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37

第37章 新时代新闻播音教学的新思路(1) ——新闻“主”播培养之探索

成倍

究竟什么是新闻主播?和长期以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播音员”是不是一回事儿?有没有差异?这个问题说开了,很大,因为它标志着新中国60年新闻事业改革给从业者带来的新闻观的变革。曾经与业界专家探讨过“主播”这个词的含义,“主”是什么意思?当传统意义上的“播”之前加上“主”,其社会功能和责任有没有深化和延伸?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华字典》对“主”篇幅最基本的解释是“主人,权力和财物的拥有者”,并将这个概念延展开来,于是透过这个字眼,我们隐约能够感受到“主”的力量。有学者说“主播”是主要的播音员,意思是作为一个栏目的核心,播音员有权力对节目发表意见并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甚至有的播音员就是这个节目的统帅。但是这个解释并不能完美表达“主播”的含义,因为从体制上和实际操作上,“主要”这一义项实现起来太困难,而且缺乏理论依据和支撑。因此,“主”不能解读为“主要”,这不是一个“地位之争”的问题,而是一个对责任和态度的界定的问题,因此,将“主”解读为“主观”可能会更贴切一些。新闻主播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新闻播音员,他主动地将自己的情绪、态度运用到解读新闻报道中,因此,实际上新闻的传播过程也是新闻主播新闻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呈现过程。

一线很多专业人士不断呼吁,新闻主播或新闻播音员要加强“广义备稿”。什么意思?就是指的这一点。一个不懂新闻的人,很难解读好新闻,而要真正懂新闻,就要从社会学上真正认识到新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及其所表达的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律,这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唯有真正认识到新闻的传播意义,才能够解读出新闻应有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新闻呢?新闻主播应该如何认识新闻?应该如何传播新闻?长期以来陆定一对新闻所作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貌似已经不够用了,因为每天发生的“新近事实”实在太多了,媒介报不过来,受众也看不过来,这里面就存在着选择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新近事实”才能算得上是新闻?我们认为需要满足两个要素,第一是受众兴趣, 第二是社会推动力。

首先来谈受众兴趣,这是社会转型期中,新闻传播适应社会变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改变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播你听”的“计划经济模式”,将“人”的因素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即脱离“人”的新闻不能算是好新闻。也就是说,好新闻应凸显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受众兴趣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是跟百姓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即“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新闻主播唯有树立起这个信念,方能做到心中有人,心中为人。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要满足百姓的愉悦心理需求,这里所说的“愉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娱乐”功能的实现,而是美学意义上的“愉悦”,即生命意义的满足性体验。当一个人对其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心理满足感的体验以后,就会感受到“愉悦”,这种“愉悦”有可能是形式带来的心理反应,也有可能是内容带来的心理反馈,不论其缘何而起,目的都是为了让受众获得生命意义的认同感。第三个层面的含义是从文化引领的角度来看的,新闻报道应当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起到思想引领者的作用。透过新闻,人们可以了解世界的最新动态,满足其对文化进程、求知的需求。所谓的“新鲜感”,其重要的内涵就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创新追求”。从社会学的研究来看,这种创新追求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努力突破传统束缚的过程中将文明向前推进,而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这种推进树立科学的运动方向。

其次,社会推动力是新闻的生存之本。新闻作为记录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载体,其价值的实现不是满足于单纯的“客观报道”,而是运用“客观事实”的报道,来获得推动社会发展,引导人们意识形态进化的力量。通过新闻报道,人们往往要能被唤起思考的本能,从而形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构成了社会行为的基本元素。有一条关于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很多青少年上网成瘾之后,心理状态都会畸变,如逃避责任、无法节制欲望等,甚至导致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新闻主播面对这个现象所发表的言论,表现出来的是他对这个现象所带来的忧思,从而激发起全社会人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这是这个职业的社会责任所在。新闻报道的社会推动力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构成这个社会的一切元素,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民生的,所以说其力量不可估量。

因此,新闻主播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点:

1.传播满足社会需要的信息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它的存在是为了消除人们由于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疑虑乃至误判。因此,对信息的传播,是为了减少乃至清除受众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以便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现代信息理论的鼻祖,美国学者香农把信息定义为确定性的增加。无疑,新闻主播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新闻节目中播出未来即将有极端气候事件的气象消息,就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会有人产生疑问,不是新闻节目之后有天气预报么,为什么还要在新闻节目中专门报告气象消息呢?其目的就是通过增加对事物的确定性,来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新闻主播在节目中提示的第二天可能会有降雪,可以提醒百姓减少不必要的出门,即便要出门也要尽可能地选择公共交通,目的是不给社会交通增加更大的压力。事实证明,这种满足社会需要的信息传播,在维护社会运行秩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推动社会前进的公众情绪

情绪,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综合状态,是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总和,是源于外在刺激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早在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和生理行为之间的必然关系,成为情绪现实力量转化的理论基础。对于“公众情绪”这个派生出来的概念,我们更多地是参考了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推导出来的,它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当社会中具有相近相似人格结构的人群聚合在一起时,就可能产生联动的情绪及认知行为,这种情绪行为还能继续刺激个体,产生情绪的叠加效应,从而进一步放大情绪力量。苏格兰人大卫·休谟认为,仅仅理性本身是不能驱使人们产生行动的,真正的驱动力在于“激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其中有两个基点,一个是利己之心,一个是利他之心,也有称之为同情之心的,这两个基点将情绪产生的根源挖掘了出来,也为我们研究新闻主播的针对性表达指引了方向。

新闻主播在影响受众个体情绪,并进一步衍生为公众情绪方面功不可没。受众通过新闻主播的情绪传递可以获得生命意义表达的创造性源泉,并将其延伸到更为完美的境界中去。例如有关春运的新闻报道,新闻主播的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公众情绪的建立。每年到春运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在关心今年能不能走,能不能按时走,能不能轻松地走,以至于成了百姓的心病,成为社会的隐忧。此时,新闻主播传递的信息、态度、情绪是否能满足受众的目的性需求,将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情绪。受众关心的是能不能走,他们的目的是要走,所以我们传递的信息要满足他们对这一目的的需求,于是新闻主播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为了使群众走得了、走得好,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增加运力,为大家的春节出行保驾护航。情绪落点落在目的性满足上,让大家对出行成功充满希望,这条新闻就能建立较为健康、乐观的公众情绪;而如果总告诉大家哪里滞留了多少旅客,这里没走成,那里也没走成,让大家总是陷于忧思中,毫无疑问只能激化社会矛盾,除此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我们说新闻主播不能去建立“忧”的公众情绪,而是要想方设法去“解忧”。

3.普及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学概念,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引导意义。处于相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生发出普遍一致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式。

新闻主播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就是普及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也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行为定式。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伦理观念的中国社会,作为公共领域信息交互的重要形式,新闻所引导的价值观念应追求一种“高级境界”,即社会进化进程中各个个体利益相对平衡的和谐境界。这种和谐,需要通过新闻传播的“教化”功能来予以实现,所以新闻主播在普及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的时候,多少会让受众感受到些许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理解在新闻改革中,新闻主播的表达样式之所以往往会被要求更加具有“娱乐性”,为的就是实现寓“教”于“乐”。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闻主播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或者说最高级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感性和理性的信号交互作用,来营造适用于公共领域的公共精神体系,而这种公共精神体系就是社会成员在公共领域取得共识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精神。哈贝马斯对此曾有较为明确的表述:“规范据以进行辩护的基础是原则或高层次规范,这种原则和高层次规范具有一种义务论意义,而价值则具有一种目的论意义。有效的行动规范使他的承受者有义务平等、无例外地满足一般化了的行为期待,而价值则被理解为主体间共享的偏好。共享价值所表达的是在特定集体中对于被认为值得追求的、有可能通过目的导向性行动而获得或实现的那些诸善的可偏好性。”规范是前提,价值是导向,新闻主播在普及对公共利益认同、尊重和遵守的人文精神过程中实现其社会“教化”意义。

从这几个层面认知了新闻主播的社会功能以后,我们可以逐步深入地触及实现新闻主播社会功能的思想构成及相关能力,以设计出一套全新的训练方案来提升新闻主播的思想和表达水平。

新闻主播的思想构成是一个很复杂的理性思维体系,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总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对新闻主播的职业训练多偏重于感性思维的提升,对语言表达的训练也多停留在易感、可感的层面,而事实上新闻主播的感性思维的水平和其理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将感性思维的混沌感性整理为清晰感性,通过逻辑整理把所定义的意识片段进行主要联系定义,并以此作为认识参照,之后再对所确立的主要联系定义进行认识抽象。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看清楚,感性思维的认识表达,是由创作主体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因此,只有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联动训练,方能提高新闻主播的思想及表达水平。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新闻主播的培养体系概括为四个基点、三个维度和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