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49606300000017

第17章 刺激-反应:电视节目创制的主动手法(3)

电视节目创制方法论

我们在这里讲一些具体的创制环节。

第一,主持人。大家将来都会做编导、做记者,还有一部分同学也可能将来有机会做主持人。但不管你做什么,将来你肯定都会跟主持人打交道。当你做导演的时候,你会怎样要求你的主持人呢?我做导演的时候,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是一句话:你要像“贞子”一样,从电视里面“爬”出来把观众“拽”到跟前,“吓唬”他们!作为一个好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而一个差的主持人,可能就会总是“缩”在电视里头。大家用这种思路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差的主持人恨不得总是缩在电视里,与电视机融为一体;而特别好的主持人,想要冲到电视外头的感觉是很强烈的。因此,你对你的主持人,必须灌输给他们这样一个意识:要随时随地“冲”到电视外“吓唬人”!

凤凰卫视前年签了一个主持人尉迟凌嘉,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他只在《挑战主持人》露了一次脸,当时钟大年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那个人的电话能不能找到?”第二天我找到了电话,过几天他就和凤凰正视签约了。所以,一个好的主持人,他会从电视里面“出来”,他不但能“抓”观众,你看他还能抓钱呢!他跟凤凰签了约,他就有钱挣了嘛,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第二,采访。大家上过电视采访、新闻采访这类的课?老师都会讲:“你要用理性思维,要有逻辑结构,要写ABCDEFG,准备20个问题,问人10个问题,他可能回答5个问题比较好,然后把5个问题挑出来做……”其实,这样的节目做出来是不好看的。真正好看的节目是用身体去采访。我会给大家放一个我自己做的片子,告诉大家什么是用身体去采访——当然,不是我的身体,是主持人的身体。

第三,镜头。一般来说,大家会觉得可能正面一个镜头,反打一个镜头,然后把两个镜头剪接在一块儿,长短结合,片子就剪出来了,但其实不是这样。2004年的时候,时间做了一个北京国际纪录片节,请了很多法国的导演来。当时就放片子,因为我们国内这几年的科学探索纪录片做得还不错,比如说像《发现之旅》、《探索发现》等节目,就把这些节目的片子拿给外国导演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考古的镜头:一个全景,几个老头,白发苍苍,在那儿刷陶瓷,然后反打,给一个特写(镜头),看看陶瓷是什么样的。外国导演们看完这样的镜头就很不理解,认为这样有悬念感的镜头,就因为镜头选择的问题,把整个画面给毁掉了。那应该怎么拍呢?外国的导演认为:用一个摇臂或者轨道从背后拍“这些人做什么,在哪儿”,然后镜头一转,“哦,他们在刷一个盘子呢”。这样的话,就把两个镜头变成了从背后绕到前面的一个镜头,就把一个简单的镜头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镜头。我们一会儿还会看到一个例子:推上去是一个人的特写,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等你拉出来的时候,你只要做到“观众想象的那景跟你拉出来的场景不一样”,那么,观众肯定不会跑掉。镜头本身有很多可以叙事的方式,这些东西大家都可以从电影中去学,所以不要拘泥于看几本书。你读片子读多了,这样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此外,还有音乐。这是我们国内做节目当中的弱项,因为我们对于音乐的训练远远不够。而在剪接上,也有一个镜头和声音黏合的问题。我接下来给大家看两个案例,我们从案例里去体会音乐、剪接等元素的具体使用方法。

先来看音乐。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天生可以带来一种刺激的效果。BBC出品的《伟大的音乐家》这套盘,我建议大家去看。大家将来如果去做节目的话,我认为这是必读的。如果你不看片子,你来电视系读书是一点价值都没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你可以不来听课,但是你不能不看片子”,我觉得这一点到现在为止依然适用。(放映《伟大的音乐家》片段)各位同学,请问你看到什么?就是看到这样的片子非常“解气”。为什么说“解气”呢?其实,也是由生理决定的。你的心跳有固定的频率,当音乐和你心跳的频率契合时,自然你就会觉得兴奋。在你兴奋的过程中,如果有画面跟音乐配合得特别好,让你的这种兴奋释放掉,你就会觉得舒服!如果你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做片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它如果让观众觉得爽,观众就不会逃掉了,他们肯定会留在这里看这样的片子。

我们再来看看剪接的方式。同样是一个做音乐的片子,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有一个节目叫《音乐人生》,由以前做《艺术人生》的一拨人分出去做。他们当时做样片,做的是知名音乐家廖昌永。这个片子在剪接方式上做了一些变化,让你看起来非常舒服,跟你平时看到的人不一样。这个片子的导演杨超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下它的声音是怎么剪辑的。我们现在剪片子时往往特别不注意声音,其实,声音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因素。这个片子本身讲廖昌永是怎样成功的,我自己参与了这个片子的策划,但是这个导演拍出来的效果远远超出我所料,我从这个导演身上学到了很多剪片子的方式。(放映《音乐人生·廖昌永》片段)大家看到,导演加了一个“眨眼睛”的画面设计,它给观众非常主观的感受,就好像你在看它一样。它只要一晃,你这个遥控器就不容易动。你知道吗?第一,从生理上讲你就不容易动;第二,画面经过了调色的处理,让你感到和平时采访不一样,有一种奇观效果在里面;第三,导演做了抽帧效果,你会觉得人好像不是这么动的,但又离人正常动不远——这样的采访,把廖昌永的心打开了,如果大家去做采访训练,建议你们看一看这个片子。

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个“老外”的片子,看看他们是如何设置环节的。Late Show是一档美国深夜的脱口秀节目,几十年来都做得非常火,而它之所以火,是因为在节目中运用的一些手段、一些点子,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段落。(放映Late Show片段)这是很典型的一个谈话节目,但大家看到它的镜头运动方式以及环节的设计,很注意悬念感的设置,这样就确保观众很难离开,因为他们会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它内在的推动力。现在国内的谈话节目,比如由高博主持的《今晚》,就是在copy这种模式。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你一旦走上做节目这条路,实际上你就没有任何的退路了。而观众的反应是和巴甫洛夫实验一样的,你老刺激他,他就没有反应了,刺激的效果有一个递减的过程。所以,你要不断把你的刺激更新,这就导致你每天差不多两点之前不能睡觉,你要不断去琢磨第二天怎么把观众重新“抓”到你的屏幕前,去寻找这个刺激,这还是要回到最开始我们强调的题材。特别是今天,如果你找到好的题材了,你做起事情来就会特别轻松。所以,你做节目的时候,不要急于动手,而要花大力气去筛选题材,让它具有足够的新闻效果和刺激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有特别好的人跟你配合,或者你本身就是优秀的人,那么,你做起节目来就非常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