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预防: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①孕妇应接受破伤风免疫注射。
②分娩时应科学接生。在接生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脐带端的清洁处理,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若遇急产而来不及使用消毒接生包,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后使用,并把脐带残端多留4~5厘米,并在24小时之内按严格消毒操作将脐带远端再剪去一段,重新消毒结扎。其近端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再涂以2.5%的碘酒。同时,要给宝宝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或肌注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5~250U。出生后要注意宝宝的脐部护理,保持局部的卫生清洁。
七、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由于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如能及早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患败血症的新生儿可表现为原有的黄疸加重,体温不稳定,多数发热,但有时体温正常或不升高。常有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有的烦躁或嗜睡、哭闹不安,甚至惊厥。早产儿可表现出面色发灰、全身虚弱、吸吮无力、哭声低微,对各种刺激都呈反应低下状态。
(1)病因:
①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薄嫩,容易破损;未愈合的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更主要的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局限,当细菌从皮肤、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后,极易向全身扩散而致败血症。
②妈妈怀孕期间患感染性疾病时,某些细菌及其毒素,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种情况新生儿多于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
③胎儿娩出时,由于母体羊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助产过程消毒不严等,均可增加感染机会,而致新生儿败血症。
④新生儿反应能力低下,当有某些局部感染时,未被及时发现,如脐炎、口腔炎、皮肤小脓疱、脓头痱子、眼睑炎等,均可成为病灶,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展为败血症。
(2)治疗:
①抗感染:对青霉素敏感者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耐药可用新青霉素Ⅱ。病原不明的可选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如青霉素或新青霉素Ⅱ加氨苄西林,疗程一般2~3周,或临床症状改善后持续用药5~10天。
②对症治疗:中毒症状重伴休克者可用氢化可的松,出现心衰者用毛花苷C(西地兰)强心,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根据具体情况治疗。
③支持治疗:可输新鲜血浆每次10~20毫升/千克。保证足够热能及液体供给,不能进食者可全静脉营养。
④针对感染病灶脐炎、脓疱疮等的局部处理等。
(3)对新生儿败血症预防很重要:
①要注意围生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
②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
③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④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新生儿皮肤、黏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护理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吃、睡、动等方面有无异常表现,尽可能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病灶,及时处理,以免感染扩散。
八、病理性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一般称为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因宝宝吃母乳而引起的,多数学者认为母乳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能使宝宝肠中的结合胆红素变成非结合胆红素,进入宝宝的血液中,而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用药,轻者可积极加喂母乳,增加肠蠕动,肠壁再吸收减少,黄疸可自然消退。重者应暂停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应考虑是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过早,生下来就有或1~2天内出现,进展快。②黄疸重,尿染黄尿布,手、足心黄。③持续时间长,超过2周以上。④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
⑤大便呈现灰白色。
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最大的影响是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医学上叫作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它是一种严重致死、致残的新生儿溶血性脑病。这是由于非结合胆红素过高,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对脑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核黄疸早期表现为嗜睡、吸吮无力、全身软弱无力、黄疸加深。在12~24小时以后出现抽搐,转入痉挛期,哭声发尖、变调、短促(特有的脑性尖叫),身体呈两拳紧握,双上肢伸直外展,头向后仰,医学称为“角弓反张”,如不及时治疗,1/3~1/2的患儿将死亡,幸存者往往也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1)病因:
①新生儿溶血病: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
②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肝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③体内出血:颅内出血、头颅血肿及皮下出血等。
④遗传性疾病: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外型异常等。
(2)治疗:
①光照疗法:采用双面蓝光灯照射退黄效果最好,也可用普通日光灯照射。
光疗应注意要用不透光的黑纸保护患儿双眼,避免损伤视网膜,会阴及肛门用尿布包裹。皮肤出现青铜色,应停止光疗。
②药物疗法:可用中药的退黄汤治疗(茵陈10克、栀子6克、大黄3克煎汤,每日2次)。
③换血疗法:严重的母婴血型不合,尤其是Rh血型不合,应进行换血治疗。
九、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同样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发生了颅内出血,其病情有轻有重,主要是看哪个部位出血以及出血量的多少。如果在颅底小脑幕下有大量出血可压迫生命中枢,导致死亡。如在其他部位出血,出血量又少,病情轻,最初甚至可以无症状。所以,孩子出生后注意观察对发现颅内出血至关重要,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后遗症。
(1)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系统兴奋症状与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兴奋表现是新生儿易惊醒或烦躁不安,哭声尖利,重时四肢发硬,或出现肢体或全身抽搐,角弓反张。抑制表现是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不动的,嗜睡、昏迷、呼吸变慢,甚至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仔细的家长还可以检查孩子的前囟是否饱满,眼有无凝视、斜视,孩子是否有呕吐等。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由兴奋转为抑制说明病情转重,切不可误以为是婴儿老实,是见好的表现。
(2)病因:
①严重窒息时可引起婴儿大脑缺氧,缺氧时直接损伤了毛细血管,可以把血液渗透到血管外,引起颅内出血。
②急产、臀位产、钳产、吸引产及胎头过大等都可使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头部受挤压,牵拉引起颅内出血。
(3)治疗:如果家长们发现小宝宝有颅内出血的征象,应保持冷静,一方面紧急通知救护人员,进行抢救,一方面要做好小宝宝的护理工作。
①注意保持绝对安静,患儿绝对制动,保持安静可防止继续出血,宝宝大哭,躁动可加重出血。要尽量少惊动孩子,一切操作均需轻柔迅速。
②注意保暖,保暖既可有利于患儿安静,保持代谢,又可防止并发症发生。
③注意体位,头肩应稍抬高,并右侧卧位,防止孩子呕吐时误吸引起窒息。
④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让痰液阻塞气道。
十、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对常见的ABO血型不合来说:第一种情况为母O型,胎儿A或B型;第二种情况为母A或B型,胎儿B、AB型或A、AB型,其中前一种情况多见,后一种情况少见。对于Rh血型系统,当母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会发生溶血。
ABO血型不合可见于第一胎,临床溶血症状较轻,个别较重。Rh血型不合在我国较少见,第一胎通常不发病。
临床表现的症状较为严重:①ABO血型不合多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以中度为主,少数为重度。Rh血型不合多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3天达高峰,多为重度黄疸。②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③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肝脾肿大。④黄疸严重者可有拒食、反应差、尖叫、角弓反张、惊厥等核黄疸症状。
⑤血象异常。⑥胆红素升高。⑦母婴血型不合,抗人球蛋白试验或三项试验(改良直接法、抗体释放法、游离抗体试验)阳性可确诊。
新生儿溶血如及早诊断治疗,治愈率较高,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未及时诊断治疗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核黄疸,会遗留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及早诊断、治疗是关键。
治疗包括:①换血疗法;②光照疗法;③药物疗法;④控制感染等。
十一、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部感染性疾病,此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肺炎症状多不典型,发病开始仅表现为新生儿感染的不吃、不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的“四不”症状,加重以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呼吸急促,每分钟60次以上,口吐白色泡沫,咳嗽。病情进展可见到孩子鼻旁及口周发青、口唇色紫、鼻扇,再重者可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窒息。细心的父母在医生检查时可见到,两侧锁骨上窝及心口窝吸气时凹陷,叫作吸气三凹征。
新生儿肺炎多由于感染引起,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及产后。
①产前感染:多由妊娠晚期孕妇患肺炎、败血症。这种情况已很少见。
②产时感染:多因羊膜早破,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宫内窒息吸入污染的羊水及胎粪,或急产时未消毒产道又生在不洁的环境中。
③产后感染:多由患呼吸道感染的成人传给新生儿,由感冒引发肺炎。
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呛奶,口吐白沫,口周青紫,精神不好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但路途中除要注意保暖外,还要注意不要把头包裹得太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包括:①按时用药,合理护理是肺炎痊愈的关键。②保温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2~24℃,湿度在50%以上,使痰液稀释,容易咳出。③注意室内空气新鲜,通风,但风不能直接吹在患儿身上,居室内人不要多,更不能在室内吸烟。④少量多次喂水。⑤环境安静,尽量让宝宝休息,减少宝宝烦躁、哭闹的各种因素,以免增加氧气的消耗而加重病情。⑥睡姿应以侧卧位,上半身抬高些,咳嗽时应轻拍背部,使痰容易咳出,同时促进心肺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十二、新生儿腹泻与便秘
一般来讲,新生儿的粪便性状因喂养的食物不同而有差异。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多呈金黄色糊状,每日2~4次。牛奶喂养的宝宝大便多为浅黄色或土灰色,比较干一些,每日1~2次。
(1)如果新生儿大便次数比原来增多,每日4~5次以上,而且大便性质异常,如稀水、带有小块奶瓣或黏液脓血便,此病称为新生儿腹泻病。
新生儿易发生腹泻,是因为新生儿的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不稳定,在一些病因作用下,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腹泻。新生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从病因来讲可分两大类,即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