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0秒钟打造成功高手
49564800000011

第11章 成功要训练一流口才(1)

1口才是成功的保障

所谓口才,就是一个人语言表达的才能,即善于用语言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随着社会交往的逐渐频繁,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才”的功能了。有的人讲话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人以深邃、精辟、理智、风趣之感,这样的人在其追求成功的路上定会比那些口才不好者少些阻碍。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十分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以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就颇懂得口才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自己寄居的人家丢失了衣服,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怒色,却答非所问地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张仪听说舌头还在,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飞黄腾达的希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

我们说到舌头的功能,便使人想起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的一则故事。伊索年轻时在一个贵族家里当奴仆,有一次,主人设宴,来者多是哲学家。主人让伊索备办最好的酒席来待客,伊索专门收集了各种动物的舌头,办了个舌头宴。开餐时,主人大吃一惊,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伊索答道:“您吩咐我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导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闻之,个个发出赞赏的笑声。主人又吩咐伊索说:“那我明天要再办一次酒席,要最坏的。”次日,开席上菜时,依然是舌头。主人见状大怒。伊索却不慌不忙地回答:“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人口中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讲得主人说不出话来。

中国古代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话,可见口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六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描述道,“战国争雄,辩论云涌,纵横参谋,长短形势”,可谓盛况空前。《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揭竿而起时,就是用演说发动群众的。他号召说:“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这番话的“煽动”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由此可见,“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对鼓动人心,对治国安邦是多么重要。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就相当盛行。在古罗马,演说简直是一种享受,那时,演说家比文学家占有更光辉的地位,论辩术成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装饰品。那时的人可以不去听音乐,却愿意把时间花在听演讲、听辩论上。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演说家,他们对演说、雄辩与社交的关系都有不少精辟、深刻的见解。公元前4世纪,在雅典涌现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十大演讲家”。

有时候一个人的口才,或者在社会生活中所说的话,甚至是某次的谈话,往往能决定你事业的成功与失败。这决不是夸张,而是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约束我自己言行的时候,正是使我日趋成熟,日趋合乎情理的时候。我曾经有一次言行约束检查表的实行。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十二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而且相信这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以作提醒。我决定竭力避免说一切直接触犯和伤害别人情感的话,甚至自我禁止使用一切确定词句,如‘当然’、‘一定’等我现在就很少使用,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说话和事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你如果出言不惧、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别人的支持、别人的赞赏,这是千真万确的。你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备应付自如的口才。

口才对社会交际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交往,而社交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艺术的巧拙。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有人说,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此言极是。现在,说话、演讲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更是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口才的作用已渗透进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解决国际争端,使之免于武力;小到邻里纠纷,一番劝解便消除“战火”,使双方和好如初。

演说、谈话都是以语言点燃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努力练就一副好口才,你的事业将会更加成功。

2学会倾听

成功的人大都是懂得怎样去倾听别人讲话的人。如果我们看一看那些成功者的自传,或听一听与这些成功者关系很密切的人所记述的内容,一定会觉察到,他们是非常善于让别人说话和倾听别人说话的。

许多拜访大过人物的年青人,常常不懂得为什么自己不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们常常被那些大人物认为是很疏忽的人。他们都不注意倾听被拜访人的谈话,只是专心一地在思索自己下一句将说些什么话,而不竖起耳朵来仔细听对方的话。有些大人物曾经说,他们对于善听者比之于健谈者更为满意。所以,在交谈中学会倾听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如果你想在交谈中处于主动的一方,就要让对方说话,自己注意听对方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得人敬仰的简易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好听众呢?

想从别人的话里学到东西,就要训练自己的听话技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能使一个人成为优秀听众的处方。

心无旁骛。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所说的话上,并且听的时候必须力求完全听懂,然后加以记忆。记忆的技巧有三,分别列举如下:

1.积极参与对方的话题,确实掌握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并猜出对方接下来想说什么。

2.研判对方所说的话有多少真实性。

3.一面听一面注意对方的脸色、音量、语气及动作,以便不遗漏话中真正的含意。

此外,记忆对方所说的话时要注意记忆整体而非一些细枝末节。一般而言,相互间没有任何关联的零星琐事未经熟悉必难以记忆。但是,若能以观念串连,则又不难记忆。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A事实与B事实时,就会错过C事实与D事实,反之亦然。若想同时记住A、B、C、D四件事,就应找出其间有联系的意思或观念,将注意力贯注于其中。

避免感情用事。人们常会在无意间说出伤害别人的话而毫不知晓。受伤害的对方心里产生疙瘩时,必然会转移话题,并自动与伤害他的人保持距离,无论对方说得再动听他也听不进去。

如果你善于察颜观色,一定能发现对方这种感情上的转变。你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所疏漏,如果有差就赶紧想办法补救。

话要听完全。与人交谈时,若有不赞同的地方,也不可正面加以反驳。至少,在反驳之前,应先让对方把话说完。此时,适当克制自己的情绪是必要的,假若你在一开始时就准备好随时给予反驳,则对方的话就可能一句都听不进去。

避免精神涣散。聆听对方说话时,最好能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所以,你应设法使谈话空间保持清静,譬如固定门窗,切断电话等等,以便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全心全意地听对方说话。

当个积极的听众。用心聆听,注意对方的表情,并且有所反应。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的对方身上,无形中也增加了自己记住谈话内容的机会。最能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表达意见的“积极聆听”行为,有如下8种:

眼神接触。

点头。

微笑或大笑。

问一些表示感兴趣的问题。

叙述一些表示感兴趣的内容。

叙述一些类似的情况。

脸上要有表情。

运用表示开放与接纳的身体语言。

如果能留心当好听众,我们的说话技巧必然会大大改善。

如此,“沟通”就不再是件苦差事,反而能令你乐在其中了。说话的艺术也许已不为人所重视,但只要我们多作准备、多花点巧思,一定能让这门艺术重新获得大家的肯定。

3把握说话的分寸

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都要注意说话的分量,说话一定要适度,要有分寸,不能不到位,也不能太过。

说话不到位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影响说话的水平和效果。语言的分寸主要由词意和态度来决定。词意是指语言的本意,态度是指表达时所持的表情和情绪。分寸是衡量语言分量的尺度。我们通常说讲话要注意分寸,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注意词意上的差别,尤其是同义词、近意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就要求遣词造句要字斟句酌,确切地表情达意,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说一个人工作能力时,用很强、较强、强、一般、可以等词来表达,其程度和分寸是不同的,使用时要斟酌。在说一个人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时,用成绩、成果、成就来表述,其分量和程度也不一样,要根据不同情况来使用,不能乱用。领导在会议上批评下级时更要讲究分寸,不能信口开河。如果是个别的、一般性的差错,而批评分量过重,就会有小题大做之嫌,本人不高兴,大家不满意,甚至影响工作;如果是较大的失误,而批评得分量过轻,轻描淡写,既达不到教育本人的目的,也给大家一种文过饰非之感;当然,不分青红皂白不作具体分析,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无限上纲,乱批一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注意态度和语调的恰到好处,也会影响到分量、态度和语调的变化,有时会更直接、更明确地反映语言的分量。和风细雨与声色俱厉其分量和效果有很大差别。我们批评人,是为了弄清问题,分清责任,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批评人要批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但不一定非要大嗓门,大声呵斥。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语言尖刻,态度粗暴,甚至出口伤人,挖苦、讽刺、嘲笑别人,必然会引起对方反感和抵触,不利于问题解决。因此,我们讲话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语调,不要引起别人的反感和误会。

4真诚地赞美对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渴望赞美是每一个人内心中的一种基本愿望。所以,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要想在善意和谐的气氛中做一些事情,就应该去寻找别人的价值,并设法告诉他,让他觉得他的价值实在值得珍惜,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这样我们便等于扮演了鼓励他、帮助他的角色。这就是赞美的意义所在。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赞扬他人已成为说话的一门学问,能否掌握和运用这门学问,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是衡量现代人素质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交际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教师大都体验过这样的经历:对落后的学生,过多的处罚和批评是无济于事的。这些学生看似一无是处,但只要你能找到一件值得赞扬的事,对他予以赞扬,他就会努力上进,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要是不断鼓励,也许会使他从此变成另一种人。

赞扬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往往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赞扬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年轻时潦倒不堪,写的稿子不断被退稿。有一天,一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写信夸奖了他。这个赞扬改变了狄更斯的一生,从此世界上多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赞美是一件好事情,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是真诚的赞美,也会使好事变为坏事。制约赞美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赞美者本人,他的赞美是否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虚假的赞美是注定要失败的。二是被赞美者,他所得到的赞美是否是他所期望的、合乎情理的赞美。如果被赞美者所得到的赞美是不合情理或不是他所期望的,那么这个赞美也是失败的。因此,在使用赞美的时候,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实事求是、措词适当

在你的赞语说出口之前,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有没有事实根据,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有无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站得住脚的。所以,赞美只能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不要浮夸。

措词也要适当,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果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中,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你,”那就会使孩子骄傲,把孩子引入歧途。

2.赞美要具体、深入、细致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确定它的范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美的东西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是具体。如要称赞某人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可以说“老王有一点非常难得,就是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不会延期。”所谓深入、细致就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要挖掘对方不大显著的、处在萌芽状态的优点。因为这样更能发掘对方的潜质,增加对方的价值感。赞美所起的作用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