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27

第27章 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语音教学之我见(1)

吴洁茹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已经有40多年的教学实践,普通话语音课程一直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可以依据,比如普通话、元音、辅音、音素、音节、舌面元音的舌位图、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四呼等主要概念,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结构、语流音变等具体内容。近些年随着广播电视的大发展,普通话推广成效显著,在播音主持专业招生环节的层层选拔下,我们学生整体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是良好的。而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加入到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的学习中来。目前,本科普通话语音教学是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水平为努力目标的教学,相对来说在教学中把现有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尚属简单,但要从实践层面上让学生能够实现标准发音,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一、注重培养听辨能力

语言是口耳之学,语音的学习离不开听觉器官的密切配合,听力不好会直接影响语音的学习。语言艺术对音准大都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一双敏感的耳朵,分辨不出语音的细微变化,就可能给语音学习和训练带来困难。因此,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听感知觉是第一位的,只有听觉系统磨炼得敏锐了,才会更好地听辨普通话语音。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一样,是学好普通话语音最重要的能力。学习者在进行发音练习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同步进行自我听辨指导。可以说,听辨能力越强,语音调整就会越有效。因此,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是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的同步提高。

普通话语音教学的传统更重视发音能力的培养,而疏于听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发音水平能显示听辨能力,而听辨能力不一定直接反映发音水平,这说明发音能力需要听辨能力强有力的支持。普通话语音学习者往往要经过四个阶段:觉察、辨别、再认和鉴别。也就是说,学习者掌握一个新的语音时,必须获得样本的听觉信息,从而模仿语音的发音动作,最终把自己的发音动作巩固下来。这说明听辨能力与发音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我们发不出自身不能感知的语音特征。人们正是通过听觉和动觉的监控对发音动作的活动加以描写,认知各个不同的语音的。

研究和实践证明,用较长的时间聆听并辨识真实的语音材料,比单纯模仿特定语音的做法更可取。这强调了在语音学习的熏陶过程中要大量地听取语音材料,在熏陶中将获得的声音印象逐步内化,再逐步自然呈现出自己的发音状态。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比较好实现声母的准确发音,对与错比较鲜明,问题比较好发现。相对而言,韵母掌握起来就比较难,有一些学生发音不好,但又难以找到症结。语调就更难抓住细节,只能大体感觉有问题,“味儿”不正。碰到这种情况,听辨能力的加强可能更加行之有效。在听的过程中,量的积累会促进语感的增强。一些难以捕捉的细节问题可能在整体模仿过程中就会迎刃而解,语言的流畅自然度也相应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上我们强调更多的是如何发好这个音,对听力的磨炼要求则需要学生课外自觉完成,还没有把语音听辨能力当做明确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如果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音接触中进行听辨训练,他们会把注意力投向那些自己发不好的音,且还会逐渐学习从大的语音环境中去辨别这些音素,使自己对这些音素变得敏感。教学经验丰富的李钢老师就曾经让学生大量地听录音,进行跟读练习,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用录音机审听自己的发音,自己作比较,找差异;做大量的朗读练习,朗读的速度放慢,仔细体会因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语音;要求多听广播、电视的播音。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广泛的听觉积累同时并进,能使自己始终处于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改变长久以来的发音习惯,这样,语音水平才会迅速提高。

笔者个人认为,本着“输入早于输出,输入多于输出”的原则,听辨能力应成为与发音能力旗鼓相当的教学任务,而不是服务于语音输出这个终极目标的中间环节。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评价手段,在教学上协调好训练程序,同步推进。在学生最初接触播音主持专业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最强,我们应该采取浸润、熏陶、鉴赏的方法,设置形式多样的课程,带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自己的专业。比如2009级播音本科班就在大学一年级时同步开设了播音主持诵读课、播音主持实例分析课程,使学生得到了浸润与熏陶,综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减少近似发音的可能性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提出“一失音成千古恨”,就是指学习者如果在语音阶段没有过关,必然无端提高学习成本,降低学习绩效,从而影响后续的学习进程。尽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语音学习后期的完善课程,例如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开设的“普通话正音”和“普通话测试辅导”,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发音退化或者遗留问题进行补偿性训练,以弥补不足,但坏习惯养成容易改正难。虽说相比较其他学习任务,语音是相对枯燥而又艰苦的学习内容,但是,坚持早期的正确发音训练,可以节约许多以后用以矫治的时间。

规范发音的学习总有一个过程,学习者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这是正常的感觉。一个人一旦习得了某种方言的语音系统,就具有了对该方言音位范畴的敏感性,同时对其他语言音位的敏感性将随之减弱。长期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对本方言的语音敏感性肯定更强,这样自然就制约了对普通话语音的感知度。我们要帮学生尽量缩短这个过渡状态,并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近似性发音成为常态。不管学生是能力所限被动为之还是理论偏差故意追求,作为承担普通话语音教学任务的教师,此时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发音时要确定目标。如果缺少这样一种心理先导,将无从调节发音器官发出有效语音。现代语音学中所谓的“协同发音”反映的正是心理目标和实际发音之间的关系,语音的发音无不受到心理的控制。由于学习者难以通过视觉获得反馈,发音器官的运动此前只是完成饮食、呼吸这样的活动,如果教师采用适时适用的理论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发音前告知学习者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元音的舌位唇形等来指导实际发音。

在不标准到标准之间,会出现比较标准的发音。当发音人从不正确到“比较标准”了的时候,教师却不要在这个时候肯定他的“标准”。因为这样的引导,不利于形成标准发音,而容易停留在“准普通话”水平。比如很多南方学生头疼的前后鼻音的分辨,尤其是前鼻音in的发音,一些南方学生,在发这个音的时候,习惯于将舌根抬起去接触软腭,在老师教授了舌尖动作之后,仍然不放弃舌根动作。这样发的就是一个介乎于前鼻韵和后鼻韵之间的某个音。这样的发音绝不能给以鼓励,一定要坚持督促他找到正确的发音方法,最好要求他一步到位。发后鼻韵的时候,有些同学从不会发到会发一个近似音,就是韵尾归音的时候发出舌根和软腭接近的音,很像后鼻音,不能因为他的舌根稍稍抬起了但仍不合乎要求而肯定他“准了”。这样,正确的标准就变得不够鲜明了。发音人也会因为受到肯定而记住这个似是而非的动作和音色。这样必然会影响他向标准迈进的速率。语流音变中儿化的发音也是一些南方学生的学习难点,他们的舌头不习惯于卷成应有的程度。这时也一定要求他们发音到位,不鼓励近似音。因为近似音就是近似动作。近似动作就只能发成近似普通话。发音标准的设立要明确,要求要严格。这样更便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更加有希望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