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闲情艺致
49541500000011

第11章 艺术是针对不安而创造的

记一位年轻80后画家

初见王岱山的作品,是在一次艺术博览会上。被其小幅描绘日常生活的油画所吸引--在一个“符号化”思维套路、观念艺术被大肆侵略的中国艺术市场里,很容易形成感官疲劳,而这琐屑、私密、平淡无奇的画面,却轻易触动了我的某些神经末梢。向工作人员一打听方知画家是80后。

美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过:“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王岱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视觉素材,通过选择、分离、掺和等方法,使之进入一个更为自由、非预定性的氛围,在这种文学叙事性的混合体中,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日益强烈的时代特征。我们不得不跟随他的方式,观看这个似乎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的世界。也意欲让人在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恢复感受力,对日常事物保持新鲜的惊奇感。

悉心观察他的好些作品,特别像情绪涌动下的摄影作品。但又与摄影的聚焦与叙事相反,他笔下的场景弥散着梦幻、迷离的气息,叙事性大大减弱,人物也很少出现正脸。画中人物的眼神投向画面之外,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思绪交错更迭,外加上光与影的运用为画面增添了隐晦之感,作品呈现出一个个深沉与静谧的世界。

我特别喜欢《日记》系列,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接近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而是表达个人对形象的一种特殊感受。走廊、墙角、马桶、粉盒……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识别,但是这些熟悉事物却使我们有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唤醒我们用别样的目光看待日常,并且迫使我们超越已有的认知和理解去感觉日常,这样的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

“艺术是针对不安而创造的。”这完全适用于评价王岱山的创作,因为他完全悖离传统的审美趣味。他的作品在于揭发生命深处的“不安”,激发人思考。虽然王岱山的创作方法承袭自学院传统,但他善于从自我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一系列微小叙事来呈现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爱”与“生”的思考与追问。他不局限在自我的情绪当中,能够推己及人,关注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命题。

在这个理性超越感性,身体日益荒凉,社会疏离感愈加严重的时代,读着王岱山的作品,却能感受一个年轻画家在凝练静谧的画笔中所迸发出的对于生命本源精神和激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