左右去对付该方面,又如果你们派向丰县、砀山方向攻击之部队动作不积极,不能吸引邱清泉一部留在该处,则邱部可能以一个军或超过一个军的兵力进至大许家、碾庄之线联接李弥,使李弥能积极增援黄兵团。(5)陈、邓率11个旅11月4日进至涡阳、永城、亳州3县中间地区,争取打孙元良并威胁徐、蚌,可能吸引邱清泉一个军及孙元良全部去对付他们。但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6)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以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在研究部署时须加注意。

10月28日,粟裕、谭震林等将淮海战役的计划和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在对淮海战役计划和部署经过仔细研究后,中央军委复电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施行。只有一点,分为虞、齐两晚发起作战,是否有使黄兵团闻声警觉于齐日白天你们尚未接近该敌时迅速收缩集结之虞,似不如同时于虞晚或齐晚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军委复电还指出:此役胜利建筑在两个条件上面,即:“(1)使黄、李、邱3个兵团及3个兵团中之各军互相不能增援,要达到这一点,除华野全军照原定部署外,陈、邓方面亦请于虞日或齐日同时动作。(2)

使黄兵团各军没有收缩集结之时间,要达到这一点,就应当在同一个晚上动作,不要在两个晚上先后动作。”

电报最后强调:“此战打得好,可能歼灭黄兵团八个师,李兵团两个师,冯治安两至三个师,接着不久并可能歼灭东海及两淮之敌,则长江以北之战局便可展开,那时即使蒋介石将锦西、葫芦岛、营口等处之敌全部南调,亦只能布防于长江沿岸,于大局无补。故望你们精心组织这一伟大的战役。”

11月1日,中央军委根据粟裕的建议,命令“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5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部解放。

7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依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按照原定部署直出新安镇两侧及台儿庄、贾汪、邳县、炮车;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继续在徐州以西地区求歼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尔后两大野战军即可直逼徐蚌线。并指出:“第一仗估计需要10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包括四十四军),李弥一个至两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刘汝明六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以上共计21至22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人民解放军参加淮海战役的兵力总计60万人,有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l个特种兵纵队,约36万人;中原野战军7个步兵纵队,约15万人,以及能够就近参战的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

从兵力上看,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虽然在数量上略占优势,但解放军连战皆捷,士气旺盛,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战胜徐州国民党刘峙集团的信心。部队经过两忆三查,阶级觉悟大大提高,经过反对无组织无纪律的教育,大大加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全军思想统一,指挥统一。华东、华北两解放区已完全连成一片,中原解放区已臻巩固,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力,基本上有了保障。因此,华东、中原解放军已具备了歼灭刘峙集团的必要条件。

11月9日,刘伯承到达拓城县,与陈毅、邓小平会合。

7天后,中央军委鉴于战局迅速发展,战役规模日渐扩大,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3个月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

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领导战区支前工作与有关后勤保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组成。刘、陈、邓3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战役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这对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方针,实现歼灭国民党徐州刘峙集团的决心,具有决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