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49575300000009

第9章 《努力周报》的论政(4)

既然胡适认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是国家文明富强的主要敌人,那么他的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就同马克思主义者格格不入了,也违背国民党极力维护的既有体制。他强调的是不要革命的点点滴滴的改良:我们很诚恳地宣言:中国今日需要的,不是那用暴力专制而制造革命的革命,也不是那用暴力推翻暴力的革命,也不是那悬空捏造革命对象因而用来鼓吹革命的革命。在这一点上,我们宁可不避“反革命”之名,而不能主张这种种革命。因为这种种革命都只能浪费精力,煽动盲动残忍的劣根性,扰乱社会国家的安宁,种下相残害相屠杀的根苗,而对于我们的真正敌人,反让他们逍遥自在,气焰更凶,而对于我们所应该建立的国家,反越走越远。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而他们都不是用暴力的革命所能打倒的。打倒这五大敌人的真革命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最要紧的一点是我们要用自觉的改革来替代盲动的所谓“革命”。

怎么叫盲动的行为呢?……又如一个号称革命的政府,成立了两三年,不肯建立监察制度,不肯施行考试制度,不肯实行预算审计制度,却想用政府党部的力量去禁止人民过旧历年,这也是盲动。至于悬想一个意义不曾弄明白的封建阶级作革命对象,或把一切我们自己不能脱卸的罪过却归到洋鬼子身上,这也都是盲动。胡适是实验主义哲学训练出来的信徒,不理解革命的作用,这也不奇怪。

胡适过于强调“责己”,会模糊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危害性的认识,但同时对于笼统排外情绪也是一种警诫,笼统排外和“国粹”情绪有时是相伴相生的,不利于民主、科学传播。胡适有的话显然是对着国民党拒绝民主制度去的,或许国民党一方面会因胡适不赞成革命而松了一口气,但胡适的民主要求同样又令国民党很是不安。他还明确提出“自觉的改革”概念的内涵,即出以公心,为国家为社会负责,尊重事实和证据,“虚怀采纳”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内涵从一般意义上说,也是不坏的原则。胡适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广泛的批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自己的纲领和目标,提出了批评;国民党人很恼火胡适对专制制度的批判;梁漱溟也专门写了文章,表示不能同意胡适否认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观点。

四、对政府的监督

周报创办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北京政府内阁频繁变动,其原因均与军阀之间矛盾纷争和利益角逐有关。周报既然是为“谈政治”而创办的,也就必然要紧伴着政治权力的波澜展开报道和评论,自然的,也就要臧否人物,褒贬政府了。

关于财政问题。军阀之所以可以为所欲为,很大程度上在于财政上不受监督和限制,有了钱,就可以任意地扩充军队,任意地安插亲信冗员。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民穷财尽,战争不断,人浮于事。周报重视从财政方面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希望以此为突破口,遏制军阀的恣意妄行。胡适在1922年5月21日周报上发表《大家起来监督财政》,又一次强调《我们的政治主张》中会计公开、量入为出的主张:

现在政府并不是没有钱。因为财政不公开,因为罪恶的官吏可以自由支配国家的收入,所以我们到了这步田地,现在的对付方法没有别的,只有大家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的做到“会计公开,统筹支配”八个字。如做不到,我们然后一起罢工,法庭关门、监狱罢工、银行罢市,以及各机关同时停止!6月4日周报发表评论《董康氏的财政条陈》(胡适在“这一周”中说文章作者是“青松”),认为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一言以蔽之,就是“紊乱”,“一篇糊涂账”。文章认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限不清是导致紊乱的一个原因,中央想大权独揽,地方则千方百计截留税源。文章揭露中央政府冗员充斥导致的空耗经费和官员的“贪婪”“巧谲”。文章呼吁裁兵,“多裁,快裁”,“我们假定裁去现有一半的兵,这笔经费,大约要八千万元。”文章呼吁改变不公开的、暗箱操作的“特别会计”制度。作者也深知喊破了嗓子,也极有可能是对牛弹琴,“有政然后有财。所以有不好的政治,必不能希望有好的财政。”6月11日周报发表了署名“M.T.W”的《财政问题》,提出应该多方下手,革除财政领域的种种弊端恶习。

政治界官员们之所以家财万贯,其实人人心知肚明,就是营私舞弊的结果。作者揭露花样翻新的舞弊行为:军人报虚额,扣兵饷,文职侵占办公费;在特许的企业中领干薪;受贿赂,拿回扣;税收的“包干”制度成为官员营私的聚宝盆,官员们竭泽而渔,拼命征收,然后上交固定数额,其余中饱。

对“好政府”的批评。尽管王宠惠和胡适等一起联名政治主张,但胡适对王宠惠的看法并不算好。1921年7月3日胡适日记记述了当时还是内阁阁员的王宠惠聚餐时的谈话,王宠惠认为,四川有一位18岁的女人因想解除与驼背丈夫的婚姻,却没有其他办法,于是杀死了她的丈夫,四川地方司法当局判其18年监禁是“定罪太轻”。聚餐会上一位美国教授询问“她谋杀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她的丈夫要强迫执行他做丈夫的权利?若是如此,她的犯罪是为自卫起见,更当别论。”胡适写道:“王先生说:‘那个我可不知道。’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这种情节无关重要的!”王宠惠还认为那女子杀夫之举,似乎错在中国弘扬了女权和人权,他当时对胡适说,“你们提倡社会问题的人真正害死人!”1922年8月17日胡适日记:教员们到政府索要拖欠的工薪,结果总理王宠惠及有关部长等人推脱搪塞,胡适感慨:“这种儿戏的情形,真是可笑又可恨!国家大事在这一班瞎子手里,如何得了!”直奉战争后进京取代徐世昌的黎元洪,先后提名伍廷芳、唐绍仪出面组阁,均遭拒绝,后又由颜惠庆组阁。1922年8月,时任教育总长的王宠惠代理内阁总理,9月内阁总辞职。旋即王又受命正式组阁(所谓“好人政府”)。在“好人政府”之前,周报就在以好人政府的标准监督、评价王宠惠的内阁。胡适1922年8月13日在周报综述中说:

当颜惠庆组阁的时代,我们最不满意的是,颜惠庆在国外多年,总算是负点虚名的人了,然而他的内阁毫无政策,毫无计划。无主张的上台,无主张的下台,是政治家可耻的行为!现在王氏又上台了。

……我们希望他先定一个大政方针,然后上台;我们希望他抱一个计划而来,为了这个计划的失败而去。无计划的上台,无计划的下台,是我们决不希望于王氏的!9月17日胡适在“这一周”中,对王宠惠提出批评和希望:现在“王代阁”已总辞职了。没有计划的上台和没有计划的下台,都实现了。“代阁”时代的困难,我们也知道:同床异梦的阁员……我们对于这个第二次的王内阁,仍旧是一个忠告:没有计划而来,没有计划而去,是可耻的事。同一期周报上,胡适发表了《假使我们做了今日的国务总理》,对王宠惠新内阁提出具体的施政建议:第一,“先从政治方面下手”,北京政府应“速即召集一个各省会议”,研究解决裁兵、财政、省自治、交通事业发展规划等问题;第二,“由北京政府公开的调解奉直私斗,消除那逼人而来的大战祸”,同时奉直减缩军备、东三省取消独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担任北方裁兵专使,北方各省取消督军和巡阅使。胡适不客气地向王宠惠提出要求:“如果王宠惠们只愿做大官,只愿做一个‘无抵抗力的内阁’(这是前日某报的妙语),那也罢了。……我也知道这件事决不是王宠惠们干得了的。……我很希望国民注意此事,养成舆论,作一个实际上弭兵的大运动!就是王宠惠们干不了,这件事总得有人干的”;第三,要求从速以公布财政收支实况的办法解决财政问题。胡适质问道,“况且政府为什么总不肯公布财政的实况呢?岂不是因为军费太多,怕人不平吗?

……况且政府越秘密,大家越猜疑。所以越不能心平。所以倒不如一切公开的好。……没有公布,什么财政计划都行不下去。”胡适知道,掌管北京政府实权的军阀是反对联省自治的,此前直系军人就曾通电反对持联省自治立场的唐绍仪组阁。在这种情况下,军阀居然同意王宠惠组阁,不能不使胡适担心军阀会用武力强制推行统一,也担心王内阁会秉承军阀意志,“那样看来,北方军人早已公认‘反对联省自治’为王宠惠的一种大政方针了。我们盼望王氏对于这一点有一种明白的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宠惠内阁不仅毫无作为,而且处处逢迎军阀,令胡适大失所望,他在11月5日第27期周报的综述里说:

上回北京政府秉承军阀的意旨,派李厚基为讨逆总司令;现在又秉承军阀的意旨,把冯玉祥调回北京,派张福来做变相的河南督军。

这两件事可算是王宠惠内阁的两大耻辱。……黎元洪可以向“责任内阁”身上推脱干系;王宠惠的内阁又向谁推脱干系呢?王内阁过了中秋节之后,若有政策,还有继续存在的理由;若没有政策,早就该走了。没有政策而不走,是为了“恋栈”。……当走而不走,是谓自毁!是谓自杀!

王宠惠内阁庸碌无作为,主要还是手中无权的缘故,因为军阀手中有枪杆子,完全可以反过来指挥一群文弱书生的阁员。据内阁外交总长顾维钧后来的回忆,王内阁的后台就是吴佩孚,王内阁的内务部长孙丹林、交通总长高恩洪都是吴佩孚的山东蓬莱同乡,孙当过吴佩孚的秘书长,高恩洪曾当过上海一个电报局的局长。当然,王宠惠本人不思进取也是一个因素。以教员工薪拖欠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问题为例。当时北京的教育经费奇缺,教员的工薪被拖欠,人们意见很大,为此蔡元培、胡适、顾维钧、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多次同王宠惠商讨解决办法。据胡适日记,1922年9月5日上午胡适在蔡元培家里获悉汤尔和提出由财政部、交通部、教育部共同呈请总统黎元洪下令,指定划拨关税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结果当天下午传来消息,“说亮畴不赞成此种指令,说出几种理由来。”胡适6日致信罗文干:“平心而论,亮畴终不能脱卸‘不负责任’的批评。

他是教育总长,若能在阁议席上力争,当不难通过这一道指令。……亮畴当此残局,未免太苦;似不如早日远引,留一个有用之才为将来之用。”在8日的一次聚会上,王宠惠为自己没有“计划”辩解说:“我牺牲了身体、金钱、时间,每天只能应付‘索薪团’,哪能有工夫做计划?我的大计划是维持北京秩序,此外更无个别计划。”在11月4日的聚会上,王宠惠又为自己摆“维持北京秩序的功劳”,胡适当场反驳说,“你们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你们走了,中国是不会就塌下来的!”在周报上,直接批评军阀荒唐行政和贪赃枉法的文字是非常多的,有些锋芒十分尖锐,人们能感受到作者、编辑的可嘉勇气。1922年7月30日第13期的一篇署名“M.T.W”的《上谕式命令的批评》直指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自比皇帝的可笑做法。文章说,尽管历史已经跨入民国的门槛,可民国大总统的“赈灾令”、“抚恤令”、“罪己令”、“授勋令”等,却让人读出上谕的味道。文章举例说,在赈灾令中常说“哀我穷黎”、“由财政部拨款……元”等,实际是皇帝“四方多难,罪在朕躬”的心理反映,而且拨款缺乏预算上根据,属越权行为。抚恤令中的“公忠体国,震悼莫名”,也是皇帝的口气,给治丧费若干、促沿途官员照料灵柩、派人致祭等,更缺乏法理上的根据。总统本无实权,施政好坏责在内阁,何必还要说一番“德薄能鲜……恐负重托”之类的废话,“再来把着空架子,下那罪己昭呢?”授勋令也很滑稽:官吏为国家办事,本是分内之事,却又颁勋章,又授勋位,还奖军刀,“不是和赏穿黄马褂一样么?”1922年11月19日,作为联名宣言者之一的署理财政总长罗文干,突然被黎元洪下令以贪污罪逮捕。周报当时也并不知道罗是否清白,但它坚决捍卫法律的尊严,认为罗案从程序上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