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移民转变思想观念。
移民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搬迁过程中的确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然而,辩证唯物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为移民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基础设施,扶移民上马走上一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生活毕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移民生活的改善归根到底要要移民自身,这就要求移民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拔除穷根还要靠自己。调查中我们发现,十二五期间的生态移民,政府不但为生态移民盖了房子、平整了院落、盖了院墙,而且为移民修了牛羊圈棚、安了太阳能等,即使这样,调查中仍然有移民问我们政府什么时候给他们装大门?这表明,教育移民转变思想观念是是必须的:生活要向前看,政府可以救一时,但不能救一世,未来的生活一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个教化过程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地宣传以及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
其次,创新移民新区的社区管理工作。
移民新区与传统的村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移民的属性没有改变,仍然是从农民到农民;不同点是移民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的移民村大多是自然村,最大的村不过千把人,但迁入新区后,三五千人的大村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有一个有威望、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干部团队,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才能领导好移民新村的发展。一个充满生气的移民新村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使村庄管理的良性运行,这是移民能否“稳得住”的根本保障,反之亦然。
四、如何“富得快”?
“搬得出”、“稳得住”之后便是如何“富得快”了,其关键在于移民搬迁之后后续产业如何发展。从调研情况看,移民新区后续产业发展可能存在以下几个约束。
首先,资金约束。由于移民通常都是一些贫困人口,其前期的积累少;移民之后,生计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部分迁入地的土地还是账面分地,因此没有种植业收入。而外出务工收入则具有不连续性和偶然性的特点,每年能够结余下来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农村投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后续产业的发展将面临资金短缺的约束。
其次,技术约束。移民们在发展后续产业时会受到技术及自身素质的约束,尤其是在发展特色种植或养殖的时候,技术的约束尤其明显。另外,特色种植或养殖业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而且还存在着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因此,移民可能会比较谨慎。
最后,移民素质约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知识、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但由于大量具有一定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剩下的人(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对农业新技术如良种、良育等新生产技术很难接受,经营管理理念欠缺,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淡漠,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也十分有限。据调查统计,许多农民家庭为减少开支,电视不看、电话不装、报刊不订,更无条件上网了解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信息。因此,后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中很难避免盲目性。
鉴于以上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约束,移民安置区后续产业的发展应根据迁入区水土资源、区位环境、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移民安置应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首先为移民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逐步解决住房达标等问题,实现移民“稳得住”、“富得快”。
五、政策建议
(一)完善移民搬迁户籍管理工作。
1.开展严格的清人清户工作。
抽调熟悉基础工作的、负有责任心的干部核实需要搬迁的人数,要把人口、户数搞清楚,为生态移民提供可靠的人口依据。工作人员应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客观公正地核查当地搬迁人口的情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料分析上。
2.解决现有的“一人多户”或“多人无户”等历史遗留问题。
规范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对于已经实现搬迁定居、并有户籍的自发移民,应切断与现有搬迁地的户籍联系,实现一人一户,这样才能避免移民搬迁中重复搬迁浪费的结果。
(二)完善移民搬迁的动员机制。
1.对于不愿意搬迁的人,要搞清不愿意搬迁的原因,分门别类地做好动员工作。
对搬迁对象讲明生态移民工程的搬迁进度,确实是五年内搬迁完成的,可以分批次、分时间地搬迁;对于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搬迁的村庄,要做好移民的动员安抚工作。搬迁后应妥善处理好遗留的“坟地”等问题,对迁出地进行封育管理。对于那些由于不了解迁入地而产生畏惧心理的移民,应采用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宣传,例如可以将迁入地的基本情况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刻录在光盘上,分发给搬迁对象,让不识字的移民对迁入地形成感性认识,最终促成搬迁。对于那些户口上人口多的农户,原则上按照每户4-5人重新核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户管理。总之,为不愿意搬迁的移民解决实际困难是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简单粗暴可能会适得其反。
2.对于那些愿意搬迁却没有搬迁能力的移民,应给予多种形式的帮助。
对于那些经济确实非常困难的移民,政府应给予多种形式的帮助。例如,政府可以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先行垫付部分搬迁资金,等移民搬迁稳定后分期偿还;或通过长期借贷的方式,政府无息或低息借给移民搬迁资金,待移民搬迁后分期偿还;或与金融机构搭桥,建立移民与其亲属(包括远亲)之间的联户担保等,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总之,解决移民搬迁启动资金的问题时应实行多种方式,主要借助市场的力量解决,辅之以政府的协助。
(三)创新移民安置区的管理机制。
1.建立移民村管理制度。
移民村所需要的管理制度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村党政组织及配套组织的工作制度和服务群众的制度;第二类是移民村的社会管理制度,包括公共设施管理、集体经济管理、农民教育管理、宗教活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移民房屋建设管理、土地管理等等制度;第三类是村规民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墙上、纸上,还应收入普及到每个移民的家里、心里。
2.重视农村环境治理。
良好的环境是农村吸引外部投资的前提,也是移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因而,应重视移民迁入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四)完善移民村后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人、财、物”是移民项目能否成功的根本。人力资源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物力资源主要包括水土资源;财力资源主要是指资金状况。只有移民安置地的资源能够承载迁入的移民,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安置地的产业优势,移民才有维持生计的基本保障。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改变硝酸盐的沉积,改善土壤地理化状况,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积极引导发展草畜业的发展
针对移民有发展特色养殖却没有场地的问题,可探索集中养殖或托养的模式,即由政府牵头,通过联户建设、集中养殖、能人承包和产业带动等方式,在村里的荒地或沙地修建牲畜集中养殖区。
3.倡导“一村一品”的后续产业经营模式
在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后续产业时,政府应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做好市场研究。在认真研究本地实际情况基础上,选择那些销路好、效益高、前景好、在市场上有优势和有竞争力的项目。
4.创新农民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根据农民素质提升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和更新相关的教育培训模式与内容,让农民的素质得到持续地提升:一、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和更新教育及培训的内容,从简单、易学、易懂开始逐步加深难度,从实用知识培训逐步转向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培训,逐步提升农民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强化其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二、创新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光盘等媒介进行综合知识的传播,逐步注重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等;三、在培训农村技术的同时,引导农民朝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去思考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让农民不断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