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切入手法从人自然地转换到动物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包括利益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增强人情味会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动物类电视新闻往往需要一个合适的新闻由头,而这个由头大多与人类有关。这样会增强观众心理上的接近性,从而将心思投注到观看该条新闻上去。
例如在新闻《希腊火灾过后野生动物难觅家园》中,开头先从希腊发生的一起火灾说起,逐渐引到新闻的重点,即野生动物难觅家园。这不仅是个良好的过渡,而且体现了人类在面临火灾的同时,不只把眼光局限在自身的损失上面,还看到了动物生存环境的损失,并积极思考对策。新闻主播的串联词也大多会从人类切入,之后自然地转换到动物。例如在《连降暴雪动物园小动物惬意踏雪》中主播说道:“下雪天除了小朋友最开心之外,就连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也耐不住寂寞,纷纷出来赏雪了。”之后,镜头从游人的背面推向他们正在观看的东北虎。又如在《动物钓鱼乐趣多》中主播这样说道:“天热了大伙都想找地儿休闲避暑,这不,深圳动物园里的动物明星们也没闲住,参加了一场钓鱼擂台赛。”这样从人类角度轻松转向动物,除了具有贴近性,还扩展了人类看世界的视角。
(三)用人类思维解读动物
由于动物与我们之间语言不通,一直以来,人类对于动物世界存在着许多拟人化的猜想。在动物类电视新闻中,表现为用人类的生活方式套用动物生活,或者用人的道德标准评述动物的行为模式。很难评判这种处理是对是错,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与趣味性。观众会很自然地进入动物们的角色。例如动物在荧屏上努力的同时,观众也更容易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具有相似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于是进化论被当成了毫无限制的拟人化以及随意猜测的特许证。但这样的处理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以人类思维解读动物会造成阐释的不科学。例如动物研究中的“摩根准则”就指出:“对于一种行为,只要可以把它解释成处于心理刻度表较低层次上的一种能力结果,便不允许把它解释成较高层次精神活动结果。”而过度地用人类思维支配动物还会违背新闻的客观性。虽然说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但新闻都具有某种倾向性,用人类思维解读动物,并不是把倾向性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动物类电视新闻工作者所把持的态度应该是“立足人类,关注自然;超越人类,关心自然。既要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更要超越人类傲慢自大的局限。”
1.镜头语言上的拟人化
动物类电视新闻喜欢选择本身就具有拟人化特征的报道主体,例如新闻《爱喝茶的猴子》、《小狗贝蒂爱吸烟》等。《爱喝茶的猴子》中,拍摄小猴子坐三轮车去喝茶,喝茶之后稍事休息,再坐三轮车回去。一切镜头上的表现都和在拍一个人去喝茶没有太大区别。镜头语言有着更为明显的拟人化倾向,例如会出现一些模拟动物视角的主观镜头。又如在《美国动物园老虎跑到餐厅咬人》的新闻中,解说词说到伤人的老虎有袭击人的前科时,画面同时放出老虎的照片,就如同在普通法制类节目中人们所看到的那样。
2.听觉语言上的拟人化
当今的动物类电视新闻比较缺乏现场音响,取而代之的是灌入大篇幅的解说词和人物采访,用人类的思维解读动物画面。而解说词的拟人意味一般都比较浓重,倾向于把很多平日只用在人类身上的词语用在动物身上。例如在《各地动物避暑各有奇招》中,解说词这样说道:“熊猫园里的熊猫宝宝享受的可是高级待遇;而体型庞大的北极熊一到夏天就被身上那层厚厚的皮袄折腾得很心烦。每天定时泡澡就成了它们现在的必修课。”在这则新闻里,解说词拟人化的处理并没有违背事实的客观真实性,而是通过语言修辞使新闻显得更加风趣幽默,提高了可看性。而在《连降暴雪动物园小动物惬意踏雪》中,画面里猴子们坐立在山头一动不动,解说词则人为地解释为,猴子自己创立了一种雪天游戏“看看谁先动”。这虽然具有趣味性,但是显得有些哗众取宠,随意地臆想造成了缺乏科学性。
很多动物类电视新闻中,都人为地为动物进行了配音,配合着动物的动态来阐释动物的“心理活动”。其中一些配音与画面比较契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一则新闻中描述一只小狗为了吃到一只大狗附近放着的肉块,几次跑到大狗面前假装睡觉,趁大狗不注意的时候眯着眼睛把肉块扒拉到自己跟前。小狗的动机在新闻里通过画面能够很快地被辨识出来,而同时可爱的配音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了,声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动物类电视新闻中有时会加入音乐,起到了渲染气氛、刻画形象、抒发情感、激发联想、体现节奏的作用。这一特点在地方台的动物类电视新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新闻《特殊的“老伴”》中当小狗死去的时候,配上了一段伤感的音乐,加强了悲伤情绪的渲染。另外在一些新闻中配以欢快的音乐,贴合了小动物活泼的体态,创造出一种节奏感,使观众体会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在一些新闻故事情节发生转变的时候,也会配以音效来进行渲染和夸张。
配音、音乐和音效适度地使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则会使观众觉得喧宾夺主或者过于做作。
3.通过编辑融入“矛盾”和“对抗”
在很多没有经过剪辑的新闻素材中动物们在各做各的事情,彼此没有太多联系,但是通过编辑可以使画面产生“矛盾”和“对抗”,使新闻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动物钓鱼乐趣多》中将红毛大猩猩和狗熊分别钓鱼的画面分剪在一起,二者钓鱼你一条我一条对接在一起,造成了一种竞赛的紧张感,令新闻更有看头。又如在《可爱的香猪勇闯北京城》中香猪在马路上走丢了着急地奔跑的画面,与主人焦急的脚步插剪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焦急感,增强了故事性,使观众仿佛也能够体会到那种紧张感。另外在编辑中加入一些具有重要提示作用的字幕,也起到了制造“矛盾”和“对抗”的作用。
动物类电视新闻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一)动物类电视新闻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1.利用动物炒作以谋取商业利益
电视是一个可以引发公众关注的公开平台,动物类电视新闻在这个平台中拥有较高的受欢迎程度,于是出现了一些利用“动物上电视”来谋取商业利益的人。
客观上,公众对某些动物园的认可度在降低。比如米兰动物园和罗马动物园就在公众的压力下关闭了。参观者数目的急剧减少使他们在经济上无力支撑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动物园选择了利用动物类电视新闻来塑造自己园内的动物明星,以吸引游客参观,从而获得商业利润。例如被人工喂养长大的小北极熊克努特,就由于在电视新闻中公开露面,吸引了柏林各方的目光,动物园棕熊馆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这引发了动物权利组织的不满,称此举对于小北极熊克努特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不过该动物园不但在门票上赚了一把,在克努特形象玩具的销售上也收获颇多。
又如西安动物园办起了真人体验动物生活的活动,让应征而来的选手住进猴山。人猴“同居”与动物园宣称的“爱护动物”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家动物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主办方打着保护动物的旗号,实则是一种商业炒作。其实当中的受害者莫过于猴子们了:“家”里突然闯进一群不速之客,打乱了猴子的生活,破坏了它们的安宁。动物学家称这对于猴子的心灵是一种变向的伤害。而在2007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也着实是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一次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