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
49610400000031

第31章 德国科学幻想图书繁荣终结乎?持续乎?

自从J.K.罗琳宣布“哈利·波特”第7部为“终卷本”以后,英国的儿童出版市场便开始冷清。2008年,德国的儿童出版市场好像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对于这种莫衷一是的状态,德国的出版批评家们认为是“衰退”的征兆,德国的出版商们却认为还是“繁荣”的持续。

繁荣10年

出版批评家们指出,成为德国儿童出版市场最近10年繁荣标志的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始于1998年。

1998年7月,德语版的《哈利·波特与贤者之石》出现在德国各地书店的书架上。作为“哈里·波特”系列书的第1部,首印不过8000册,仿佛这是一只“丑小鸭”而非“金凤凰”。当时,这个印数对“哈利·波特”系列书德语版的名不见经传的出版商考尔森出版社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在德国读者的不认同甚至抵触中,仅仅投入市场的8000册最后居然没有卖完。不过,目睹了“哈利·波特”在英国的火暴的考尔森出版社决定继续冒险“赌下去”。

差不多一年以后,这套以魔法少年为主人公的系列书的第2部,首印25000册,顿时给“因循守旧”的德国儿童出版市场带来了冲击。不少出版同仁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不免觉得考尔森出版社违反常理,有“自杀”倾向。接下来,“一意孤行”的考尔森出版社在第3部、第4部、第5部和第6部的首印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了2007年与2008年之交,“哈利·波特”系列书的第7部——也就是“终卷本”,一开机就印刷了300万册,创造了德国出版史上首印的新纪录。有人认为,抛开纳粹时期的宣传品印刷,在德国除了《圣经》,恐怕还没有哪种书一次印刷这么多。“哈利·波特”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版,但首印300万册的恐怕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利·波特”促进了德国儿童出版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德国的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

“哈利·波特”被拍成电影以后,对其纸介质图书的销售再次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差不多在同时,彼得·杰克逊导演的《指环王》也“闪亮登场”,使其德语版纸介质图书的销售行情直线上涨,从而把德国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推向高峰。之后,其他英国、美国科学幻想作家的作品陆续被翻译,在市场上都销售得很火暴。例如,克里斯多普·派奥利尼的《伊拉康》,由CBJ出版社出版,首印100万册;若纳圣·斯特拉乌脱的《巴丁米阿斯》,由CBJ出版社出版,首印80万册;菲利浦·普尔曼的《黄金罗盘针》,由考尔森出版社出版,首印65万册。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幻想作家也粉墨登场,相继获得成功。卡耶·迈耶的三部曲《墨尔列》,由勒威出版社出版,首印35万册(套)。卡耶·迈耶的另外一个三部曲《云上众生》,由勒威出版社出版,首印20万册(套)。科内利亚·洪克的《墨水之血》、《墨水之心》和《墨水之死》,由德累斯拉出版社出版,3种书首印均在50万册以上。此外,佩特·施温托、安德里亚·米夏埃利斯等的作品也得到好评并且畅销。特别是年轻的女作家妮娜·布拉松,被德国文学界誉为“J.K.罗琳在德国的接班人”。同“哈利·波特”使英国的J.K.罗琳成为富豪一样,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也使德国的一批作家进入富人的行列。

以上这些成功之作,不仅自身市场效益极佳,而且还拉动了一批又一批同类图书的出版,营造了长达10年的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这无疑在德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印数与买断制

现在,在德国书店儿童书的书架上,摆满了科学幻想的图书。由于同类图书已成“泛滥之势”,对不断涌进来的新书,各地书店的老板叫苦不迭。在这些科学幻想图书中,虽然也有独创的优秀作品,但大多是模仿之作、雷同之作。内容不外乎千变万化的妖术魔法、宇宙外太空的奇人异事、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与灾难等。内容跳不出俗套,就只好在篇幅上动脑筋,有些图书的页码甚至超过200页、300页,其厚度让许多少儿读者不敢问津。德国书店的店员普遍认为,“科学幻想图书的生产过剩,已经到了该刹车的时候。”和店员们颇有同感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认为应当“多出版一些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儿童文学图书,使孩子们既能浪漫,也能面对现实”。

德国的出版批评家们指出,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始于1998年,大约终于2008年。在2007年与2008年之交,当“哈利·波特”的“终卷本”把这个“繁荣”推向顶峰之后,科学幻想图书的销售行情开始“走下坡路了”。

然而,对于出版批评家的说法,科学幻想图书的出版商们不以为然,一笑了之。

出版商们举例说,尤里艾·法兰库的《正午之友》一面世即成为畅销书,2007年获得德国文学奖,2008年的实际销售册数已经超过15万册。再如,德累斯拉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的科内利亚·洪克的新作《墨水之死》,与该作者的前两部作品一样,一开机就印刷了50万册,并且销售行情也一如以往火暴。怎么会是“走下坡路”呢?

当然,科学幻想图书充斥市场,优劣杂陈,假如不对同类作者同类选题进行认真筛选,盲目出版,也会影响出版社的效益。像勒威出版社就确立了以卡耶·迈耶等一批著名科学幻想作家为儿童图书核心作者的方针,学习考尔森出版社的冒险精神,不是要减少新书的首印数,而是要继续增加。像CDJ出版社和考尔森出版社,可能会增加“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儿童文学”选题,但出版社的利润增长点还是立足于科学幻想选题。

德国的出版社出版新书,之所以首印都很多,是由于在出版社与书店之间以实行买断制为主的缘故。新书在正式出版发行之前,出版社一般先做广告,进行宣传推介,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就是书店集中成批订货。从出版社来说,如果新书的首印数少,就有可能无法满足书店的需求。通常一本新书的销售周期都不太长,错过这个周期——也就是读者的“热乎劲”,再重印多少也卖不动。这样,对于新书特别是面向儿童的科学幻想新书的首印,出版社大都有“宁多毋少”的潜意识。从书店来说,受买断制的制约,进货成了预订新书的“一锤子买卖”。出版社新书首印数少,说明这本书不好卖,书店预订数就少;出版社新书首印数多,说明这本书好卖,书店预订数也就多。书店往往以出版社的意志为转移。此外,德国的家长们虽然很节俭,但在为孩子们买书时却向来大方,这给书店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预订首印的新书特别是面向儿童的科学幻想新书上,书店也有“宁多毋少”的观念。

“孩子为王”

相对于出版批评家们认为科学幻想图书市场呈现衰退迹象,出版商们却认为科学幻想图书市场还会继续繁荣。相对于家长们希望多一些反映现实的儿童文学书面世,孩子们却恐惧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出自逃避现实的需要,更愿意沉醉在科学幻想图书之中。于是,另外一些专家站出来“和稀泥”,他们指出,幻想之中有现实,现实之中有幻想。多数科学幻想作家创作的科学幻想图书,并非都是虚无缥缈的,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状况,也给读者以哲学的提升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即使是以现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探讨环境问题的,比如提倡同异族文化友好共存的,像T.A.巴伦的作品、西恩尼·迈内依的作品,也被列入科学幻想图书之列。

无论如何,孩子们是科学幻想图书的主要读者,孩子们说好那就是好。天真的孩子们愿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共同冒险,并肩战斗,战胜恶魔,最后取得胜利。孩子们追求的这种感觉,在科学幻想图书中尤其能够找到。出版商说,孩子们喜欢科学幻想图书,我们就要不断把新的科学幻想图书送给他们。过去10年繁荣,2008年繁荣;2009年还会繁荣,下一个10年还将繁荣。有些出版批评家认为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正在终结,没有根据,属于主观猜测、无稽之谈。

(雪莲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