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刘学武
一、引言
顾名思义,劳务型生态移民是指移民迁移到新的安置区后,其生计方式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是以安置区为依托就近在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务工就业,并以此获取薪酬来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需求。宁夏于1984年开始进行生态移民,截至2010年底通过县外吊庄、县外集中迁移,以及县内插花、县内集中安置等方式,共迁移安置了近70万人。至2011年,宁夏中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仍然有近100万人,其中有35万人居住在偏僻的干旱山区、土石山区,那里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十分匮乏、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人们的生产受环境胁迫难以开展,生活难以为继。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宁夏“十二五”期间将继续进行生态移民,计划对中南部7.88万户34.6万人实施移民搬迁,涉及原州区、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规划县内安置2.84万户12.11万人,占移民总规模的35%,县外安置5.04万户22.49万人,占65%。与之前的生态移民相比,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的最大特点是开创性地进行了劳务型生态移民,其中在全区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安置移民2.01万户8.65万人,占生态移民总人口的25%。
二、务工问题
1.务工主体文化程度偏低,整体欠缺二、三产业生产技能。
为了确保劳务型生态移民迁移后能迅速适应二、三产业的生产,各县市在确定迁移对象时要求移民家庭的户主年龄不超过45岁,且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笔者2011年9月针对120户移民家庭进行的问卷调研显示,而这120户人家中共有劳动力367人;高中文化程度者28人,初中文化程度者13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368人;家中无人外出打工的有42家,有人外出打工的有78家。外出务工者共有150人,所调查对象劳动力总数的40.9%,在二、三产业主要从事建筑业、个体经营、餐饮、保安、勤杂工等工作。这些数据表明,劳务型生态移民中务工主体的文化程度整体很低,外出打工者所从事的多是一些重体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这也意味着务工主体迁移之后更容易适应一些重体力劳动工作,而整体上欠缺二、三产业所需的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技能。
2.外出务工主体与用工企业在生产技能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
外出务工的150人主要在建筑行业做长短工者129人,占调查对象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86%;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和做餐饮、保安、保洁、勤杂工者19人,占调查对象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2.7%;而从事有技术含量高的操作工、机械装配、维修等工种者仅2人,只占调查对象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3%。各市县广泛地开展了移民实用技术和优势特色产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的培训集中在建筑瓦工、钢筋工、电焊工、电工、厨师这些工种上,而即将接纳移民的外县城镇成熟企业及专为劳务移民兴建的低税费(县内)新兴工业园区所提供的工种则多为电子产品装配、操作工、机械装配、插齿工、油漆工、钳工、车工、电工、食品加工、维修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训则集中在设施蔬菜节本增效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奶牛和肉牛产业化配套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玉米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优良牧草种植技术、中药材栽培及采摘技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及安全使用技术、枸杞无公害规范化种植技术、酿酒葡萄优质高效抗寒栽培技术、红枣种植及枣瓜间作技术,这些技能的培训更适合移民有土安置,而为配合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兴建的大型种植、养殖基地则要求务工人员须掌握集约化种植、养殖技能,上述种植、养殖技能差异很大。因此,务工主体与用工企业在生产技能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这也意味着随着“十二五”劳务移民的全面推进,首次就业就能安置在薪酬合理、个人和企业都满意岗位的人比例将会更低,务工人员在短期内离职的现象将会更加普遍,工作变动将会很频繁。
3.培训形式单一,部分移民劳动素养仍然难达企业用工标准
2011年宁南山区8县市劳务移民8241户37857人,各县市由政府拨付培训经费,逐村办班,集中对劳务移民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力接受了生产技能培训,移民培训比例达90%,但是调查表明移民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目前针对移民的逐村办班、集中培训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举行的短期专题培训班,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观看视频、现场观摩,基本不采取问题式、分享参与式、角色扮演式等比较注重互动性的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观看视频、现场观摩这种培训方式是一种快歺式的培训,培训费用低,可同时对数十、上百人进行培训,短期内向移民灌输的知识容量大。由于移民文化程度很低,大多数人听课时甚至连笔记都记不了,接受能力很弱,除了粗放的种植、养殖经验外并无其他生产技能,仅仅通过听课、观看视频来学习新的生产技能,很难一下子消化所传授的知识。对于接受能力弱的移民需要“反复”式培训,才能让其真正有效地掌握某项生产技能,但目前的培训工作基本上是一遍过,接受过二次或多数的“反复”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到20%。因此,移民虽然接受了生产技能培训,可很多移民劳动素养仍然难达企业用工标准。此外,逐村办班、集中培训的方式还容易受场地、教具限制,也不能为受训移民提供大量实践性训练,因而并不适用于操作工、机械装配、电子产品装配、车工、纺织技术员、食品加工、插齿工、钳工、维修等工种的培训。也正是这种培训方式的局限性,才导致务工主体与企业用工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差异。
4.安置部门关于劳动力供需详情统计缺失,移民工作安排存在盲目性
2011年之前,宁夏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均为有土安置,即确保移民迁移后每家都有水浇地,移民搬迁后的首要工作是平整、改良、熟化分配给自家的土地,尽快从土地上获得收成,解决温饱问题。为了便于开展移民搬迁工作,各市县都是在年度迁移指标的控制范围内,以户籍为主要依据来确定安置去向。这种安置模式无需考虑安置地的用工情况,以及移民的二、三产业生产技能及劳动特长,也就不必针对移民进行劳动力供需详查了。然而,劳务型生态移民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大多数移民搬迁后得依靠政府部门协调或安排,到安置地的企业或产业基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由于每个企业或产业基地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内部又都根据生产流程分化出若干生产部门,这样必然产业多样化的用工需求。由于目前安置部门未曾针对移民和用工企业开展劳动力供需详情调查,所以劳务型生态移民安置过程中,就无法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和移民个人劳动特长进行适当调配。为了减少劳务移民工作安排上的盲目性,使得企业能按需聘用移民,移民能按技能务工,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和移民因工作安置不合适造成的各种损耗,移民安置部门很有必要摸清企业用工总量、所需工种、岗位技能指标,以及移民个人的劳动特长、技能水平等详情,然后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移民劳动技能状况进行调配。如果某一企业的某些岗位在一个乡、县内聘不够所需人数,则可以跨乡、县聘人,而一个乡、县具有某种劳动技能的人比较多,该乡、县所对应安置地无法全部接收时,就应当突破迁出地-安置地的对应关系调整安置移民。
5.用工企业隐性辞工情况严重。
劳务型生态移民在短期内集中向移民安置地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安置过程中,特别是在(县外)成熟企业依托型安置地、低税费(县内)新兴工业园区安置地,一些行业、工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劳动力过剩。为了落实劳务型生态移民安置任务,确保每户移民至少有一人在企业就业,政府生态移民安置出面给移民安置地的企业做动员工作,或对安置移民的企业出台一些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鼓励安置地企业尽可能多地为接纳移民。尽管在移民之前政府部门已经对移民进行了大量的生产技能培训,但是移民劳动素养整体较低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转,移民就业后将会出现部分人员暂时无法胜任本质工作的现象。另外,政府部门动员企业安排移民就业时,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企业在优惠政策的吸引及政府部门的强势要求下,就会降低岗位要求接纳移民就业,甚至实际接纳的人数会超过企业生产所需人数,然而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不会长期降低岗位技能指标去迎合务工人员。企业不会直接辞退富余人员或暂时不能胜任工作的务工移民,但会在生产中设置一些苛刻的条件,令务工移民自动辞去工作。西吉县首批培训了398名中轻年移民将他们安置到石嘴山市惠农区的16家企业务工,6个月后已有80人离岗,究其原因有岗位不符合个人愿望而离职的,更多的人则是无法忍受企业苛刻的条件而离职了。
三、对策及建议
劳务型生态移民实质上是一种农村易地城镇化过程,由于迁移前后生产方式差异巨大,所以移民与用工企业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针对这些难题的对策及建议如下:
1.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巩固培训成果,整体提高务工移民劳动素养
目前的培训渠道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出面与区内的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签订培训合同,并配合这些院校的教师或技术人员对移民进行培训。宁夏“十二五”期间劳务型生态移民多达2.01万户,仅到企业务工的移民就有3万余人,另外还有5.87万户近10万非劳务型劳动力需要培训,仅靠区内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或技术人员是无法满足移民培训要求。所以,应当确定培训准入门槛,鼓励区内外有培训资质,且符合移民培训要求的职业技术院校或民间培训机构介入移民培训工作中来,分担宁夏生态移民培训任务。此外,企业也是很好的培训场所,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等形式,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用工需求培训移民。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加强培训经费的划拨、管理,做好对培训工作的监督、检察和验收工作。
现行培训方式主要是逐村办班,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由村里提供教室,组织移民参加,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观看视频,有条件的地区才采取现场观摩等方式。课堂讲授、观看视频的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它比较适合于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目标人群,而务工移民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达58%,由于文化程度过低,多数人听课时无法做笔记,听课效果并不好。相当多的人甚至没有二、三产业从业经验,坐在课堂里观看视频或老师讲新技术,最终能接受的新技术并不多,因此对劳务型生态移民进行培训时,需要根据所培训技能的特性来确定培训方式。
对即将在种植、养殖产业基地务工的移民,宜采取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的方式授课。课堂讲授时对将要从事的产业化种植、养殖技术做了系统的讲解,移民在听讲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现场观摩则在移民初步掌握产业化种植、养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观看技术人员或产业工人的实际操作,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践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生产技能。现场观摩的教学方法必须建立于一定的理论讲授之上,没有之前的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直观感知就会停留在片段上,不能系统性地转化为生产技能。
对即将在城镇企业或工业园区务工的移民,宜由企业提供培训场所、设备,委派有实践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城镇企业或工业园区所需工种主要为电子产品组装工、电气装配、操作工、机械装配、车工、挡车工、电工、焊工、插齿工、油漆工、钳工、钣金工、木工、食品加工、维修工、司机,部分企业也需要保安、保洁、勤杂、包装工等。上述工种除了保安、保洁、勤杂工、包装工外,都需要在专业的设备上进行大量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工熟练工。因此,只有企业才能承担这些工种的培训任务,真正地有效地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