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48

第48章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及功能定位(1)

刘楠

社会发展的急骤态势,生活节奏的瞬间提速,都造成社会热点问题的凸显和个体生存压力的陡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求变得越发强烈,沟通、交流的时间、空间需求也越发紧迫。“电视谈话类节目”应运而生,为人们及时地提供了这样一份既满足“大众传播”功用,又实现“人际传播”效能的空间,因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和瞩目。而“节目主持人”作为其中的肯綮一环,其角色的把握和定位的精当与否,直接关乎节目成败,不可轻视。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却因受到该节目“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分属之争而时常陷入困惑。表现在具体的节目主持过程里,要么迷失电视谈话类节目“人际传播”的个性方式,沿袭大众传播的传统理念“高台教化”,面目生冷;要么背离电视谈话类节目“大众传播”的本质,“曲意奉迎”,丧失自我,这都将危及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优势发挥和形象确立,最终难免在不加理性分析、准备的情况下“一哄而起”而“泥沙俱下”。

传播学的观点认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口语传播活动,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进行的信息交流,抑或是指‘对话’式的人际传播”。而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人际传播“就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试图共享某种信息”。它是一种就某个既定的话题,参与者以自我阐述、自我表露为基础的彼此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其优势就在于“直接”、“真实”和“较为纯洁”等特点。西方传播学家和语言学家贝尔尼(Berne)、哈里斯(Harris)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一个可以用来分析人类传播行为的方法,称为相互作用分析(Interactional analysis)或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他们通过对传播双方心理特征的分析得出结论:“人际传播”属于“互补性的传播方式”,在此方式下,传播双方的相互作用几近平行(所谓平行,是指传播双方相互作用,符合最佳沟通效果的传播形态),心理反应也在自然中进行,且符合双方的愿望,故而传播过程较为顺畅,信息流动较为直接和纯洁,信息传受的“美誉度”更高,可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目的,所以,“人际影响比任何一种媒介都更为经常和更为有效”,“在基本群体中,人际影响对保持群体内部意见和行动的高度一致非常有效”。

鉴于此,大众传播学者和电视人将人际传播的形态借用于大众媒体的传播,以实现更完美的传播效果,不仅技术上可能,而且事实上必然——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早在1921年就出现了这类节目,至今已是各大电视媒体不可缺少的节目类型,深刻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以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为最先,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东方之子》节目之后,在1996年3月16日开播的《实话实说》,直至《对话》栏目,已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谈话类节目,各地方电视台的此类节目也是层出不穷。

据此,通过对理论的追究和对实际的观察,“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定义是:“以正常谈话为基本节目形态,围绕事先预设的议题,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其结构形式一般是主持人、现场嘉宾和观众就一定的节目内容指向,顺应观众思路,结合现场氛围,针对疑问或争议展开论述,最后实现释疑解惑,沟通不同观点,引发公众思索的目的。

“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出头露面’驾驭节目进程的人”。虽然电视谈话类节目是在人际传播的谈话形态下进行的,但其终究属大众传播的范畴。可见,主持人主持一场电视谈话节目不应雷同于日常谈话。其区别在于:环境不同,与谈话对象熟悉程度不同,谈话人数、范围不同,谈话时间限定不同,话题集中程度不同,谈话质量要求不同。因此,在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中,主持人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其组织谈话的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预先进行主持人角色定位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我们知道,电视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而屏幕上的现场谈话本身实际上是人际传播,电视人正是通过在屏幕上的现场谈话这种人际传播来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所以,在现场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效果如何,直接关乎大众传播的效果。然而此时的主持人又当以什么样的身份、角色来弥合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因为对主持人本所不同的要求而带来的差异呢?主持人又当以怎样的自我心理角色暗示去既适合人际传播的要求,又符合大众传播的规范呢?

通常情况下,角色的行为是与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期望相关联的。它反映的是社会对某种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的共识,体现了一种信任、责任、希望、委托和追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角色”是用于社会结构分析的概念,我们把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引入节目主持人研究,尤其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研究,绝非空穴来风:一个明确、恰切的角色感有助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表里关系中从容把握,有助于其消解由于角色差异而转加的临场心理压力,更好地驾驭节目意图的指向,营造“谈话”空间,施展主持技能,从而彰显预期的传播效能——一切都使得电视谈话类节目关于主持人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

一、以媒介及主持人为中心的控制观

同众多类型的电视节目一样,电视谈话类节目也需要一位精干、得体的主持人来具体履行整个节目前期策划的意图。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谈话类节目拥有更多的参与者,它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及通过热线方式参与的观众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参与群体。同时电视谈话类节目在现场又具备更大的自由度、更强的自主性、更强的互动性、更为本色化等独特之处。所以,对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而言,在复杂、灵活的环境下,超强的控制能力尤显重要。这是因为:

其一,从传播学角度看,谈话节目依然属于大众传播,传受双方的关系实质上没有改变。

谈话节目是媒介向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进行传播的一种节目形态,媒介制作、播放节目,而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虽然节目中引入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有人际传播的形式及内容存在,但节目之外依然是一种“传受”的模式,受众直接参与节目的几率并不大,反馈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也有限,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人际传播中的“传传”方式,传者没有成为受者,受众也没有参与到传播中,与媒体对等,实现真正的“互补”式交流。相反,传者和受众身份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媒介是专职的传者,大众则是固定的受者。

作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制作者,因其决定着话题的选择、嘉宾的选定,现场制作中充分体现的作用和地位及其对后期制作的垄断等都说明:谈话节目只是运用人际传播方式做出来的大众传播节目而已,媒介在其中是“把关人”,其实质依旧是媒介借助谈话节目这类形式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而节目主持人也只是“把关人”角色的一种外化。看清这一点可以避免人们形成“大众传播即将人际化”的误解。

其二,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大多数的沉默者,有一种诉求媒介的依赖心理,还没走向完全的、自觉的自我独立判断。

根据诺利—诺伊曼“沉默螺旋”理论,他们更倾向于“受”而非“传”。心理学“从众效应”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说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随众性,而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牵引力就好比“磁场”,它调动每个人的“从众性”,对他们的思维指向起着潜移默化的磁化效果。所以,主持人作为节目的灵魂、核心及“控制器角色”的作用,就会体现在包括话题引导、情绪调度、气氛协调等整个节目进程的方方面面。

其三,谈话的“场”式传播与节目主持人的“控场”。

“电视谈话节目能保留谈话的完整性和动态性,进行‘场’的传播。”“场”是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相互作用就是“场”的本质效应,人在谈话中进行的是一种涵括了语言、表情、姿态、动作、心态、氛围的整体传播,而人的接收也是一种瞬间全盘吸纳的状态,这是一个多种信息相互交流的系统,整个谈话现场会随着谈话的进行而形成一种信息“场”。这种“场”随着信息和情感的不断流动,逐渐积累形成合力,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形成人际交流的互动。“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嘉宾表现出极个性化的举动,如不愿谈往事,不愿与人争。这时我们都不多做解释,而是希望现场气氛能感染他。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崔永元语)——谈话现场的气氛能感染人,这就是现场效应在起作用,所以主持人对于“场”的把握和驾驭、“控制”技术的引入和重视,是整个谈话类节目走向成功的关键。

“控场”一词源于演讲学,“是指演讲者对演讲场面进行有效控制的技能和办法”。在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场,由于各种原因,听众的情绪、注意力及场上气氛、秩序常有变化的可能。节目主持人有必要像演讲者使用的控场技巧一样,有效地调动听众情绪,集中听众注意力,驾驭场上气氛,稳定全场秩序,使之向有利于既定议题的方向发展。《实话实说》节目的主持人崔永元在向观众展示其幽默与机智的同时,时刻为话题穿针引线,胸中有全局,善于通过提问把握现场的节奏和气氛,及时将谈话引向话题的深处和高处;有时为了节目的整体和话题的集中,崔永远还会机敏地打断观众的谈话,转换话题,始终使《实话实说》的“场”直指传播目标。有评论者把主持人称作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就是因为主持人这种在现场举足轻重的调节、控制作用。由此可见,“控制”是主持人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控制观”在主持人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中,只存在是“隐”还是“显”的问题,而绝不存在是“有”还是“无”的争论。据此,以媒介及其外化主持人为中心的“控制观”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可显现出对以下两种角色的认识:

(一)领者

节目主持人全面支撑和驾驭电视谈话类节目,甚至起着比策划人更为重要的作用。一台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开始,往往要通过节目主持人总领话题,为节目“开脸”。在领立话题的同时,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还可通过自身对“场”的理解和判断,运用个人的魅力和风格,将现场嘉宾和观众甚至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领进适合展开的情绪之中。“领者”,无疑是此时节目主持人定位所应首先考虑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下,主持人的思路和判断始终保持在谈话对象和观众(场内与场外)之前,确保话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这不仅有赖于精当周到的前期准备和设计,还要求节目主持人自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果决的判断力和“超前”的预知力。

1.领主题——要求主题鲜明突出,手段巧妙新颖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话题领入,是一台节目的“纲”,所有有关的谈话讨论都是围绕这样一个核心展开的,所以,以领者角色担当领立话题的节目主持人,应以一种鲜明、突出的话题印象示人,且在“领”的技巧上注重不落俗套、巧妙新颖,这样才能为该话题在节目中深入而丰富的展开进行必要的奠基。或许一台谈话节目成功与否,就系于主持人领立话题的几分钟里。

在1996年3月16日播出的《实话实说·谁来保护消费者》中,主持人就十分注重领立话题的鲜明性和技巧性。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我是主持人崔永元,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老话,叫“听君一席真心话,胜读十年圣贤书”,如果经常收看我们的这个节目,你就会知道,实话实说是我们这个节目的宗旨,高朋满座就是我们这个节目的特色。(对王利公)您既是《人民日报》的记者,又是《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的副主编,这个双重的身份是不是可以保证您永远不买到假货?

王利公:那不一定,作为一个消费者也要认真地学习,逐渐地成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