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小塑造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生活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虽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还需要从小抓起,良好的性格应该是合群、善交往、关心他人、情绪活泼、诚实大方、不耍小脾气。
1.性格特点以气质为基础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和培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形成的。在家庭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脾气性格,对他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家长是民主的,孩子大多是独立、合作、善交往、机灵的,因此,家长在孩子1岁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使其合理的需求得到及时地满足,使孩子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2~3岁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尽量满足小儿独立活动的欲望,鼓励他们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但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即使孩子错了,家长也应循循善诱和正确指导,使孩子勇敢承认和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并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交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与人友好协作,善于交往的良好性格。
2.培养宝宝意志力意志是自觉地、有目的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
新生儿没有意志,婴幼儿在语言发展和调节下,在有意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的时候,就出现了意志的最初形式。3岁左右的小儿出现“自己来”的行动时,就是意志行为发展的标志。从3岁左右培养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能力强、遇到挫折不气馁、具有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一个意志力差的人,表现为遇事怕苦怕难,坚持性差,容易放弃。凡是优秀和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家长从小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在婴幼儿期,要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办代替,在孩子走路摔倒以后,不要大惊小怪,鼓励孩子爬起来接着走。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穿简单的衣服。入学后,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随着小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应教育小儿在行动前思考,计划自己的行动,以加强自己的控制能力。
3.根据宝宝的气质进行教育气质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有人认为气质主要决定于人的生物基础,遗传结构和宫内环境的影响。后天环境因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气质的表达,并不因环境作用而改变,因此,在教育宝宝时应扬长避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宝宝气质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对于活动量多的宝宝可适当安排大活动量的户外活动,但应培养他们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安静,对活动量小的宝宝不要因他们行动慢而指责。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规律性差的小儿,要从小培养他们有规律的进食、睡眠、排便习惯。对待容易接近的宝宝,要教育他们明辨是非,加强警惕。对不容易接近的宝宝,要鼓励他们,多与外界接触,多为他们创造接触新事物和人的机会。对于适应性强的宝宝,要教育他们注意适应对象的选择,对适应能力差的宝宝,应有意识的多带宝宝去适应新的环境。对反应强度高的宝宝,应待他们情绪爆发过后,以平和的口气给他们讲道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其改正。对反应强度弱的宝宝,不应使用否定的语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情绪积极的宝宝,要指导他们做出适当的判断,避免危险。反之,应鼓励宝宝的积极情绪。大人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对于坚持性高的宝宝,如果要求不合理,家长一定要耐心说服教育,使他们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坚持性差的宝宝,要坚持让他们达到要求后并给予鼓励,逐渐提高要求的标准。孩子的气质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气质为主,同时常有其他气质的特点。
气质的差异与品行的好坏无关,我们把握了孩子的气质特点后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二、重视孩子的品格培养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并逐渐形成的。通过个体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性的、稳定的倾向和特征。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社会道德,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品德。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形成与家庭教育、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正如一位小学老师所说的:“先教孩子做人,再教孩子成材”。充分证明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做人”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此而发奋努力的学习动机,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常言道知书达理,知识不仅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也是陶冶人的情操,推动道德进步,摆脱愚昧落后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们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呢?要从小抓起。孩子在1~3岁时,学到了许多新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他们已经独自走路,对外界环境好奇并探索,当他们如愿以偿或学会一种技能时,大人的微笑和赞赏会使孩子快乐。反之,当要求达不到时会发脾气,甚至扔东西,大叫大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时起父母就应该注意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应该纠正,不许责怪打骂孩子,要摆事实,讲道理,指出他们错在哪。对有些孩子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大哭大闹,如想买东西,家长不给买而大闹时,家长千万不要心软、迁就,家长若让一步,孩子会进一尺,应该让他停止哭闹,如果孩子不听,家长可以告诉他自己走了,径直往前,不要回头,此时孩子会主动追上来。然后要让他承认错误,并求得家长的谅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爱打架、骂街的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当孩子第一次骂人时,家长要立即给予制止,讲清道理,并赔礼道歉,让孩子养成知错必改的好习惯。对孩子的教育要说服引导,不应该粗暴动手打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长对孩子应有恰当的要求,该培养的,该坚持的决不能因孩子耍任性,蛮不讲理而纵容姑息。否则,一旦养成习惯,将很难纠正。
三、过分宠爱孩子是错误的
爱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天性。但是,爱孩子和娇惯孩子是两回事,爱孩子可以使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但是,如果是不分对错,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一概采取迁就娇惯的做法,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就不利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惯子如杀子”,这个劝告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切身的教子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往往带有辛酸甚至血泪的经历。有的子女长大后为什么不孝敬父母?有的孩子为什么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父母?有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让含辛茹苦的父母伤心落泪?这些教训确实让每个父母深思。
也许有人会说,1岁左右的孩子能懂什么事啊,等长大后再教育不迟。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明白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那么他就会按着美的标准去塑造自己,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品德,除了特殊的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但是,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思想就会向不正确的方面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纠正,一旦在头脑中扎下根来,等长大之后再纠正,就很难了,所以才有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说法。
(1)过分地宠爱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容易助长孩子“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种孩子不但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且还会想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不正确的占有欲只能助长孩子贪婪的心理,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可怕的。
家长过分地纵容宠爱孩子,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将来就会与社会的要求相冲突。他们对社会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苛刻,只求索取,不讲付出,这种人难以融入社会,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过分地娇惯宠爱孩子对家长也不利。家长在家庭中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而不应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对孩子吃、穿、用,包括图书、玩具、看电视等,都应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来合理地安排。而不应看着孩子的脸色行事。否则,时间久了,就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错误的概念:他是家庭的主人,而不是父母,那么家长将失去教育孩子的权威性。孩子也不会再听家长的教诲,相反,却要求家长听他的话。到了这时,想纠正孩子的不良品德就来不及了,家长只能自食其果。
(2)宽容和纵容的区别:“宽容”和“纵容”是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做法。“宽容”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做法表现了可以理解,可以原谅,不予计较和追究的态度。而“纵容”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一些不良做法不加约束,甚至是放纵。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许多家长并不明白“宽容”与“纵容”的区别,甚至把“纵容”也当成了“宽容”,当成了对孩子的爱,这显然对孩子的教育不利。
在对幼小孩子的教育中,“宽容”显然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为孩子很小,对许多事情还不明白,自然要做出许多幼稚可笑的事,对于这类事,当然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例如,孩子穿着新衣新鞋在外面的水中玩耍,对溅出的水花和发出的响声觉得很好玩,却没有想到新衣新鞋都弄脏了。也有的孩子回到家中后,会洋洋得意地跟妈妈显摆,因为他拿回了许多小石头,甚至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将外面的大树根拖回家中,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想请妈妈回答这个问题。虽然身上、手上到处是泥,连衣服也剐破了,他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希望妈妈表扬他几句。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因为孩子的各种幼稚表现是可以接受的,既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也没有危害环境和他人。另外,孩子虽然幼小,但他也是具有各种感情和愿望的人,只要他的做法符合孩子的心理,那么他的想法和做法都应予以承认,甚至是鼓励,剥夺孩子的这种天性是蛮横无理的,也不利于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讨,一个没有想象、梦想和要求的孩子,就不会充满活力,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自然难尽人意。
纵容则是允许孩子的不良行为。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将来在与别的孩子相处中吃亏,不但不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相反,还采取纵容鼓励的态度。例如,孩子被别的孩子骂了,家长则气恼地对孩子说:“他能骂你,你为什么不骂他?真窝囊!”如果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家长更是怒火冲天,对孩子大声指责:“他能打你,你为什么不能打他?”结果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真的和别的孩子打了起来。再比如,有个男孩看见有的女孩头上插着装饰花,很好看,也要在自己的头发上插一朵。否则,就哭闹,妈妈没办法,也只好在他的头发上插了一朵装饰花。这样做,也属于纵容的做法。因为男孩女孩的装扮自然有区别之处,如果满足了这个要求,那么他以后看见女孩穿的裙子很漂亮,也要穿,满足还是不满足他呢?如果长大后,还有这种迷恋异性穿戴的心理,甚至经常“男扮女装”,其人格的发展就走向歧途了。
宽容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感情;纵容则容易给孩子带来不正确的欲望和不良的做法。家长的责任是,用宽容温暖孩子的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为孩子及时“修枝剪蔓”,切不可用纵容的态度助长孩子的不良心理和做法,否则,最终受害的不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孩子。
四、绝不能当众批评和羞辱孩子
有一个电视节目,让人看后颇为深思。说的是一位父亲和长大后的孩子闹得不愿意见面,甚至谁都不愿意见谁了。后来,电视节目主持人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教育意义,就将他们父子很不容易地叫到一起,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自古以来,都是父子情深,而他们却闹到了这种程度,这是为什么?请听听他们父子之间的对话。
父亲说:“他是我的儿子,我对他充满了爱心,但是,他却不理解我的心情,我很痛苦。”
儿子回答说:“请老爸想一想,你对我的每一个言行给予过任何赞许和鼓励吗?从我小的时候开始,你总是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当着我的同学,当着左邻右舍的人也这样说,这使我很伤感,为了摆脱这种阴影,我不得不离开家,到外面的天地自己打天下,重新创建我的信心和勇气。”
这个父子之间的“插曲”告诉人们,父母光有爱心是不行的,还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当众批评和羞辱孩子,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有的孩子为什么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与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但是,有许多家长,特别是父亲,往往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便说,在“恨铁不成钢”中随便羞辱,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不但费力不讨好,也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半夜离家出走?为什么有的家长深更半夜地在外面心急如焚的呼唤孩子?许多都是由于家长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