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由来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1910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领导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向大会建议,以每年3月8日为世界妇女斗争日,得到代表们的一致拥护。我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群众性的“三八”纪念大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规定3月8日为妇女节。
植树节的由来
辛亥革命前,我国没有“植树节”。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我国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9年,当时的南京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植树节”改在3月12日。1979年,人大常委会正式确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一方面是为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另一方面,3月12日,恰是惊蛰之后,春风之前,农谚说:“伏天栽树株株死,惊蛰春分栽树株株生。”所以,这时植树,就全国而言,比较适宜。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底特律、纽约等城市二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的斗争,终于获得8小时工作制的权利。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战斗、胜利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许多城市的工人举行巨大的示威运动。从此以后,各国工人每年在这个节日都举行示威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是1920年,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地都举行群众性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新中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规定5月1日为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法、美、意等27国在巴黎举行和会,重新分割世界,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我山东的特权。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激起我国人民强烈反对。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运动由北京发展到全国,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强大革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因此,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曾经把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青年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的生日,为什么把南丁格尔的生日作为国际护士节?这还得从南丁格尔本人说起。
南丁格尔是英国人,1820年5月12日出生在意大利的名城佛洛伦萨,她父亲是个英国贵族,家庭十分富裕,南丁格尔自幼好学,酷爱文学、音乐,受过高等教育,通晓英、法、德、意四国语言。她的父母原本想培养她成为文学家,然而,南丁格尔却不顾家族和社会舆论的反对,决心做一名当时被认为最低贱的护士。她认为能亲自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于1850年毅然抛弃了心爱的文学和优裕的生活,赴德国学习护理,并且矢志终身不嫁,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护士事业。
在1850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曾带领38名护士来伊斯坦布尔的英国陆军医院从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护理伤病员,并完善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从而大大降低了该院伤病员的死亡率,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以后,她又根据自己丰富的护理经验,创立了严格而系统的护理制度和规范,并写下了著名的《护理工作记录》一书,使得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06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有力地推动了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终生为护理工作奋斗的南丁格尔,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英国政府为了表彰她的卓越功绩,1907年特地授予她一枚“特功勋章”,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种无比崇高的勋章的妇女。
南丁格尔1910年去世,终年90岁。为了纪念她,国际护士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12日做为国际护士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大家知道,由于世界上存在着黑暗制度和不平等,全世界所有的孩子并不是都能享受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使孩子们都有这种权利,全世界各国人民曾进行过长期的斗争。但是,直到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才举行了第一次大会,提出了一些儿童幸福问题的原则。会后,一些国家相继规定了自己的儿童节。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开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于1949年12月23日发出通知,确定6月1日为儿童节。1950年3月,教育部又通告全国,将“六一”国际儿童节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节,废除旧的“四四”儿童节,从1950年6月1日开始执行。1950年6月1日这天,毛泽东主席还亲自为少年儿童题词——“庆祝儿童节”,以表示热烈地祝贺。
“七一”的由来
根据近年来考证,党的一大开幕的日期是7月23日,那为什么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呢?
把七月一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一大”出席者,当时在延安的只有毛泽东、董必武同志。他们记得“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确切的日期,于是就把7月的月首作为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这只是作为象征性纪念日提出来的,并没有说这是党的“一大”召开的日期。
1941年,党中央正式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从此,7月1日就成了党的诞辰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1927年8月1日,我们党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领导和组织这次起义的有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同志。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军官教导团,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第21军24师等,共三万余人。起义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全部歼灭南昌守敌一万多人,南昌城头升起了胜利的红旗。后来一部分起义部队经过艰苦转战,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3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作出决议,规定以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字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从此,8月1日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辉节日。
教师节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教师节是1936年6月6日的教师节,那是在京沪等大城市的教育家建议下而得到全国响应的。
1938年,陈立夫当教育部长,他否定了把6月6日作为“教师节”,改为阴历8月27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后因无人响应只得作罢。
1950年,周总理提出,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建议“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1951年,由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领导人正式宣布,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这个“教师节”也自然烟消云散了。
1985年1月21日,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是考虑到新学年开始,学校有新气象,师生有新感觉,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组织活动和宣传报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新风尚。
国庆节的由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1949年9月21日到9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平主持召开了有各民主常派、各人民团体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选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定为我国的首都。9月30日下午,全体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10月1日下午3点,三十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元旦、春节的由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有新元旦,万寿出今朝。”“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在殷商时代的青铜器铸铭上似日出地平线的形状。“旦”字上面的“日”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字下面的“—”表示了地平线。“日”与“—”连起来,就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图像。“元旦”就成为一年开始的一天了。
我国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
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采用的历法,大都是农历。农历的一月一日是农历新年,即:元旦。辛亥革命以后,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也在我国通行了。这样,我国就有了两个新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通过了使用“公元纪年法”的决议,正式宣布采用公历。为了区别起见,就见“元旦”的称呼让给了公历的新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春节”了。
人日的由来
正月初七,被称作“人日”。为什么呢?传说中,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据《荆梦岁时记》载:人们在这一天,以七种菜作羹,将彩色布剪成人形,或镂刻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戴在头上,也有的互赠“华胜”(古代妇人的首饰)以示节日的祝贺。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人们也叫它“元夕”、“元夜”。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正月十五的夜晚。元宵节时,各地习惯吃一种用米粉做的食物,起初叫“浮团子”,又叫“汤元”,“粉果”,后来因为元宵节吃这种食物,所以就直接叫它“元宵”。
元宵节,过去又叫“灯节”,因为这个节日离不开灯。据记载,这活动最早开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汉武帝时,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太一”的天神。
“太一”是个什么神呢?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太一”这个称呼,有点类似人们所说的“天帝”“老天爷”。这里的“太”,就是“大”的意思,这里的“一”,就是“一切”的意思。“太壹”就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
中和节的由来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直到现在,也还有老年人提起它。从历史记载看,把这天明令规定为中和节,开始于我国唐朝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
为什么唐德宗要规定一个中和节呢?据资料记载,主要是因为我国原有的3月3日的“上巳”跟大约3月初的“寒食”互相冲突的原因。
上巳节这一天是人们纵情享乐的日子,而寒食节这一天(或这一天前后的一些日子),按风俗是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饭。但寒食节往往又是3月3日这一天(寒食节与清明节在同一天,后成为一个节日),如果要遵守寒食的风俗,3月3日这天的享乐节日也只有取消了。
于是有人便想另立一个毫无顾忌的可以尽情享乐的新节日,这个节日既要安排在明媚的春天,又不受寒食节的干扰,当然了,最理想的就是把它定在2月份。据记载,唐德宗本人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德宗底下,有一个叫李泌的臣子,领会了德宗的这个意思,便上奏皇上,请求把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德宗自然马上就同意了,于是发布了命令:自今年起,把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
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这个节日,最早又叫上巳,也就是说,这个节日原来所在日期是三月里的第一逢巳的日子。到了魏晋以后,这个节日便逐渐固定在了三月三日这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后来被人们干脆叫做了“三月三”。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据传,汉朝时,平原有个叫徐肇的人,季春三月之初,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可是在三天之内便都死了,一个也没养活,他同村的乡亲觉得奇怪,于是便到河边去洗澡,希望通过这样的沐浴把不吉利的晦气洗掉。洗澡的时候,人们把酒杯漂浮在水上,借着流水传递酒杯,酒杯漂到谁那里,酒就归谁喝。三月三日的“曲水流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